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校园文化特色论析
2018-04-04杨晶
摘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中的具体表现,因而参与校园文化并受其教育、熏陶和感染等是学生完成社会文化的个体转化,换句话说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为更好挖掘校园文化和利用好这个宝贵的教育资源,了解校园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地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本文以淮阴工学院校园文化特色入手,重在探讨校园文字标牌的文化意蕴和教育功能,以学习“恩来精神”,同时兼及对淮安历史人物的介绍、认识中外名人名言为载体,分析了当前淮阴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字标牌;教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研究简述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的古代教育中就己经出现。在我国,人们自觉地把校园文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在理论上给以深层次的探讨,在实践中有效地利用,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那股波澜壮阔的“文化热”开始的。
1986年,沉辉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校园文化》,后来又发表了《校园文化特征,功能和建设》从而引发了有关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兴趣。此后,全国各地对校园文化的研究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等问题纷纷撰文分析。国内学者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涵义的研究。学者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研究已经得到了大多数认可,例如王邦虎在其《校园文化论》,倪忠在其文章《试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者都取得了相对一致的看法,将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首先从宏观上,主要包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主体、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分析。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经济、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同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会有所侧重,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更需要与时俱进地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解决途径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虽然侧重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而国外高校始终将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在他的著述《教育社会学》中第一次提出了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校园文化”又称“学校文化”。他对校园文化的定义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因此国外学者更加注重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哈佛大学为例,其论证并己实施的“通识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哈佛的文化。一些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他们普遍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在校园建筑中彰显大学文化。他们注重大学理念的培养,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大学理念,西方大学从创立之初,就提出培养“人”的目标。无论是纽曼的“绅士”洪堡的“完人”赫钦斯的“完整的人、聪明而善良的人”都强调了大学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他们追求自由的学术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而形成了适合学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設研究比较系统和全面,通过对有关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高校校园文化对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国都在探索适合于大学校园的自己的实际需求文化建设和发展模式,校园文化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和多层次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多角度、多形式的高等教育改革。然而,在实践中,如何开展高校校园文化与终结性评价,如何尊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研究独有的特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很少有涉及相关理论的,这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二、淮阴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淮阴工学院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校训,贯彻恩来精神来确立了“用周恩来精神办学,用周恩来精神育人”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了周总理故乡的地理优势,大力学习和弘扬恩来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同时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以淮安历史人物为载体,学习中外名人名言的,来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高领域的本科院校。
(一)恩来精神教育
淮阴工学院坐落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 淮安清浦区,江苏省。淮阴工学院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和拓展,在地理和文化资源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本土文化的优良传统,提炼历史文脉下,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大学文化的特点。淮阴工学院学以“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为校训,镌刻在学校的正门,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作为爱国主义的表现民族精神,传承升华的核心,也是在共产主义的核心,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扩展,它是勤奋的教师和学生的根本,是艰苦的工作,精神内核大学的支柱开拓精神,但也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努力和进步的强大动力。校区内还修建了怀恩亭、恩来广场;在图书馆敬立周总理铜像、总理名言印制的灯箱遍布学校每个角落。通过坏境感染和文化熏陶,激发了学生励志、奋发向上的热情。学校还采用了校园网站,广播,报纸和其他阵地的优势,大力推进周恩来精神,举办了周恩来总理人生故事书展、弘扬恩来精神晚会,以“教育”为主题、周恩来总理的精神纪念诗的音乐情景剧校园巡演、大学生学习周恩来的精神团体等,并在各个层次广泛开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系列活动在各级,让周恩来的精神更加深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奋发读书。
(二)地方历史文化弘扬
英雄情结:淮安地方烈士有周实丹、关天培、阮式、韩信,而当我们走在实丹路、天培路、书映路、淮侯路上,很容易让自己觉得和那些烈士、民族英雄贴得多近,让我们了解了淮安的伟大历史人物事迹。当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人物的名字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先烈,悼念为新中国英雄的建设英勇牺牲的烈士,当我们回顾这些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烈士,学习他们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时候勇敢,不怕流血,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的。英雄时代早已远去,但他们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文化熏陶:走在校园中,我们看到的路牌并不是一带而过,更重要的是要“望文生义性”,引起我们的联想。为什么这条路叫“铁云路、文潜路”更多的让我们了解这些伟人的文学佳作,在文学上做出的贡献。大学阶段要重视和加强文学作品对大学生修养的重视和培养。文学作品的阅读对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加其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文字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了解了他们,读他们的学术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不断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在文学作品的人物以及作者的悲欢离合中,去品味他们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处理方式,从而培养抗挫能力,正确认识生命中的坎坷和考验。同时,也是帮忙大学生积累广播的知识的途径之一。
