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诗词教学之花,结作文教学之果

2018-04-07袁月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丝瓜桂花梅花

◎袁月华

中国的古典诗词在历史的几千年淘洗中,凝集了先哲的智慧,民族的情感,汇成了隽永的文字,丰富的内容,绵延成时代的精髓。而我们的学习中,从来没有抛弃过诗词的盛宴。但只是读、讲、背的固有模式,使孩子学习诗词的热度下降了,诗词的魅力也掩没了。

“能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工具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阅读是应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重视扩大阅读面。”“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相互促进。”[1]寻找好的引导学习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会感悟和运用才是学习的终极追求。

现实学习过程中,诗词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写作“缺料”,如果把学习诗词和写作连接起来,能否一举两得呢?

一、分门别类收集诗词

教育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暂得可怜的寿命。”[2]“分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分类”不仅是是知识整理的过程,更是思维力,理解力的提升过程。

科学研究过程的分类应该是在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做出适当的选择,然后进行排列、组合。[3]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寻找一种精妙的学习结构,寻找诗歌和诗歌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词分类的角度很多,可以从体裁角度和内容角度进一步细化分类。作为开始的尝试,笔者和学生的学习还是随性简单一些。

第一次把班级学生成六个小组,请每组选定一个喜欢的诗人或词人,分工合作,共同分享学习。让每一小组成员轮流在黑板一角选写自己喜欢的诗词,并朗诵讲析,一段时间后让分小组制作一位诗人或词人的专题竞比。同学们从开始的羞涩不知所从,到后来可以各自有了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家,并能说出他们的一些故事,鉴赏他们的作品,对诗词的情感有了升温。

第二次以植物为分类角度收集诗词,不要只局限于课内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拓展丰富。后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有花”一类,这次是每个学生单独收集学习,所以要求的诗词数量不在多,但也要有适当的拓展。学生们的收集的诗词类别有:梅花、茉莉花、桂花、木兰花、蔷薇花、枣花、油菜花、菖蒲花、丝瓜花、薄荷花等,内容极为丰富,因为量太多,在同学们各我消化当中,还是分小组推选展示、讲演,以部分带动全体观赏、品鉴。虽然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和把握会有不到位的,但这些诗作里的东西都比较接近生活,结合一点诗词人写作的背景、人生经历、个性特点等,还是可以有较好的收获的。同时让笔者迸出了一个念头,我们不仿在写作中学习并运用这些咏物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学习和巧借运用。

二、学习诗词中的咏物篇

景物描写是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咏物与写景常是相连的。咏物写景中情感是气脉,景物中融进了情感,事物才会有灵动的气息,并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在精心的构筑中,才会吸引读者,也才值得读者去想念回味。

咏物的诗词不胜枚举,初中学习的咏物诗也比较多,所以笔者只选了两首词,以小点来带面,简要不全面地论说一下咏物篇中事物与情感,及创作技巧方面的特点。

1.学习发现客观事物和情感的联系 古典诗词以讲究、凝练、含蓄的语言来抒写作者的情感,借此言彼或者说言此更在说彼,常用的方法就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物象和意趣情感的巧妙结合。自然景色等,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过经过作者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既为外在的景物,也是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4]

苏轼《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是苏轼在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十二月被贬惠州时所作,这里诗人将梅花隐喻成王朝云。梅花不怕瘴雾的侵袭,可以喻指苏轼绍圣元年南贬时恶劣的环境,也可以隐指王朝云相从相随,对苏轼的深情;玉骨、冰肌、仙风,写出了梅红的坚韧、洁白、透明,那份清丽透明又可以与人的外表和品性相契合,“素面”、“唇红”更是点出了梅花美得自然天成,脱俗飘逸。“逐晓云,不同梦。”梅花逐晓云而去,喻含王朝云的辞离,有着苏轼的孤独和感恋。这首词句句写梅,写出了苏轼对梅花的赞美,又处处表达着对王朝去的思念和哀悼。

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的词。桂花“暗淡轻黄”色淡光暗,“体性柔”秉性温雅柔和,像位恬静的淑女,“情疏迹远”唯把“芳香留”,这桂花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推开“浅碧深红”的群花,让最爱的梅花、高洁的菊花也产生忌妒。

