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现状综述

2018-04-04

齐鲁艺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活态手工艺技艺

刘 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 200092)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言和公约以来,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我国文化部等相关单位对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部分省市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博物馆,并于 2006年6月10日设立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每年都会举办不同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相关活动,对该阶段的保护成果进行展示。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现状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固定的长期展,常在博物馆空间内展开,有综合类也有专题性展。如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及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第二种是临时展览,多在展览馆、博物馆或其他不固定场所开展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展,时间和规模都有不同。第三种是生态博物馆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的整个原生环境进行保护,尽可能地做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和整体性。这种形式主要是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较全、较真实的民族村落或者寨子,多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较多,还通常配合旅游开发的形式完成(表1)。从性质来说,“非遗”展主要以教育为目的,亦兼备交易或旅游为目的,如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展陈时间不同,展陈内容和形式也各异,本文从长期固定展和短期临时展的角度对我国较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进行归纳分析。

1.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定展陈特征

(1)展陈目标上为了达到文化认同

现阶段,我国“非遗”博物馆有几百家,不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题的,其展陈目标定位为教育,向观众传播“非遗”文化,提高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增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激发观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由文化认同提升到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

如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和挪威文化交流项目。该博物馆就是将整个梭戛苗族社区作为文化空间,建立资料信息中心来记录和储存整个社区的文化信息,展陈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延续独特的苗族文化。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也是“非遗”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以传承历史,开创未来为目标,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再如,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的功能是向世界传播闽南文化,给观众提供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空间。该展馆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民终生教育场所,通过教育达到文化认同,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以教育为主要目的“非遗”展陈,特别是适合生产性保护发展的“非遗”展还兼顾该文化产业、旅游等发展目的(表2)。

表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类型

表2传统手工艺博物馆展陈——目的

(2)展陈内容上以“非遗”学分类法为依据

“非遗”博物馆展陈的内容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和部分民俗及“非遗”衍生品。这种分类依据联合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划分的分类项目进行划分。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约》中的5大类和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大类的标准来进行划分[1](P248-251)(表3)。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博物馆内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主要分为工艺技能类、表演类、民俗民风类,在一级分类下没有太严谨的二级分类,仅在工艺技能类中按工艺、材料不同简单归类,该展陈分类较笼统,分类命名也较宽泛。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分为序厅、音乐舞蹈、民俗、戏剧曲艺、体育美术、传统技艺、文学医药7个展厅,体育和美术归在一个展厅中,体育和美术两者的表现形态差距大,体育更倾向于表演性,诸多体育活动是民俗中的一部分,体育和民俗安排在一起展示更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特征。生态博物馆更多展示民族文化,如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陈主题是“广西融水苗族民俗文化展”,共分为“生产生活、多彩服饰、芦笙坡会、民间工艺、信仰习俗、苗族婚礼”六部分,以习俗、传统技艺及文化空间为主。

表3部分传统手工艺博物馆展陈内容及分类

(3)展陈形式上突出活态展陈理念

活态展陈理念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显著特征,乔晓光老师在《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以及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均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特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则直接将“活态”一词用在展馆名称上,以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和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特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中,通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场展演、观众体验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活态的特性展现出来。现场展演的形式打破了“人”与“物”的交流形式,展演中的传承人似一个有生命的“展品”,可以让抽象不易理解的技艺变得易懂,让观众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传承方式(表4)。如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观众设计了拓印体验。观众可动手刷墨、拓纸、压印、取纸等易操作的拓印工序体验,一方面让观众体验雕版印刷技术,另一方面在情感上让观众认知到雕版印刷技术的价值和影响,对雕版印刷产生文化认同,达到了展陈的教育功能。

活态展陈形式除了传承人现场展演外还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最早出现的是电子书,后又出现交互式技术。一般是图文并茂,配以音乐和动画效果。观众可动手操作,体验愉快学习的过程。如天津博物馆中书法虚拟模拟展示,该程序中设计了不同型号的毛笔,观众选择任何一款毛笔,在屏幕指定的区域中,用手指书写,呈现出书法效果的虚拟书法。再如,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主题馆的南音演奏,采用多媒体设备,将南音演奏的视频投射到大屏幕上播放,观众站在人像采集设备前,头像可融合到视频中,让观众感受仿佛置身于南音表演场景中。

