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民族性

2018-04-07陈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陈娟

引言:迟子建是现代文学中重要的作家之一,从小生活在东北。自她步入文坛以来,她一直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抒写着民族的命运与悲情,以一种充满诗意的笔致给读者展现出不同东北民族人们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正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样,它是在一片特定的土地上出生、长大的,那样一片土地,就是孕育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生长的根本,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并形成一定特性——民族性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额尔古纳河右岸》民族性的具体体现

1.特有的民情风俗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她始终本着悲天悯人的关怀,立足于她熟悉的北国一次又一次为我们呈现了同样精彩的却时常不一样的作品。她的作品始终审视着在这片寒冷却又温情的土地上升起的一轮轮太阳,那就是人类的温情,尤其是东北民族的温情。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和灵魂,但是民族又不能离开自然大地而独立存在,因而在迟子建的作品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她对生命的尊重与寄托,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对理想的坚持与笃定,对人性的赞美与尊崇。

(1)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俗。《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神力的传奇民族史。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迟子建作品中有这么一方古老的水土,养育着一群古朴的安土重迁的人。鄂温克民族是尊重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古朴的鄂温克族的人代代相传,把日积月累下来的森林生活知识和狩猎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每一个生活在丛林之中的鄂温克人都能掌握森林野生动物习性的能力,但是他们并非要战胜自然,鄂温克人的生活是遵循大自然规律的,于是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狩猎习惯。

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主人公讲述了长达百年的鄂温克族家族史,从这百年历史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族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小至每一个细节,大至每一次酋长换举,她的作品都描述的淋漓尽致。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传承着古老的气息,展现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及生存状况。在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圈子里,他们早已经跟自然融为一体,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跳动的生命形态也完全是由心而生、自然而发的。

(2)独特的信仰和价值观。《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驯鹿是他们最舍不下的伙伴,它们是助手、是家人、更是上天派给他们的礼物,因此在驯鹿产崽不佳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请酋长进行跳绳用以祈祷;他们的信仰是萨满神!萨满教是一种在东北森林中产生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原始土著宗教。他们认为神都是有灵性的最高级的人,萨满文化是其民族文化中最为神秘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萨满的神力早已经深入人心,在他们每一次遇到困难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祈求萨满的祝福。

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性和自然崇拜是很相似的,他们都生活在茫茫的大兴安岭地区的林海中,常年都是以打猎为生,以大自然为友,他们这些少数民族人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人性美和包含着巨大的温暖、包容和博大,总是会让人震撼和动心。这种栩栩如生和谐画面,可以看出迟子建对东北人物那种和平有爱互帮互助价值观的赞赏,由此也让人看到在她的小说中,乡土民俗风情的频繁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家乡情感的缘故,她始终都是把那种题材当做她作品叙述最重要的出发点。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妮浩萨满为救他人的孩子失去自己的孩子,尼都萨满为了保障氏族安乐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因为信仰,他们用一生悲壮的命运保全了别人生命的完整,护住了他们依存的家园,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观。

2.圆融和谐的自然观 就像她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跋里面所说的那样:“《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先有了泥土,然后才有了种子的。那片泥土春日可能变得泥泞,夏日绿树成荫,冬日白雪茫茫——而她,就是在那片土地出生和长大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现,是因为有了一代代守着出生地不愿离开的人,那民族的种子已经播下,已经生根发芽。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主要想表现的是一种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下,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状态。对于养育他们的大自然他们是既敬畏又尊重、既亲近又怜惜。鄂温克族人相信大自然是具有神性具有灵性的,他们也相信大自然能够听懂他们的语言,能够与他们进行交流甚至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出困境。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她揭示了人与自然相通的现实,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相互依存。我们所在的大自然,哺育的不仅是我们的生命,还有我们的灵魂。

迟子建作品中的自然观的基本内蕴是关爱、尊重、和谐和敬畏,她作品所表达的自然观是她对现代世界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表现了她对大自然本质的思考和对现代生活的质问。尼采曾说:“每一种文化只要它失去了神话,那么它同时也将失去其自然而健康的创造力。”迟子建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与当下人们与自然相互厮杀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了她的作品我们总会不自觉想要亲近自然,重获自然宽厚的关爱;与现实世界相比,现代文明的发展让土生土长的民族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和重创,如今我们只能追思故乡从前那样绿的水和那么青的山,再不见昔日的自然之美。

二、结论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本质的特性,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所表现的民族性,也是一种自生自长的特性,那种特性是跟他们与大自然紧密生活在一起的经历息息相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迟子建从民情风俗、和谐自然观甚至独特的叙述视角,把她所了解的东北文化向我们娓娓道来,不加太多修饰,没有过多的虚构。在迟子建的笔下,所有的作品人物,随时都能含着饱满的民族情感大放异彩,破土而生。

参考文献:

[1]李科文,易蕾 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2009年第01期

[2]谢淑玲《东北现代文学的民族风格特征及其审美价值》,满族研究,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黑龙江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之美
额尔古纳河岸
民居趣读
民居趣读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浅析画面感在舞台中产生的舞台效果
额尔古纳河谣曲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词语冷暖色调处理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