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类型分析
2018-04-07钟建明
◎钟建明
按照历史形成与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部分来把握,这就意味着以时间为线索,有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以地点为线索,有宏观和微观,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再从时空结合来看,有异同比较法[1]。在高中课本中不涉及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所以在这里我们大致可以把宏观与微观和整体与部分看为一种历史比较方法。接下来以这三种类型的历史比较法为例进行分析。
一、横向与纵向比较
历史上的横向比较指的是不同的国家或者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内两个或者多个人物(如生活背景、人物成就、对后世影响等)、事件(如政策的实施、法令的执行、国家的建立与覆灭等)相似或不同之处的比较分析;纵向比较指的是同一国家或民族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事、出现的人有比较明显的相同或相异之处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得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学习与记忆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横纵比较中清楚地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
例如,横向比较典型知识点:鸦片战争前一段时期内中国与英国的国内形势与外交形势的对比。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这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我们要深刻分析它的各方面起因及造成战争失败或成功的原因。从时代背景进行比较,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落后腐朽,英国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中国以封闭的小农经济为主,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军事上中国军备陈旧,军队战斗力弱,英国拥有坚船利炮;外交方面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殖民扩张等。通过横向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英两个国家的差距。同理,纵向比较如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他们是不同时期中国人民对于外国入侵作出的反应,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进步之处与局限性,变的和不变的,有利于总结经验与规律。
二、整体与部分比较(宏观与微观比较)
整体比较(或者是宏观比较)侧重于从大的方面把握所研究对象的特点,揭示的是总体规律,忽略不计细微的差距,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研究对象多涉及到大洲大洋或大国或区域。部分比较则细致地以某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比如某个特定的历史现象或个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其中某一方面的研究。整体比较法有利于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部分比较法有利于高中生从细节处把握重点与难点。
典型运用整体比较法的比如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大河文明的代表国家如中国,海洋文明的代表国家有希腊、罗马等。大河的封闭性与海洋的开放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其都孕育了文明古国,通过几万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人们形成了系统的认知,大概总结出了大河国家与海洋国家在有些方面有着总体性的差异,比如大河文明是农业的文明,海洋文明是商业的文明;大河文明易产生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海洋文明更加民主,有的还形成了独特的城邦国家。而部分比较法,则微观比较某一个方面,例如孔子与苏格拉底为同一个时代的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经常被人拿来比较,尤其是启发式教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苏格拉底教育观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2]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实践中都很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头脑中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三、求异与求同比较
这种比较法普遍适用于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求同指的是对于同类知识的归纳记忆,了解同类历史之间随着时代变迁与信息更新所表现出来的相似之处。求异比较则与之相反,把表面看起来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异处探寻,于细枝末节探寻真理,反应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合理运用历史辩证法与唯物主义。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考试中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条约的比较,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对比,它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与领土安全,他们四个条约又有其不同之处,比如四个条约所反映的性质有所不同,促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由浅入深。它们的内容又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赔款,有的侧重于割地等。
总结:历史比较能力是一种历史学科能力。可比性是正确运用历史比较方法的前提,[3]在这儿要注意三种类型的历史比较法是可以重复叠加出现的,高中历史的学习往往是以一种为主,辅之以另外几种,再者历史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三种是高中教学中最常见的三种,而且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三种,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完成并完善,在比较中学习历史,在比较中体悟历史,感受历史的宏伟与磅礴,带着温情与敬意去看待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