表4传统手工艺博物馆活态展陈理念表现

(4)展陈空间上采用情境还原形式

情境还原是将展陈内容原生环境和氛围,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在空间中重现。通过“寓情于景”的唤情手法让观众置身于虚拟现实的场景设计中,更好地发挥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更真实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表5)。

张家界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打破了白墙通柜的展陈方式,将湘西土、苗、侗、瑶、白族五个少数民族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展馆内模拟还原,营造“寓情于景”的空间氛围。在空间设计上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峦、峡谷、崖壁、瀑流、村寨、洞穴、田畴、桥梁、民居等为元素,设计上采用疏密有致、动静相宜的手法将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插在一个个故事中去叙述,从视、听、触等多维度的观赏和体验中认知到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时空隧道般的设计手法,选用湘西地区常用的石头和青砖等建筑材料,用几段残破的古城墙进行场景还原,两侧墙面镶嵌芙蓉龙和剑齿象的化石,搭配幽暗的灯光,营造出绵远悠长的历史感。隧道尽头是一个多媒体播放厅,展厅的三面墙上满墙投影湘西古代战争的情景,观众似乎穿越到了古代的湘西。情境还原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价值。

表5传统手工艺博物馆展陈情境设计方式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时展览状况

“非遗”展中规模大的有我国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的“非遗”展。从2006年至今,几乎每3年举办一次,如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展、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展。这几场展览均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2006年的是综合性展,配合着年俗文化在大栅栏开展了一系列的表演艺术、习俗、体育竞技等多类活动,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真实性和整体性。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下,我国有些地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如2年一届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07年至2015年已举办了5次。再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0年至2015年分别在山东济南和台儿庄古城举办了4次。“非遗”临时展陈上也有其特征:

(1)以教育和交易为主的展陈目的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主要由官方主办,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举办相关论坛、讲座,其主要目的是以教育研究为主。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软实力功能,将其与文化产业结合,以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反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表6)。

表6传统手工艺临时展陈目的

大陆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主要有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200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2010年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 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201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2015年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均以教育为目的。

以教育和交易为目的的主要有“非遗”博览会,较大型的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11年首届“非遗博览会”主题是“保护传承、合理利用”,利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以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销售为重点而开展的博览会。该活动的第三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交易签约活动。2014年在济南举办的第三届“非遗博览会”其主题是“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其主要目标是突出“非遗”产品博览交易,第一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交易、第四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接洽谈和交易签约会。2011年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第二项活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展销会。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以教育宣传为主要目的,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第二部分是“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其销售订货目的是为了推动传统技艺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交易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港澳台地区主要有大陆和台湾共同主办的2009年“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大展”等,这是“守望精神家园——第一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内地与香港主办的2011年大型文化活动──“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目前在港澳台地区举办的大型“非遗”展演主要以文化传播为主,以教育交流为目的。

(2)按自然属性或地域性的展陈分类

纵观我国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博览会等,展陈内容主要是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等类别为主,主要按自然属性或地域进行分类(表7)。按工艺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有:200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2010年“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2013 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

200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展陈内容主要以传统手工艺和表演艺术为主,共五个主要的专题。2009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分五项活动举行,其中传统技艺按自然属性不同共分为九个版块和一个餐饮专题展演,并开展了民俗、文化空间活动。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展陈内容主要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展示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特别展区”两个主题展,前者按自然属性和主题内容不同分为九大类;后者为“春色满园” ,内容为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和山东手艺农村的项目,共十大板块。2015年“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展览主题为“探寻兼容并蓄的传统与现代化生活”为主题,展陈内容主要按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不同分为五个单元。

另外,2011年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展览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代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第二部分为文津雕版博物馆,第三部分为图说中华百工技艺长廊。展陈内容依据“非遗”名录的分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

