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2018-04-04秦晓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微腐败教育者理想信念

秦晓婷,王 凡

(1.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微腐败”在高校日益滋生与蔓延,逐渐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背后往往隐含着高校对“微腐败”行为的轻视,以及许多高校在德育建设中对校园“微腐败”的认知和关注程度远远不够等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1]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探讨高校“微腐败”的原因,提出治理高校“微腐败”的对策意义重大。

一、 高校 “微腐败”的概念与表现

(一)高校“微腐败”的定义

“微腐败”是指由小微权力引发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2]。结合本文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高校“微腐败”可以作以下理解:存在于实施高等教育学校内部的微腐败问题。从“作为”方面讲,是指教育者、管理者或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微腐败”中,明知不可为却为之。比如,“玷污”学术、破坏学校组织中的人事制度、有意伪造各种证明及运用非法手段修改分数或绩点、扰乱考试秩序、破坏各种评审制度等等;从“不作为”方面讲,是指管理者、教育者对学校的各种不正之风、歪风邪气视而不见,不以为非,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听之任之,明知可为之却不为。

(二)高校“微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

高校中“微腐败”的表现形式众多,从“作为”的角度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术类腐败包括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科研、科创项目虚报账目;社团组织类腐败包括学生组织中的干部选拔、成员招新,如有些干部基于个人喜好决定职位人选,或者部员为了入选干部行列贿赂上层学生干部;经济类腐败包括科研、科创项目或文化活动虚报账目、发票造假,私吞项目款;诚信上的腐败包括求职履历造假、请假造假、贫困证明造假;作风类的腐败比如,通过私下的关系让老师在给分时附加一些印象分等超越学生真实成绩的分数或者为修改绩点公然贿赂各科任课老师、教科办老师等其他老师等等。

从“不作为”的角度看,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管理者对所有显失公平公正的行为置之不理。例如,考试中对作弊的学生视而不见、看见偷盗财物的行为不加制止、对于班级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不闻不问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他人的造假知情不报、对于各种不公平不公正行为忍气吞声、对于他人的考试作弊敢怒不敢言等等。

显然,这些现象的存在侵蚀健康的校园文化,侵蚀人民教师的职业尊严,误导大学生的集体认知,有损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高校“微腐败”的特点与危害

(一)高校“微腐败”的特点

从高校“微腐败”的定义和主要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微腐败”的基本特点为:形式多样、参与群体众多、波及范围广。

形式多样具体表现为手段多、内容多、主体多。腐败手段多样:有的从物质上突破、有的靠人情攻破、有的靠“刷脸”、有的靠不正当关系,类型多样、层出不穷。腐败内容多样:有的是学术、有的是物质利益、有的是精神荣誉、有的是职务晋升、有的是入党、保研等等。腐败主体多样:有学生、有家长、有管理者、有教育者。腐败媒介多样:有当地特产、有家常便饭、有金钱、有电话费、有频繁“刷脸”等等。

参与群体众多。高等学校的教育是一个联结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纳税人的复杂生态系统,因此,高校中一旦出现“微腐败”就会涉及多方面的群体。

波及范围广。高校“微腐败”的存在,使一批批的青年学生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首先,它影响校园文化。“微腐败”使校训荡然无存,学生不以追求真理为天职而是工于心计,不以诚信为荣反以诚信为愚。“微腐败”风气不仅影响着身边的同学,还言传身教于下一届学生,使“微腐败”在学校人人相传、代代相传。其次,它影响万千家庭。当学生的种种行为被家长得知,影响的将是高校老师在家长心中的形象。最后,它影响社会风气。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因此,他们的思想行为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

(二)高校“微腐败”的具体危害

相比于“腐败”,“微腐败”更接近于群众,不仅影响深远,而且波及范围广,从最基层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它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具体到高校,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一,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众所周知,大学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日后的工作、生活将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善良、诚信、正义、好学、勤奋等好的价值观深植于学生心中,那么他们传递出来的就是正能量。他们不仅自己积极向上,而且还会带动身边的人努力上进,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是一个为国家做贡献的好公民,反之亦然。第二,影响个体对主流价值观的学习与践行。当“微腐败”的思想占据一个学生甚至一群学生的主体思想时,他们就会抵制、排斥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内心拒绝认可主流价值观。同理,当正能量的思想占据学生的主体思想时就有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

