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思想阐析
2018-04-04宋成鑫王方舟
宋成鑫 王方舟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党的“十九大”报告既阐述了民生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习近平的民生思想内涵丰富,同时兼具时代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民生。习近平的政治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我国自建党开始,就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的时期赋予政治民生新的使命,诠释了新的定义,完善了新的内容,习近平的政治民生思想就是充分保障人民合理合法的政治权益得以实现。依法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保障人民的决策权利、监督权利和管理权利。无论是倡导的“基层下放制”,即扩大基层的民主权利,或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一系列反腐倡廉的举措,都在尽最大化的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此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政治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和达到切实保障人民权利的最终目的。
(二)经济民生。经济民生是民生的基石,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二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可见,经济发展为民生政策的落实提供夯实的物质基础,而民生的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沛的发展动力。一方面,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只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改善提高,民生建设进程才会有发展的根基和根本的动力。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特点是逐渐缓慢,经济结构并不完善,我国经济面临发展的新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着重指出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即为: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民生事业的建设,有利于构造平衡、健康、公平的民生机制。而民生建设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增加人们劳动的动力,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人民的消费,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成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社会民生。民生问题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百姓对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殷切盼望和美好追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贯彻执政为民的思想,将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正是基于此点,习近平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顺应时代和民众的要求,在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颁布、施行了多项惠民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医疗问题是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是保障民众生命安全的基本服务之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先进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并没有落实到每个基层医院,加之基础医疗费用的昂贵,使得很多百姓“一病回到解放前”。因此在医疗改革方面,着重改善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象,优化医疗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医护人员去农村服务,提高医疗设备的性能,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其次,教育是国家进步的根本。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基本教育,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普及高中教育,这对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而言,是巨大的进步和飞跃。对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东西南北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国家对贫苦落后地区实行了大力帮扶工作,为孩子们营造好的学习氛围,鼓励资助贫苦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每个人可以最大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写入了报告中,这代表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最后,解决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重点提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措施,改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民幸福感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文化民生。文化民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软实力,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国家、政府和有关的教育机构要着重培养人民的主流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进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批判腐朽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对国民文化观念的侵蚀,为社会的发展进步、祖国的繁荣昌盛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应满足人民合理的文化需求、多彩的文化选择,注重平衡区域文化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形成正确的发展理念。同时,文化民生思想是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实现强国之梦,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也应体现在文化方面,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就应从文化民生的角度入手,只有人民对本国优秀文化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充分发挥科学创新精神,向世界传播我国先进的文化理念,才能使我国早日跻身文化强国的行列。
(五)生态民生。民生问题不应只是局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还应关注在人民生存的环境上。生态环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态问题也应是民生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了有关生态文明的指示,这是生态事业的发展表现,也是对民生问题方面的完善。把环境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做好是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了人民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的福祉。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3]然而,近年来由于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导致了雾霾等环境问题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卫生等方面。百姓为此担忧抱怨,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密切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能否有效合理地解决环境问题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还关系社会的安定、民心的稳定。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习近平认为,我们的一切生产活动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留一片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要怀揣着对百姓的高度责任心,将环境问题治理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4]习近平的生态民生思想要求我们不仅应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应注重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存条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特点
(一)坚持民生至上、执政为民。“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5]这是中央常委在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庄重承诺。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决心和最高追求,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地位的肯定和高度认识。我党始终秉承“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但如何做好执政为民是我党需要面临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民生工作无疑是其关键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7]这些讲话,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体现了他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情。”[8]这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宗旨,他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不论是他在天津视察时强调的民生问题只有不断的新起点,还是他在青海视察工作提出的扎实改善民生等,这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都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民生至上、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和深切的爱民情怀。
(二)更加注重民生工程的系统性。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更加注重民生工程的系统性。民生工程的系统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大致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政治方面,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动摇,保障人民合法的权益得以实现。经济方面,“不以GDP论英雄”,追求经济平稳发展,使经济发展成果能够更加公平的由全体公民共享,惠及于民,以此为民生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方面,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以增进人们权益为宗旨,做好社会“安全网”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为民生事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方面,注重培养人民的主流文化意识,树立正确观念,弘扬我国先进文化。生态方面,注重打造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生态文明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之一,无疑是关系民生福祉、促进中国永续发展的时代壮举之一。
我国现在还面临着一系列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里既相互交织又复杂多样,科学的改革是解决各领域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10]可见,只有各项事业、工作统筹发展,才能为民生事业提供系统的发展体系,才能促进民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三)以法制保障民生工作的健康运行。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以制度保障民生工作的健康运行。民生问题作为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因此,民生问题必须依照“法制”思想来解决,这是推进我国民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民生工作的有效保障。
近年来,我国民生保障方面的法律日渐完善,随着《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陆续出台和实施,人民日益感到切身的利益有了法律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1]首先,从立法方面来讲,应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倾听人民需求,尊重百姓需要,听取人民代表的意见,从立法上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完善法律,使民生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从司法方面来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作为公平正义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司法公平有益于为民生进程保驾护航,同时执法人员能够公平、依法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民生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真正的实现司法公正、执法公平依旧任重道远。最后,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和政府在法治方面新的十六字方针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2],因此,全民守法成为了民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参差不齐,全民守法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着重大关系。我们“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绝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蔓延开来”,[13]这不仅为我国民生事业建设提供了一个好的法律环境,更是社会发展和人民进步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民生思想是和法制思想相统一的。民生是法律制定、执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也为民生事业的建设保驾护航。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则有利于维护政治清明,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民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价值
(一)继承和创新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用辩证的思想对待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扬弃”观点的论证,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做关系到人民利益的事情。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部分为习近平民生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定其“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思想中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思想相结合,提倡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坚持采用有效的民生政策,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证。辩证吸收、发扬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民本思想,对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成为了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我国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实践、丰富起来的,并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完善。从新中国成立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国社会生产力不高,人民生活状况亟需改善,面对这样的国情,邓小平首先提出的就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通过不懈努力,成效显著,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包涵了丰富的民生思想,也为解决民生问题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面对新的国情,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注重政治民生、经济民生、社会民生、文化民生,还注重生态民生的发展。在新的国情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不懈带领民众实现幸福生活的憧憬,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实现新的突破和进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
(三)有利于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中国梦”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提出的,它寓意深远,有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意。“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梦”也必须落实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使发展成果由全体民众共享。回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腾飞,人民的生活也更加富足。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民生需求也日益增长。五年来,不论是医疗改革、住房调节、就业缓解等多个领域中有所体现,还在多次会议、纲领、文件中着重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中国梦”的构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思想和最高追求,而民生问题则是“中国梦”构建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民生思想的落实有利于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必将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经济,2013(6).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6][7]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0]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1-14.
[1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13]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