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理必修一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2018-04-07连丽青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下垫面变化教材

◎连丽青

一、研究背景

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案例”、“读图思考”、“阅读”等教学材料,这些素材一部分是实验或实践展示,另一部分则是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使之成为我们实验教学的素材。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地理必修一中实践活动素材的分析及其运用

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其进行分类,以便依据不同的类别来引导和开展实践教学。本文主要以地理必修一教材中呈现的素材进行分类探讨。

第一类,实验类。该类素材中教材中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呈现。例如: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第29页的“热力环流”实验、第35页中的“三圈环流的制作”。这类实验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基础知识,使之进一步掌握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对于这一类素材,我们在利用的过程中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29页的“热力环流”实验是一个操作性不高的实验,实验本身要求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实验效果受制于烟雾的颜色、大小。第80页“河流地貌洪积扇形成”的实验科学性不强,无法呈现河流携带泥沙的过程和流水的筛选能力。

第二类,探索类。该类的素材中教材里是以“阅读”和“活动”为主来呈现。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给出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例如: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7页“到哪里寻找外星人?”

这类素材的运用可以结合科普素材、科幻电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

第三类,案例分析类。该类素材以具体案例来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展示地理变化。例如:第39页“气候”案例、第44页的“台风及其危害”。

这类素材要充分调动学生来参与,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亲身的感受的来助力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在第44页“台风及其危害”中可以延展到南方发生冻雨危害严重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灾害危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第四类,问题研究类。该类素材附带于每一章的后面,旨在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拓展,是培养学生基础地理能力的重要构成。

这类素材完成可以形成独立的体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开发。第51页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这个素材可以开发为退湖还田后湖滨城市的风力及气温的变化。第82页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可以进行“黄河三角洲堆积地貌演变”的知识迁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为基础,从学习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基于教材的实验课程的开发

我们可以与学校实际相结合进行校本实践课程的开发。教材中的诸多知识是可以有效的结合实际,用于实践课程的开发的。如:经纬度、时间计算、日照变化、大气受热过程、下垫面的差异、流水的搬运能力、海浪侵蚀等。

在第一章中我们可以开展学校经纬度的测量实验,把枯燥、复杂的地球运动的学习,变成有趣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北极星的仰角来测量当地纬度”,利用“正午前后的影子变化来计算当地正午时间”,从而推算当地经度。这也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计算分析能力。

第二章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城市中不同下垫面温度变化的测量”。可以在校园内的硬地和公园绿地设点监测,形成有关不同下垫面温度变化的具体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其影响”。

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我校为沿海学校,离海岸近),探讨海岸线的变迁,引导学生分析“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随着高考形式的不断变化,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考察比重越来越高,这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体现。而我们一线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开发适应高考新形势的地理实践课程。地理实践课程的开发意义重大,但难度也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有务实的态度,积极地结合当地实际开发乡土地理的课程。这样既有助于降低实践课程开发的难度,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

猜你喜欢

下垫面变化教材
不同下垫面对气温的影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从9到3的变化
北京与成都城市下垫面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对比研究
这五年的变化
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及洪水影响分析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