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吟诵教学来提升学习古诗词兴趣
2018-04-07花荣
◎花荣
纵观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的教学形式通常比较单一,长期如此,初中生不仅没法深入了解学习古诗词的价值所在,甚至还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吟诵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些初中语文课堂得到了应用,但是其中也存在诸多的细节问题,为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更有可能提高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一、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差 古诗词内容属于古问题,其艰涩难懂的特点,给很多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首先,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表现形式,在当今的生活中鲜有应用。与当下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的疏远感,难以令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自然不高。其次,古诗词运用的大多是文言句式,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差。
2.古诗词教学机械化 在现阶段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受到结果导向的影响,在教学中片面的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致使古诗词教学逐渐机械化。古诗词是非常考验学生的文学基础,同时也更注重对作品的赏析。然而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考略到教学的客观需求,而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点进行照本宣科的教授。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眼界受到了局限,出现基础不牢固的问题。
二、吟诵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初中教师缺乏对吟诵教学的足够认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之所以缺乏对吟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从思想上认为吟诵不重要,加上平时考试内容也不多,学生只要课后“背课文”即可,而没有必要浪费课堂上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教师的示范意识不够强烈。考虑到古诗词中有一些生词、生字,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整体吟诵一遍课文,但是整个吟诵的过程却是极为匆忙的,因此也使得学生没法得到较为详细的指导。无疑,诵读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可言。
2.初中教师吟诵教学的方法有待改善 虽然有的初中语文教师意识到了吟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其应用吟诵教学方法时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古诗词句子吟诵的时候需要重视情感,但由于语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限,所以,学生没法准确把握到相关的吟诵技巧,自然也就没法深入理会到古诗词所要表述的内容以及情感了,这样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又比如:学生吟诵过程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大胆吟诵以外,并没有给予他们较为科学的吟诵指导,而其中,语调、语气、节奏韵律等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
三、吟诵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研究
1.吟诵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课堂导入工作 吟诵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直接应用到课堂古诗词教学中的,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吟诵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课堂导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学《登岳阳楼》这篇古诗词的时候,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并带领学生吟诵课文,从中领悟到诗歌的深厚意境;然后就是设计极具启发性的导入语:“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墨客创作古诗词的一种方式,常见的就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等。”接着就可以鼓励学生列举出类似的古诗词。此时,学生学习气氛必定会高涨,参与热情也将得到提高。当然,课堂导入重要,良好教学环境同样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朗读录音材料,并引导学生一起吟诵古诗词,还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在吟诵过程中,准确把握字音,重音,平仄,押韵等技巧。
2.注重吟诵方法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古诗词教学方式已经和时代脱节了,而吟诵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知识的学习兴趣。虽然吟诵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应用要求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必须要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产生的生活背景,以此才能理解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因为很多时候,哪怕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诗句中,也要吟诵出不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风烟望五津”、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例,其中都出现了“烟”这个字,但是在引导学生吟诵第一个“烟”时,应该强调曲调的婉转性,进而才能把烽烟滚滚的意境表现出来;而在吟诵第二个“烟”字时,则要凸显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并把紫烟直上九重霄的意境表现出来;至于吟诵第三个“烟”字的时候,主要就是把清冷幽静的意境表现出来。总体而言,吟诵除了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以外,学生还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把古诗词中的情感吟诵出来。
结语:中国古诗词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吟诵古诗词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鉴赏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初中语文教师使用吟诵教学法,并将其应用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这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