还追问指责屈原为什么唯独桂花不在其列,为桂花抱屈。李清照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如此推崇备至,也是言为心声,其中有着特定的情怀寄寓其中。这样的桂花,还有她词中显现的气魄,正显现了词人的傲视尘俗,挺拔正直。另外,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之,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十年里,他们的生活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易安居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沉醉于平淡而又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不正如这这桂花的“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求馥香自芳的韵致吗![5]

作者们借助事物本身的特点,再把自己的情思寄寓在各种事物之中,在诗词作家的笔下,这些世界“凡物”变得各具灵性,作家们把自己的情感也表露得深蕴、巧妙。表意从不爱直露,深藏细嚼自体味,这才是文学作品的真谛。

2.学习诗词的表达技巧 咏物写景与情感的交融,表现,除了上面说到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方法,还在于其他表达技巧的运用。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包括表现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大部分诗词,特别是写物写景的诗,都会融入丰富的表达技巧。

苏轼的《西江月·梅花》,词上阕表现写梅花的风姿、神韵。作者先从生长环境和质地开始介绍,梅花不怕瘴气侵袭,点出梅花生长之地,却怕瘴气,却仍能保持“玉骨”“冰肌”,环境和风骨的对举,梅花的高洁坚韧表现更加鲜明突出,对梅花不畏艰难的赞美不言而现。而“玉骨”“冰肌”这些词又直接写出梅花独自绽放于冰雪中的风姿,直接抒写了,高洁脱俗的风韵赞美和喜爱。接着运用浪漫的联想和想像,写海仙的羡爱和探望,侧面写出梅花的仙姿艳态。下阕继续描写梅花的形貌,它的颜色、形态,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色,称得上是绚丽多姿。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整首诗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在丰富恰到的手法,使这首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

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词人在把桂花推崇为“花中第一流”,精心刻画了桂花的外形美、内在美。词上阕开头两句正面描写,短短十四字就已经形神兼备了,第一句开始写花“色”,“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写花的花身和性质。接着突出花的“香”,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使桂花自身的形和韵也形成了矛盾,这些描写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后面就展开了三个层面的议论。第一层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花以红为美,而碧牡丹、绿萼梅尤为美,但“何须”二字就把以“色”美取胜的群花荡开,推出品性高远桂花,表明自己的审美立场。第二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香脸半开娇旖旎”“红酥肯放琼苞碎”的梅花,“清芬酝藉”“雪清玉瘦”的菊花,都只有掩面含羞,这里通用对比,用。这“第一流”“冠中秋”的赞誉就抒写出来了。第三层议论:词人不再论花,而转为评说古人,说屈原《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君子修身美德,却独桂花不列其中,李清照很是不平,这抱屈和遗恨中,是对桂花多大的推崇。这首词的笔法非常巧妙,描摹抓特征,展开桂花自身形和韵,还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桂花自身的形和韵之间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6]

三、老师展示将诗词运用于写作的过程

诗歌是诗人内心与外物交相感应的产物,源于生活,然后移情于物。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7]

在写作中选择好写作对象,精选一部分相关的诗词,积于写作者原有的观察经验,再在写作中让学生观察事物。那些诗歌因为这个同一物的纽带,穿越而来,共同对话。千年诗情化于方寸间的同一事物。

九月的芬芳(原文)

九月的清晨,打开窗,丝丝的桂花香沁人心脾。此时,东方太阳微露,月亮也还挂在天上。

金秋送爽,金黄的花朵们,藏在绿叶丛里。微风抚过,飘过阵阵花香。

小时候,常看到妈妈在桂树下铺上一块棉布,在桂树下采着桂花。

“我们为什么要把桂花摘下来?桂花留在枝头不是更能长久地绽放它们的芳香?不是能给更多人送去沁人心脾的滋味吗?”

妈妈并没有回答我,只是轻轻刮了下我的小鼻子,冲我轻轻一笑。

“不摘,它们过些天就会掉落,然后枯萎、烂掉。摘了它们,我们可以长久存香,让你一直念着它们。”开始我还不太明白,但后来常可以吃到妈妈做的桂花红豆粥、桂花圆子,满口只留香。

去年这个时候,妈妈又摘了许多桂花,还给我绣了带有桂花的荷包,还告诉我在古代 “桂”就是“贵”,富贵的“贵”,还有……总之这“桂”啊都是好彩头。我把荷包放在枕边,阵阵幽香如丝如缕飘进我的鼻中,我枕着桂花香,睡得更香了。

和妈妈一起漫步在幽静的小道上,心情格外放松。芬芳的花香伴随我们左右,似乎这小道没有一处不弥漫着花香。

九月,那沁人的芬芳,让我无时不陶醉!让我无刻不沉浸!

