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学为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8-04-07魏续昆
◎魏续昆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它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意识、自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学生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为此,语文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对不同意见大胆争论,才能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使教学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质疑问题的时间,创立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事实上,同样的问题,教师提与学生提效果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其次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妨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以自由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说、自由地想,勤动手查字典、翻资料、写要点、作勾划,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教师还要适时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合作、探索活动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探索的结果,在操作中获得技术要领。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改变过去由老师说了算的留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与教师一块儿商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决定,进行选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自由,有了选择,发散集中、分析综合、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在这选择中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二、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培养健康而独立的个体
有研究显示,智力因素对全体发展的影响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情绪意志等种非理性因素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这是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功能,也是语文课的一大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挥德育优势,加强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培养健康而独立的个体,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塑造高尚的灵魂,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劳动观,这既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的基础,也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情境的设置,还是活动主题的确定,必须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塑造高尚的灵魂,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语文教学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首先要能够严于律已,即遵纪守法、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能达到“慎独”。
其次要有爱心,即关心他人,关爱集体,先人后已,舍已为人。如我国传统道德中就要求:“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第三要有责任心。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弘扬“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注重思想感情的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生活的本身充满了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学生有“七情六欲”,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应注重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创造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体验平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向的兴趣、爱好、情感、需要以及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社会生活复杂多样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控制能力较弱,不能抵制一些不良诱惑。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在创设情境和活动设计中,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明辨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成为一个有高雅生活情趣的人。
三、重视自主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模式十分重视评价,把评价作为一个基本要素。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评判,而且是一种评价的示范,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有效结合,并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体验,重视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