按区域进行展陈分类的“非遗”展,一般展陈内容多,空间较大。如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是对我国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展览由“综合版块”和“地方版块”两大部分组成。综合版块主要展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整体情况及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地方版块则具体展示了当时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展陈分类主要按“国际、国家、四川”区域性和项目级别的高低来进行划分。2007年首届“非遗”节以区域为单位进行分类展示。2009年第二届遗产节的“六大展区”是按主题和区域不同分类。2013年第四届遗产节的第三部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按级别和区域文化不同分六大板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展陈内容主要以区域和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如第二届“非遗”博览会主要按地域进行分类,第四届 “中国·运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则按展品性质、工艺、区域进行分类。

(3)图文、实物与现场展演为主的展陈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多为临时性的,展期较短,展览空间环境有限,时间短,展陈形式主要以图文、视频及传承人现场展演的形式,少量配合多媒体技术和互动体验的形式。规模较大的展览多以标准展位为单位,进行网格状布局。如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采用的展陈手段是“展览、展演、展销”相结合形式,展演不但增强了活动的观赏性,还调动了与观众的互动性。

表7传统手工艺临时展陈分类

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陈内容全,类别多。实物展品有2000余件,图片2000多幅。在展陈形式上主要采用实物、图片、文字,辅以视频演示。传统手工艺等类别邀请传承人现场展演,并借助大栅栏空间举行了民俗表演活动。2007年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仍采用图文展板、实物、现场展演等方式。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主要采用传承人现场展演为主,辅以相关的实物和图文介绍。2011年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主要采用传承人现场演示,辅以图文和实物的形式介绍了唐卡、包头剪纸、苗银锻制、土家族织锦、无锡精微绣、雕漆、万安罗盘制作、泰山皮影戏等项目(图1、2)。

图1

图2

图1、2从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香港展厅(图片来源于从江县文体广电资信网)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在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上不断提高,但也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展品征集在量和质上基本能达到;其次,活态展陈理念能很好地诠释“非遗”无形性、活态性特征;再次,展陈目的基本能达到,提高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效果。

从展陈形式上看,活态展陈理念遵循了传统手工艺的活态性文化特征。动态的展陈方式,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比静态展陈更生动有趣。从信息的传播角度来看,活态展陈理念能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展陈信息能以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其次,情境式展陈形式有助于信息的传达,从认知到情感上唤起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但是,从前期调研到中期策划及后期效果评估上还有待提升。具体体现如下:

1.观念上:重观念,轻理念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或主题馆的展陈设计,主要借鉴已开展的“非遗”展陈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以“图片+文字”、“实物/道具+文字”、“视频+文字”、情景还原、现场展演的形式完成。如传统手工艺展陈提出活态展陈观点,诸多博物馆都采用“工作室”的形式,但达到的展陈效果却不一。如杭州工艺美术馆的活态手工艺展馆专设了“大师工作室”,观众可以边学边练来感受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以教育为主。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也设计了“传承人工作室”,但传统人到现场工作的时间很少,以“商铺”展销形式陈列,突出销售目的。

展陈的前期调查分析是展陈理念确定的基础,也是后续工作开展的依据。一是对展陈内容的分析、观众需求调研、博物馆空间分析等,包括征集选择有价值的展品,对展品的性质、形态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第二是对观众在观展时的需求调研,观众对“非遗”展有何期待,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理解程度如何,对展馆空间有哪些需求,参观学习方式是怎样;第三是对展馆空间环境的分析,组织和规划展陈空间,把博物馆空间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

