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8-04-07莫伟艺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文言文高中语文

◎莫伟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灭亡是从文化的消亡开始的。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古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也是弘扬我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培养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四有新人的需要。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文言文课文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实现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一、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文化经典研读能力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文言文课文深奥难懂,教师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课外辅导书,忽视了学生文言文阅读时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对文化经典的阅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能力。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本文故事性强,内容较为浅显易懂的特点,引导学生们扔掉“拐杖”,摒弃辅导书,借助课本注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独立翻译课文内容。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都有了大致的了解,我随机抽取几名同学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并对他们翻译的内容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们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们自主翻译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引导学生们完成课文翻译任务,让学生体会到了克服文言文阅读障碍的乐趣,从而提升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

二、深挖文言文思想内涵,帮助学生体悟传统价值观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蕴含着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说道底也就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精神的继承,传统文化渗透说到底也就是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因此,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就要深挖文言文的思想价值内涵,以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思想,促进学生价值观念提升。

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对课文涉及的文言实词、文言句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外,还通过介绍苏轼创作《赤壁赋》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处境,理解文中作者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时内心的活动,理解作者对于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感慨,进而理解作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乐观、豁达、超脱。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思想,实现与作者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自然、超脱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直面困难、迎接挑战。

三、拓展文言文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虽然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有所提升,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选入课本中的内容,不过是九牛一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实现传统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不仅要挖掘课本中的文言文教学素材,还要拓展课外的文言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在屈原《离骚》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历史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平,在《离骚》课文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屈原的《渔夫》、《湘夫人》、《橘颂》、《山鬼》等篇目以课外资料的方式推荐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屈原这个品格高尚、忧国忧民又特立独行的士大夫形象。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向同学们推荐相关文言文篇目,帮助学生们积累了课外文言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了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促进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而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实现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文言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