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王冕与士人人格理想探析
2018-04-04张园园
张园园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 河南安阳 456150)
《儒林外史》是一部专门写士人的小说,它展现了封建时代在科举制度的制约下一代代文人的众生相。作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既表现了当时士人追求“功名富贵”时所显露出来丑恶嘴脸,抨击了以“八股”取试的科举制度,同时也塑造了他心中的理想人物形象。在这些理想人物中,首推小说中在第一回中描写的人物——王冕。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一、尊亲孝敬的道德观
“尊亲孝敬”是士人阶层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在作品中,王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孝子,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把他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王冕欣然接受了母亲让他去放牛的建议,放弃了继续在学堂念书的机会,还宽慰母亲;遇到秦家给的好吃的东西都留给母亲;学会画荷花后,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后当他躲危素回来,看到母亲“健康如常,心中欢喜”。他谨守母亲不要做官的承诺,若干年后,吴王邀请他出仕,他却逃到山林里了。王冕不仅能够养活自己母亲,还能够做到尊敬,他用自己行为践行了儒家对士人阶层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实在历史上,王冕与小说中的形象有些出入。徐显的《稗史集传》,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张廷玉等人编纂的《明史》,俞樾的《茶香室三抄》等都有关于王冕的记载。《稗史集传》中记载:“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父力农,冕为田家子。”[1]《明史·王冕传》说:“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乃返,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可见,在历史记载当中,对王冕母亲的记载是极其少的,王冕对母亲如何孝敬就更微乎其微了。由此可见,小说中关于母亲的种种描写是作者有意虚构的,为的就是突出王冕尊亲孝敬这一道德特征。而孝也是这部小说中极力描写的道德准则,它在众多的人物身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来。王冕的孝是作者十分肯定的,也是极力提倡的一种社会道德,是“真孝”,与之相对应的是“伪孝”。范进中举之后,家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母亲过于高兴而痰迷心窍,最终不醒于世。本来范进应该守丧,却和张静斋去打秋风,不用“银镶杯著”,而吃“大虾元子”。荀玫本来要去考科道,母亲却突然去世,按照礼制,应该守丧三年,期间不可以进取功名的。可是王惠居然奉劝他把这件事情暂且隐瞒下来,还要荀玫把已经穿好的孝衣换掉。这些人的种种行为,与王冕相比较起来,实在具有讽刺意义。在王冕与这些人行为的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吴敬梓对于传统道德规范“孝”的态度。作者肯定的是真孝,而批判的是伪孝。
吴敬梓如此看重孝道,可能与他的身世经历有很大关系。陈美林在《独断与考索》中指出:吴敬梓十分重视孝道,无论在诗文作品中还是小说创作中都有强烈的表现和反映。这与他的科举世家有关,在《移家赋》中他曾夸许自己家族能“讲孝友于家庭,有代传之情节”。[3]吴敬梓生活在一个传统官宦家庭,朱续曾在《国朝金陵诗证》中记载,曾祖国曾经在顺治戊戌年间及第。祖以文出名。父雯延生在金陵做官。吴敬梓生活在这样的世代相传的官宦家庭之中自然也会受家里优良传统影响,在他的诗集《减字木兰花》中也有对对父母的思念和惭愧:“哀哀吴父,九载乘箕天生去。弓冶箕裘,手捧遗经血泪流。劬劳慈母,野屋荒棺抛露久。未卜牛眠,何日泷冈共一阡。”[2](P123)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系,据陈美林考证,吴敬梓本吴雯延的儿子,后过继给伯父吴霖起。他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两个父母的去世,后又陷入了兄弟之间的财产之争,更让他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情感,以及为人子讲究孝道的重要性。自然的,他不仅在小说中第一回就塑造了讲求孝道的王冕,而且也把“尊亲孝敬”作为士人必须坚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仕途观
元末明初,各路军阀混战,身处改朝换代之际的王冕注定了他生逢乱世。王冕天性聪明,从小就形成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性情,既不追求官爵俸禄,又不呼朋叫友,只知终日闭户读书。王冕才情虽高,却不依附权贵,而是保持自己的节操,他希望君主以“仁义”治天下。当吴王朱元璋前来请教时,小说中描写到:“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渐弱,恐亦义不受辱。”[4]王冕不去拜见知县,却和吴王高谈阔论,可以看出王冕看中吴王将是有一番有作为的人。然而可惜的是,他的“仁义”论并没有得到落实,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把八股文作为当时士人的进身之路。王冕认识到“一代文人有厄”即将来临,最后隐居会稽山了。而这段故事情节是作者对历史上王冕的一段事迹进行改编的。《稗史集传》记载当时王冕在途中遇到了外寇,他和外寇有一段谈话,他对外寇首领说:“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掳掠,灭亡无日矣,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1](P123)在元末,由于社会的动乱,王冕没有走入仕途,明初期,朱元璋采取的“八股”科举制度,更让他看到了当时思想对文人的束缚,所以他一再逃脱,隐居起来。他以“段干木”“泄柳”自居,这些都是古时躲避官场之人之作,而王冕把它作为楔子放在开篇,实际上是吴敬梓把王冕树立成一个标杆,一个象征。