2.内容上:重形式设计,轻展陈分类

展陈设计中最重要的两部分是展陈内容策划和展陈形式设计。内容是形式的主体,展陈形式根据展陈内容、展陈空间、展陈目的和观众需求等进行整体设计。形式为内容服务,采用适宜展陈内容表达的方式,将展品信息更有效地传达给观众。通过对我国“非遗”博物馆展陈和临时展览的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非遗”展陈都更重视形式,忽略内容。展陈分类上主要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划分;展陈叙事不生动,没有针对展陈主题文化进行策划。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分类,以学科性质和“非遗”申报管理为目的,是一种学理性的分类方法。但从展陈角度进行的分类,除了要尊重学科性外,还要考虑传播学、心理学、接受学、设计学、美学等因素,从理性和感性角度,将展品内容进行整合分类。既遵循“非遗”学的分类大宗旨,又有利于展陈信息的传播,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如建筑彩绘从艺术表现上属于绘画形式,但从文化整体性和功能上却与营造技艺、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脱离了建筑载体,建筑彩绘就失去了创作的土壤。建筑彩绘是营造技艺衍生出来的绘画形态,其材料选用、功能、象征意义都与建筑文化是一体的。从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展陈角度考虑,将建筑彩绘与营造技艺在一类中展示,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我国传统营造技艺的文化整体性和建筑彩绘的功能和意义。所以“非遗”展陈分类可以考虑从文化价值角度采用整合分类的方法能更全面地、形象地诠释展陈内容。

3.形式上:重内容性,轻情感性

展陈内容的生动与乏味、简明与繁琐,直接影响展陈信息的传播效果。目前我国传统手工艺展陈内容主要介绍材料、工艺及价值,鲜有将技艺、行业习俗、手工艺人精神、造物思想及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整合策划。这种孤立地展示技艺,缺乏情感交流,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展陈内容策划利用记忆符号,真实地再现“非遗”文化的整体,唤醒观众情感,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如陶瓷烧造除了技艺外,还有陶瓷生活生产的民俗文化及行业行规。这些元素构成陶瓷烧造技艺文化的整体,是文化存在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些内容,文化就失去了生存土壤。烧窑前的祭窑仪式让团队成员集合在一起,有利于指导烧窑工作,让窑工们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地梳理各自的工作,也鼓舞了大家的士气。祭拜的窑神是为烧造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行业神,传达了后世对先人的敬仰和崇敬,是尊师重道的美德。将这些文化内容融入到展陈内容中,可以让观众正确理解祭窑仪式不是一种迷信行为,争取认识“非遗”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从情感上让观众受中国传统美德感染。

4.品格上:泛雷同性,缺个性化

展陈内容策划重点要抓主题的个性化特征。如传统手工艺展陈虽提出活态展陈理念,但仅停留在形式的动态性上。如通过现场展演、视频或观众体验的方式来展示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生产制作过程。这种动态形式抓住了传统手工艺无形性的特征,但每一类传统手工艺展陈活态性都定位在技艺的制作过程,并未真正解读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内涵。活态性除了外在形态外,还体现在内在思想和精神,如营造技艺可突出中国传统营造思想、工匠精神,行业道德。书画作品可以突出美学和哲学思想等。每一“非遗”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在展陈上重点展现其个性化、差异化,能取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个性化的展陈诉求可避免重复性。要以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去展示“非遗”文化,突出其保护和传承的亮点。

5.取向上:重物质形态,缺精神内涵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和临时展览都定位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进行介绍,如萍乡湘东傩面具的展陈主要介绍傩面具的技艺制作及历史文化。对傩面具的精神意义、傩面具技艺传承的目的、对后人生活的影响,及社会发展价值并没有深入展现,观众对傩面具仅停留在初层次的文化形态认识上,并没有真正地读懂傩面具文化的实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定位高度要提升,要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展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之一,包含“非遗”文化价值中所包含的值得传承的物质和精神内容。怎样能高效地传达“非遗”信息,让观众认识其价值,激起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保护欲望,需要挖掘“非遗”的潜在价值,从精神层面上突出“非遗”的传承价值。如传统手工艺除了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深厚的精神价值。传统手工艺在生产制作过程衍生出的生产习俗、传承方式、行业行规中提炼了手工艺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积淀了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尊师重道的品德规范等,这些都是传统手工艺展陈中的精髓。

结语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展陈技术的先进,我国“非遗”展陈设计水平在不断地提升。“非遗”展陈的内容、形式不仅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还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学习方式。“非遗”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等特性是其展陈的难点和重点,应挖掘每个“非遗”项目中的精髓,并以符合观众接受的方式进行策划。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活态手工艺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