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的研究
2018-04-07梁青华
◎梁青华
前言: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建立系统化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提升综合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是依托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国内外生物教学情况,我国研究生物有效实验教学行为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由此可见,提升生物实验教学行为有效性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少正确的教学指导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一些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基本的实验操作流程教给学生,之后引导学生自行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缺少对学生正确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会感到迷茫。虽然,教师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但是如果缺少教师指导,那么学生很难掌控生物实验操作行为和思路,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生物教学质量无法有效提升。
2.缺少合理性的教学实践 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时间比较有限,如果没有合理利用教学时间,那么学生将很难吸收课堂知识,无法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达不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由于缺少合理性教学实践,导致无法提升操作技能和学习能力,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3.学生学习两极分化 结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情况,学生自身因素也会对实验教学的效率产生影响,虽然,一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动手实践,但是依旧有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对生物实验教学重视度不高,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于每个学生智力发展和心理想法不同,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同,导致学生学习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这对实验教学行为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挑战[1]。
二、高中生物有限实验教学行为研究
1.充分发挥生物教师引导者作用 结合高中生物实验特点,每个实验环节都很重要,如果出现失误,则会直接导致实验失败。在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应结合自身学习方式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作用,对学生实验各环节的操作进行规范。例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鉴定蛋白质相关学习中,其溶液投放是有先后顺序的,先Cu-SO4,之后MaOH。但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忘记试剂的投放顺序,导致操作错误。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向学生重点强调试剂投放顺序,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错误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提升学生操作能力,为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2.结合教材内容增加实验项目 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适当的增加实验项目,和生物教材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环境稳态中,生物教师可以拓展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在两只试管内分别添加蒸馏水以及血浆,使用PH试纸测试试管中液体PH值,之后在分别添加同等浓度和剂量的盐酸溶液,再次进行PH值测定,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生物教学整体质量[2]。
3.实验方式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结合生物教材内容,可以设置多样化的实验方式,一些实验可以设置为半开放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实践操作提升技能。例如:高中生物实验——蛋白质实验中,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蛋白或者豆浆进行实验。通过生物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摆脱束缚,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拓展学生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生物知识。
4.实验教学行为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从而为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应结合学生心里特点和学习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行为。在生物实验中,需严格遵循科学、合理、规范的操作规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对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出现错误,导致生物实验失败。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拓展学生思维[3]。
结语: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者和指挥者作用,设置开放性生物实验,增添多样化实验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高中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