科学教育:淮阴工学院是一所理工科学院,需要的是同学们研究学科时候严谨求真的态度。校园中“春池路”的出现,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并能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合作、崇敬科学,促进学生有机会、有能力、有愿望、有足够的知识宽度(主要指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和健全心智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让学生能够认识学习了解到更广阔的知识图景。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注重大学精神的引領作用、在传承中创新
中国科学院著名院士杨叔子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文化,不打就垮”,一所高校在发展历史中沉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全校师生,进而形成学校自身固有的校园文化特色。高校精神文化对校园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并形成一种趋势,“这种氛围的辐射与传承,便形成学校的传统与风气”,这种精神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的“校魂”。[1]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为此,关于它的建设要注重传承、特色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建设和规划,注重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以湖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为例。从岳麓书院一路走来的湖南大学,拥有了太多的魅力,不仅仅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美景,还有“日夜江声下洞庭”的湘江暮色,同时更多的是文化的厚重与张力。漫步在校园内,你似乎随处都可以触摸到古代文化大师的灵魂,也能够在丰富的文艺科技活动中感受到现代大学的色彩斑斓,而“经世致用”、“爱国务实”、“实事求是”等优秀传统,则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学子身上体现。如今,在湖南大学南北校区的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园区、图书馆以及各学院,随处可以看到以木刻、喷绘、写真等多种传统形式为载体的楹联、名人画像、名言名句和碑拓。置身于这些文化的长廊,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便可感受先贤们的大师风范和赤子情怀。
淮阴工学院更应紧扣现有学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建造属于本学院的特色主题雕塑和文化浮雕。利用雕塑的表现手法将学校办学思想、所要表达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核心升华提炼,来彰显学校文化内涵。而校园浮雕则是浓缩了淮阴工学院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所反映和雕琢的内容更是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的彰显,同时立意新颖,给同学们的视觉冲击感也很强。
(二)注重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人生而有文化,文化生而有约束”。制度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民主原则。以人为本不是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地关心人、感染人、熏陶人、尊重人、塑造人,为师生创建与人亲和的环境和设施,改善师生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环境,用环境育人,用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凳、一砖一石、一亭一廊等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以硬件设施为载体来探析校园含义,明喻或隐喻来体现学校的治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文精神与建设科学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来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科学和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讲座等多种途径与形式,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注重网络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网络是21世纪大学生们喜好的、传播速度迅速的载体。2001年,湖南大学就紧紧抓住获准建立岳麓书院数字博物馆的机会,让传统文化搭上了数字信息的快车。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包罗万象:今日书院、书院史话、书院漫游、书院藏品、千年论坛等,既反映了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历史与现状,又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与学术的优秀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2005年,湖南大学又建成了“虚拟校园”。师生们只要用账号登录校园网,点击电子地图上的地点,该地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故事就跃然眼前。
如弗里乔夫所说“网络对所有生活都是很普通的一种模式,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网络。”[3]高校这一特定的坏境也不例外,校园网络建设已成为一所学校在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武器。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载体艰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建设,除了发挥校报、广播、电视等固有的载体外,还要建设服务于广发师生员工的校园网站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博时代”已经到来,利用微博的强大力量,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也可以如岳麓学院那样在自己的校园网站上,师生们登录校园网,点击电子地图上的地点,该地点周围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故事和历史人物事迹就跃然眼前。这样子一来,学校的校园文化都在潜移默化中给同学们无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罗兴文,徐桂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谐发展的要务:培植大学精神.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339~357
[2]朱友君,陈金峰,尹清清.吴越文化与浙江林学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发展刍议.中国林业教育,2006(02)
[3]谢祥清.论高校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4(07)
[4]田建国.论大学文化建设.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23~29
[5]韩延明.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教育研究, 2007(05)
[6]申作青.略论我国当代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04):46~53
[7]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8]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9]王延深.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域特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03):33~45
[10]房兴.近十年来国内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述评.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09):46~6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工科院校优秀地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以苏北工科院校为例(编号:2017SJBFDY104)
作者简介:杨晶(1981.4),女 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 文学硕士,讲师,从事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