那么,当时的士人的出路在哪里呢?他们该如何生存下去呢?这方面王冕已给出了答案。陈美林认为王冕不愁衣食物,又是依靠卖画维持生活,这方始能使他摆脱以做官享受俸禄维持生计的生活模式。结合当时作者的成长轨迹,在当时以举业为重的社会环境中,王冕的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进步,这与吴敬梓受到当时社会思想影响有很大关联。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潜滋暗长,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开化,当时社会矛盾不仅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还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明末清初的民族矛盾也掺杂其中。而明朝从建国开始实行的程朱理学较符合时代潮流。程朱理学空洞,他们主要讲求的是自我心性的修养,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更加钳制,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尤其对士人而言,他们只知道“时文”,考取功名。针对这一现象,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又提出“经世致用”的学问。颜元和李塨就是这种风气的产物,而且自成一派,后世称之为颜李学派。李塨针对八股取士就指出:“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且学正坏其所用,用正背其所学,以致天下无办事之官,庙堂少经济之臣。”[5]吴敬梓深受他们思想学说的影响,他把王冕塑造成靠卖画为生,实际上已经摆脱了士人科举谋生的人生轨迹。这和小说最后描写写字为生的季暇年、卖火纸筒子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和做裁缝的荆元四大奇人用意一致,这也与开篇前后呼应,暗示了社会的发展走向。这四大奇人代表了士人在人生道路的多种选择,并不是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吴敬梓对于士人的出路做出了新的探索,摆脱了“学而优则仕”的士人人生轨迹,这实属作者的伟大创举。
三、放诞自然的生活观
王冕本身是一个“狂生”,据《列朝诗集小传》记载,王冕进士没有考中后就开始苦读古兵法,他带着高檐帽,披着绿蓑衣,脚上穿着长齿木屐鞋,手拿木剑,有时骑着黄牛,读着《汉书》,自己还以“豪杰”自居,在会稽山建堂读书,乘舟游玩。从史书中的描写看,王冕俨然是一个亦儒亦侠亦隐之人。小说中的王冕也继承了这样的特点。王冕在家放牛读书侍奉母亲,其生活十分自在,后学会了画荷花,这不仅怡情雅兴,还为他找到一条谋生的出路。他效仿屈原的装束,到了美好的季节,就带着母亲出去游玩。
他效仿屈原,不仅仅模仿屈原的外在装束,自然也是仰慕屈原桀骜独立、心性耿直的人格。他以卖荷花图为生,把荷花图卖给普通百姓,却不愿高价卖给当权者,卖给那些俗财主。他不仅故意躲藏知县,还躲避“一代文人有厄”的命运,最终逃亡会稽山隐居起来,不见于人世。在乱世之中,他能够保持自己的秉性,真正能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人物塑造在后文中也出现过,例如第三十三回中,杜少卿携手杜夫人游览南京,在那个时代,他能做出这样的壮举实属罕见。庄绍光和娘子搬到了皇帝赐予的元武湖居住,时常赏景饮酒谈诗。虞育德与杜少卿一起赏十里梅花,又是何等的风流雅兴。此时,无论是杜少卿还是庄绍光、虞育德,他们都过着潇洒自在的生活,追求的是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不受到种种礼的约束。他们不贪图富贵,也不攀附他人权势,只追求个人性情的畅快,早已把礼节抛在脑后,率性而为,做出许多放诞任性的行为来。对此,作者则十分赞赏。
吴敬梓对魏晋南北朝的士人性情十分仰慕。程晋芳在《寄怀严有东》中说:“敏轩生近世,而抱六代情;风雅慕建安,斋栗怀昭明。”[1](P129)在吴敬梓的《移家赋》中列举了很多魏晋六朝名士,在魏晋名士中,他最敬仰是阮籍和嵇康。魏晋南北朝不仅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发现自我价值的时期,许多名士追求个性张扬的生活方式,不受礼法的约束,这一点吴敬梓深受其影响。陈美林指出:“吴敬梓深受到魏晋六朝风尚和文学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旧时文人程晋芳一诗所述及的范围,魏晋六朝时期文士的放达任诞、愤世嫉俗的思想行为,显然是吴敬梓极其倾致和仰慕的重要方面。从他毕生反对士人中伪道学、赞扬不阿附权贵的隐逸人物、敢于着力鞭笞庸俗恶浊的社会风气等等行为中,不难发现他所接受的这一历史时期的风尚和文学中一些积极因素的影响。”[8](P135)其实,在人的性情方面,吴敬梓所向往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在小说中,他所塑造的无论是王冕还是杜少卿、庄绍光等人都豪爽任性自在,全没有迂腐气。杜少卿赞赏虞育德,评论他襟怀冲淡,是伯夷、柳下惠、陶渊明一类的人物。伯夷为把王位让给弟弟而逃离王宫,柳下惠直道事人,三次黜免,仍不肯就范,陶渊明不肯“五斗米折向乡里小儿”而愤然归园。这些人和阮籍、嵇康等人一样保持着独立的情操,他们毅然选择了退居田园,过着平淡的生活。可见,在吴敬梓看来,当时的士人就是追求一种恬适自然的生活方式。
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的一等一的理想人物。他在小说中以楔子的形式出现,作为名流来隐括全文,以此来引领整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不仅如此,王冕本身就是吴敬梓着力塑造的人物之一,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关于社会道德、为官仕途、士人生活等特征既是对历史人物王冕行为事迹的敷衍,也是带有了吴敬梓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影子,更是在封建王朝末期作者寄予了作为士人阶层所应特有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陈美林.隆礼与崇孝[J].文学遗产,2003(4).
[4]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颜元.吴敬梓研究·吴敬梓的思想(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陈美林.独断与考索[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