对教育者和管理者行为的影响。“微腐败”的思想和行为使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再坚持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教育情怀,而趋向于一些负能量的言行:对学生冷漠、对工作得过且过、对领导趋炎附势、对学术不再严谨、对批评大动肝火,以自己的利益作为是非曲直的准绳,以关系的疏远作为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该作为时不作为、不作为时乱作为,使玩忽职守、擅离职守成为常态。此外,还把自己的负能量带给他人,影响同事、学生。

对社会的影响。高校“微腐败”行为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社会风气、损害公平正义、侵蚀道德基础。更确切地说,它会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和有效实施,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我国的政治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就短期影响而言,高校“微腐败”的存在将影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形象和国家栋梁价值观的形成;就长期影响而言,高校“微腐败”的持续存在将危及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大祸害”之后将影响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党执政地位的稳固与提高。

三、高校“微腐败”的成因分析

高校之所以存在“微腐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分析其存在的三种原因。

1.制度的不完善与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纵观实践,高校“微腐败”的发生与制度的缺失和执行制度的不严谨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说“一个好的政治制度,甚至能够让魔鬼不做坏事。而在一个坏的制度中,情况却相反,妖魔当道,好人不能做好事,甚至被迫要做坏事”[3],那么一个制度的不完善也会使好人不能更好地做好事而坏人做了坏事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从而使“微腐败”得以存在。制度的不完善之外还存在对原有制度执行力欠缺的问题。“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4]这句话对我们今天“微腐败”的存在仍具有启发性。

2.长期形成的人情氛围。与冷漠的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人有“人情味”,这是所有人达成的共识。因此,面对某个地区遇到的天灾人祸我们会真诚地伸出援手。但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这点同样适用于“人情”。在一些场合它会让人感到社会的温暖,但在另一些场合它的存在就会破坏制度的公平正义性和规则的严肃严谨性。高校畸形的“人情”味,成为高校“微腐败”滋生的温床。

3.理想信念的不坚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本身,外界起到的只是辅助的作用,即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据此,高校“微腐败”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个人理想信念的动摇,正是理想信念的动摇使个人漠视制度的存在、跨越规则的红线,也正是理想观念的不坚定使个人忽视他人的违规违纪、忽略自身的理论学习。“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5]据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儒家思想中把修身放在重要地位的原因。

四、治理高校“微腐败”的对策建议

对待高校“微腐败”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治国理政的总目标,坚持从严治党,紧紧抓住思想建设和制度建校两大关键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治理高校“微腐败”。

(一)制定制度,加强监管

杜绝“微腐败”需要从制度上着手,高校要针对“微腐败”制定相关制度,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在该制度中应明确“微腐败”的定义和内涵,列出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形式和现象,使广大师生及管理者能准确识别“微腐败”;明确处罚的具体规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创新制度制定方式,按照问题导向或者参照其他学校的模式,制定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廉洁制度;创新监管方式,通过多种平台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管手段得到最佳的结合。在这方面,国家巡视制度给了我们较多的启迪。

(二)校园文化的培育

“人情”在高校的存在与高校文化建设的不完善极具关联性。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需要重视廉洁文化的建设,在这方面除了加强制度的宣传,还需发挥社团、学生会的作用,将廉洁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身边的廉洁并身体力行。其次,要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采取互动、座谈、课外社区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诚信文化的传播与践行中,同时将学生日常有关诚信的品行做记录并登记在个人档案中,将其作为评优的依据。最后,也要加强法制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依法而行、依规而动。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一个更加充满正义、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才能形成。

(三)理想信念的建设

理想信念的坚定是防范“微腐败”的核心要素,是支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杜绝“微腐败”必须在思想信念的确立上重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6]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把思想建设放在学校建设的首位。将思想建设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引导教育者、管理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7]时刻防范负面思想,做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及实践工作,使被教育者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学校系统是一个与其他社会机构尤其是经济机构相联系的社会机构[8]。作为联系学生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载体,关注高校“微腐败”,治理高校“微腐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信,以上的分析也仅仅是形成高效“微腐败”的部分原因和局部解决思路,而这恰恰也是我们继续把此项课题研究下去的动力,只有通过这个过程,高校“微腐败”的研究和解决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猜你喜欢

微腐败教育者理想信念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莫让“微腐败”酿成大祸害
治理基层“微腐败”的思考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