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2018-04-07安培欣
◎安培欣
在我国高中教育实践中,核心素养主要指高中生通过教育所应具备的能力和性格,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强调社会性和个人成绩的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核心素质体系应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家国情怀等历史意识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因此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本文的主题。
总之,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需要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探讨。教育教学策略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策略,结合具体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
一、基于实践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未来实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基本环节,也是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基本环节。首先要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文献,深入理解历史核心素质体系的理论内涵,然后将二者有机结合。例如,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培养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素养的目标,不可能在每个年级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通盘地教授历史知识。必须深入唯物史观,分析时间维度的变化。这也有助于高中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纵向比较。例如,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为什么人们仅仅对秦始皇推崇备至,还称其为千古一帝?为什么重农轻商的政策增强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力,却阻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进步?可以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基于实践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将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构建适合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体系。
二、基于实践的核心素养合作能力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核心,重视合作能力的综合培养,首先创设探究情境。然后,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历史资料,我们组织高中生相互合作,探索和总结历史现象,交流历史问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历史唯物主义,最终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合作。例如,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学习了这个单元之后,从新航路开辟到早期的殖民扩张,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围绕这些重大事件,学生可以通过分工和合作,从知识链的最初形成到最终形成。其次,在知识链中,进一步以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为导向,形成共时思维。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现代史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好机会。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可以分析中日力量和损失之间的差异,加强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和对失败原因的探究。具体的实践探索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阅读和讨论历史资料,讨论教师提出的主题,并理清各组之间的分工。撰写小组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回答同学和老师的问题,并做出进一步的结论修订讨论。这一过程是在培养核心素养合作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重要过程。
三、基于实践的核心素养立体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提高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状况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改变整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和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历史实践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较为丰富,应与具体的学生基础和学校硬件设施相结合。根据讲座前后逻辑,掌握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并利用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为什么袁世凯称帝受阻了呢?为什么拿破仑的侄子成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在高中历史课程与历史知识相结合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进行资料查阅。在实践中,要促进学生实现历史学习核心素养在三维情境中的历史学习和历史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基于实践的核心素养情感体验培育
情感体验的培养也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学实践中体验形成的,内化发展成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反过来又影响着高中生的行为。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策略,将情感体验融入价值观念,并融入历史教学实践。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历史电影或显示历史照片,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用图片和文字创造情感体验,综合地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实践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实现:
1.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是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途径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练习来实现,既包括课堂练习,又包括课外练习。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讲授、谈话、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辩论等形式开展。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通过学生开展史料阅读、题目检测、问卷调查等形式的活动实施。这就要求师生共同搜集资料,进行科学整合,针对性地、科学地设计为不同形式的题目强化训练,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如运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合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运用全球视野和史观等教学案例,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又如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进行了多轮针对性强化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多种学科核心素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不仅对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主要史观的基本内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历史观,基本上掌握了从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认识了文明的多样化以及不同文明之间要注重交流与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而且进一步了解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了甄别历史史料(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历史解释、历史史实,懂得了史料、史观、史论的区别与联系,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成果。
2.多角度整合与提升教材主干知识,是培养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历史解释等多种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高三阶段复习适应高考的新变化新要求,既要立足于教材用好教材,又要提升教材拓展教材,这就要求多角度地整合教材主干知识与重大历史现象,其中主要包括运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历史观整合教材;在高三二轮复习中,运用通史体例,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部分内容,再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主题,强化历史的阶段特征,并运用大历史观、国际视野和对比方法,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整合与深化主干知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工作,主题是学生的提高,主导整个过程的是教师,学生在思维、方法、能力诸方面尚有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师生紧密配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而高效课堂这种民主化教学方式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体现了平等民主的新课程理念,有效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3.多元史观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是培养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方法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等。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已经不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注重多元历史观的运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尽快适应高考的新变化。多元历史观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历史,对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更多角度去全面分析,得出更为客观的评价。任何历史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历史教学还是历史研究,都应尽量避免出现标签化、脸谱化、简单化、模式化的弊病,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过去相对比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身为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一方面应加强探索如何选取史料,渗透多元史观,从多元史观的视角中统领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史观”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运用多元史观分析、整合和解读重大历史现象与主干知识,教师引领和点拨,强化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和常态化,实践也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有效的。
五、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育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设定、合作能力培养、三维情境创设和情感体验训练四个方面构建高中历史核心素质体验。更新自身思想,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渗透核心素养的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