对学生原作品进行症断:本文在桂花芬芳的季节里抒写眼前所见之景,联想之往事,注重母亲一点一滴的细节描写,母爱自然流露出来,情感和桂花也相契合着,语言也显细腻。但景物的描摹语言还是显得单薄、无力了些。景物是情境的布置,景物映衬着人物形象,景物突显着母女间的情感特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提升丰富对景物的描写,可以大大突显文章内外的魅力。母亲那句没说出来的话,没有后续,点得好又可以把物和情交融好

九月的芬芳(升格作文)

晨曦微露,轻轻启窗,丝丝木犀。

抬眼还能看见新月。月下窗边,便是亭亭桂树,这香晃忽间似从广寒吹开来的团团淡薰,熏透一夜的疲乏。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那桂叶密密层层,而花开重重金粟,千层绿叶揉成这万点黄金。微风摇曳,小巧的桂花,多了份容姿秀妍。怪不得连一向倾心荷红梨白的李清照,也毫不吝啬地赞誉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只因有秋微凉,玉阶月,金庭露,才有了这香与韵,占断花中誉。

又一临风,幽香簌簌。小时候,自家小园子里就有一颗桂树,母亲把块棉布铺放于树下,轻摘每一絮桂花,阳光投影轻摘的身影,几星碎花落于发间,也如花般胜美。

“妈妈,这花开得香香的,摘了它们好可惜哦。”母亲轻刮我的鼻子:“不摘,它们过些天就会掉落,然后枯萎、烂掉。摘了它们,我们可以长久存香,让你一直念着它们。”开始我还不太明白,但后来常可以吃到妈妈做的桂花红豆粥、桂花圆子、桂花糕,满口只留香。

去年桂花盛开的时候,妈妈又摘晒了一竹筛的金桂,正坐筛子边给暗红的布袋上绢绣着几点金色。看到我,拉我也坐下,问我是否喜欢这个小绣品。又说在古代“桂”就是“贵”,富贵的“贵”,还有……总之这“桂”啊都是好彩头,妈妈要这个桂花荷包送给你。后来爸爸告诉我在古代蟾宫折桂有家人对赶考书生的殷切寄愿。原来妈妈没说这层,是不想给我压力。我把荷包放在枕边,阵阵幽香,让我心宁心甜。

我走到正在准备早饭的妈妈身边,“妈妈,今天周末,我们一起下去走走吧。”我挽着妈妈的手臂,陪着母亲走在幽沉之香间。

驻足桂树下,张开掌心,接一捻细细碎碎的木犀花,收藏花开花落的故事,每一帧、每一分。幽香通鼻,人与花心各自香。

改进思路:先认真研读自己的学生原作品,定位好自己在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使搜集诗词作品有方向性。搜索过程以描摹精细的诗词为首选,若遇到可以丰富写作角度的诗词也可以吸引。

这个早晨还很早,还有明月当空,学习一下杨万里《咏桂》的奇特想像;接着特写这花和叶,选择朱熹的《咏岩桂》、李清照的《鹧鸪天》《摊破浣溪沙》、朱淑真的《木犀》、顾瑛的《玉山亭馆分题》。这些诗词中描绘的桂花特点和意境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自己的生活观察体悟中,基本可以打通对这些诗词的景物描绘认识,巧妙揉和为自己所用,对景物由形到香,再自然牵发评价和抒情,角度层次就丰富多了。看着一树桂花,这些细细的、灼灼的、灿灿的桂花衬现着与母亲每一点滴中流露出来的美丽,细腻、无微、甜蜜的爱是如此相似、如此芬芳。还有把母亲没说完的话,让父亲说出来,把母亲的爱与桂花的花形花意熔铸得更密合。同时可以带动写作者提升作品其他语言的诗意、精炼,文章的形意就更兼备了。

在这样的创作过程,让这些“陌生”的诗歌,放到自己的写作情境中居然不遥远了。

四、学生运用创作的过程

学生们看到这样的改写过程有了不同的心动,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过程,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吸收、运用能力等都各不相同,甚至有一定差距,但是学生们的还是能用心去学做,愿意和老师一同努力,下面展示一下学生学习的改进作品:

丝瓜花的灿烂

“一、二、三、四……”我仰着脖子在瓜架下数着。“丫头,你在干什么!”爷爷有些严肃地喊住我。“爷爷,我在数开了的丝瓜花!你看……”“小孩子不要乱数,不然就会长不好果实的。”我赶紧捂起嘴巴,似懂非懂地领会为这小黄花在刚生长时怕别人惊扰,不多问地朝爷爷点点头,因为爷爷一直告诉我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

数日雨晴碧苗长,丝瓜沿上瓦墙生。勤劳能干的爷爷在屋前种上了几株小瓜秧,爷爷不时伺弄搭架,于是这瓜秧每日蔓长攀架。在这些天的雨润光照下,满棚满架得长不够,长长的苗须又使劲够到旁边小屋的瓦楞屋顶上,总是有无穷的韧劲,寻找着自己的生命之路。

翠蔓黄花子累累,风卷淡香迎面来。坦坦荡荡的夏日阳光,蓬勃了满架的绿叶碧蔓,催开了了一朵又一朵丝瓜花。这些盈盈黄花在叶蔓的鼓舞下撒了欢地长,千朵百朵齐开放。它们有着灿烂的笑脸,每一朵小黄花都是那么朴实的辉煌,所以一齐开放的每一场花事,才如此地壮观而震撼人心。仰在这碧玉天穹下的金色花园,藤蔓在清风中攀援向上,袅娜起舞,每一摇曳都是生动,让这蔓延的碧绿,点点的金黄成为迷恋我生命的馨香。夏日的能量催熟了一朵又一朵,展开笑脸的黄花开始收聚、黯淡,花下就会结出一个个嫩小的丝瓜仔。要不得几天,架上架下就会挂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丝瓜。谢了这茬,又开了那茬,从夏到秋,满满的都是果实。

寂寥篱户已不在,簇簇黄花成记忆。碧玉天穹下的金色花园藤蔓在清风中攀援向上,袅娜起舞,每一摇曳都是生动,让这蔓延的碧绿,点点的金黄成为迷恋我生命的馨香,在恬静地绽放中收获期望。长大了也从没人说起丝瓜花的神奇,但从小满心满眼地看着,在我的心里丝瓜花就是神奇的。

在我的小花盆里放上一坯泥土,撒上几粒小瓜籽,让它和阳光和风一起灿烂。

写作思路及评价: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丝瓜”为主题对象的,但没有以此生发的亲情之类。这类的诗词作品并不是很多,但庆幸还有几篇不错的。从小和丝瓜相伴,大家都觉得它普通至极,也比不得其他的花红柳绿,但丝瓜“哪里能爬就去哪里”的劲还是很值得敬佩的,小小的黄花能孕育从夏到秋的瓜。熟悉丝瓜每年从播种发芽、长叶、爬棚、开花、结瓜的生长过程,但要真的把它们描绘出来,还是觉得笔头生涩,描写无力。在搜集了这些诗词之后,觉得这些诗里对丝瓜的描写都是那么真切。杜汝能的《丝瓜》、张以宁的《丝瓜》、方凤的《寄柳道传黄晋卿两生》等的作品,有对丝瓜不同阶段描绘,正好可以拼接在一片文章中,只是里面具体的一些情境不可能一样。主体部分的三个自然段,就是选用个别句子并进行修改,进而学习并展开具体的描写。在文章中过多引用诗句会有堆砌之感,但这文中三段开头的三句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章无定法,能用得巧,能较好地为表情达意服务,具体运用可以不断求进。

写作带动观察体悟,在观察体悟中可以寻找到诗词意境,让身体立行代替生硬的讲解。心眼的共同融入,由解而写,再由写而解,这些过程应该都是一种很好的解诗悟诗学诗的过程。有了写作的“目的”,更加强了自觉查阅了解的动力。学是为了不学,这个目的就能更好地达到。尽量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从生活出发,遵循诗与生活契合的宗旨。

这样的过程可以打通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相信学生会在慢慢靠近中和诗词亲密,寻找到写作的源泉、创作的热情,享受诗词的“清风明月”,让诗词、语文、生活、生命共生花。

猜你喜欢

丝瓜桂花梅花
桂花
丝瓜
夏季佳蔬——丝瓜
做桂花糕
狡猾的丝瓜
桂花蒸
打桂花
梅花
丝瓜娃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