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编的一致性浅说
2018-04-03李庆文
李庆文
关键词:图书分类;图书编目;一致性
摘要:一致性是衡量图书分编质量的一个定性指标,是对图书分编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文章重点探讨了图书分编一致性的内容含义,分析了造成图书分编不一致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3-0085-03
一致性是衡量图书分编质量的一个定性指标,是对图书分编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图书分编的一致性,从分类的角度讲,是指将同一类书甚至同一种书归集到一处,以便读者能够集中利用;从编目的角度讲,是指在为图书“画影图形”,编制目录时对著录项目和著录内容做到不增不减、确切反映,以便读者查询时能够快速识别并按“图”索书。
1图书分类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一致性
图书分类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的一致性有三层意思:①使用《中图法》所标引的分类号与图书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相吻合。②对于同一性质的书所揭示的深浅程度要相互一致、类号固定。③图书分类工作与《中图法》的发展要同步。图书分类与《中图法》之所以出现不一致,一是由于分编人员的个体差异(包括个人修养、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等),个体差异决定了图书分类与《中图法》是否一致以及一致性的程度。二是在于《中图法》的编制质量和分类对象(即图书资料)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这是决定图书分类与《中图法》一致性的客观因素。
图书分类与《中图法》分类不一致的情形主要表现为同一主题内容的图书标引为多个不同的分类号,简称“同类书异号”。《中图法》在不断修订完善,不同版次的《中图法》也会呈现不同的分类号。如:《周恩来传记》,《中图法》第2版类号为“K822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烈士传”[1],第3版类号为“K827.7社会、政治人物分传”[2],而第4版类号为“K827=73社会政治人物”[3]。因此,分编人员在进行图书分类时,除了要弄懂图书本身的内容所指,还要及时了解《中图法》的发展变化,分类工作才能得心应手,给出的分类号才能准确一致。在分类实践中,分编人员既不能采用“刻舟求剑”的方法抱着某一版《中图法》不放,也不能采取新书用新版《中图法》、旧书用旧版《中图法》的“一刀切”的分类办法,而必须将馆藏旧书根据新版《中图法》予以重新分类(俗称“图书改编”),将新旧藏书纳入一个统一的序列,否则就会出现两种局面:一是“刻舟求剑”的办法使新入藏的图书可能在分编人员经常使用的《中图法》中找不到合适的类目,使分类工作过于被动。二是由于新旧版《中图法》中类号的变化,同一内容的藏书有可能被标引为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类号,排架时就会被排在不同的架位上,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分类办法,用旧版《中图法》分编的书与用新版《中图法》分编的书就会失去联系,有可能使馆藏旧书沦为无人问津的“孤岛”。对读者来说,由于用旧版《中图法》分编的书和用新版《中图法》分编的书被分别排在不同的架位上,读者在查找时需辗转多处才能把同一类书找全,这不仅耗费了读者大量的时间,而且也容易造成漏检。
2新书与旧书的一致性
就图书分编而言,新书不一定是指刚刚面世的图书,也包括早已出版而图书馆未曾收藏过的图书。这些新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与图书馆已入藏的旧书有着某种联系。而所谓的旧书是指图书馆已收藏的同一种书的复本、重印本、其他版本或版次,以及集中分类的同一种丛书、多卷书的不同分卷或分册等。因此,新书与旧书的一致性又称作前后一致性,这种前后既有图书进馆的前后又有图书出版的前后。新书与旧书的一致性包括某一种书与其复本书的一致性、非一次到馆的丛书或多卷书的各个分册(集中归类的前提下)的一致性和图书的新版本、新版次与旧版本、旧版次的一致性等情况。
造成新书与旧书分类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主观上是由于分编人员在类分图书时未对在编图书进行分类查重,客观上则是由于图书出版的复杂性,即物理形态方面,有单卷书与多卷书、平装书与精装书之分;出版时间方面,有初版书、再版书、重印书之别;出版者方面,同一种书可能有多个不同的出版机构,外文书可能还有不同的翻译版本;字体方面,有简体字本、繁体字本、大字本和缩印本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新书与旧书分类不一致的情形表现为同一种书标引为多个不同的分类号,或虽只标引为同一个分类号却给出不同的书次号,简称“同种书异号”。这种情形使不同时间或不同出版者出版的同一种书、图书馆不同时间入藏的同一种书的各个复本、同类同一套丛书(或多卷书)的各个分册等在排架时不能排到一处,进而影响读者的集中查找和利用(这一点在读者进入藏书区直接找书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保持新书与旧书的一致性,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好图书的分类查重工作,通过查重分出新书、复本、重版、不同版本的书,然后再进行分类编目[4]。查重一般是分编人员依据在编图书的题名、责任者等信息,进入书目数据库进行检查。若是“新书”,分编人员则要分析其主题所属类别、标引分类号并编制书次号;若是“旧书”,分编人员就要直接引用先前已分编图书的分类号和书次号,再通过相应的辅助区分号将其与原书区别开来。另外,有条件的图书馆可设立分编总校岗位,对分编质量进行整体把关。
3图书分类与读者对象的一致性
图书馆的藏书是供阅读使用的,图书分类的目的就是方便读者按类索书、用书,因此图书分类一定要结合读者的职业特点和用书习惯。反之,图书分类再科学、再合理也与初衷背道而驰。要达到图书分类与读者对象的一致性,就要求分编人员在从事图书分类时,心中一定要想着读者,做到因馆制宜、因读者对象制宜,而不能一味地被《中图法》牵着鼻子走。
以实验类的图书分类为例,就学校图书馆而言,对于教学实验、实习类图书可以使用总论复分表中的“-45教学实验、实习、实践”[5]进行复分,而不用“-33实验、试验的方法与设备”复分。如:《大学物理实验》(凌亚文主编),该书属于高等学校教材,国网技术学院图书馆将其分入“O4-45”而不入“O4-33”,尽管该书的“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也给号为“O4-33”。另外,关于“物理实验”方面的类目,《中图法》第5版对“O4物理学”类下的列举不够完整,只列出了“O4-3物理学研究方法”及其3个下位类,即“O4-33物理学实验方法与设备”“O4-34物理测量”“O4-39电子计算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而没有像“Q生物科学”等类那样分别列出“Q-3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与“Q-4生物科学教育与普及”以及它们的下位类,这样做容易引起误会,使分编人员一见到“实验”方面的图书,不管其内容属于“教学实验”还是“科学实验”、编制目的是供科研人员使用还是供教学人员使用,一律采用“-33”加以复分。笔者认为,对于少数供科研人员使用的关于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方面的图书,为了便于集中使用,高校图书馆不妨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统一按“-45”进行复分,以免引起图书分类和图书排架的混乱。又如:科研院所的圖书馆,由于其所购进的实验类图书大都属于科学研究方面的内容,且是针对科研人员的,因此可统一按“-33”进行复分,即便有少数教学实验方面的图书(假如收藏的话),也可一并归入此处,以方便用书。
4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的一致性
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的一致性是指标引的内容、数量和前后顺序的一一对应,影响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一致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6]:①情报检索语言因素。②主题分析因素。③标引方法和技术因素。④标引人员因素。
图书馆藏书在按类排架的情况下,分类号作为排架号的首要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硬指标,因此漏标的可能性一般不大。相反,由于主题标引的有无只有在进入数据库进行书目检索时才能发现,所以其漏标或与分类标引不一致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分类主题一体化产品《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出现,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一致性的问题迎刃而解,特别是它的电子版和网络版,更是为双标引的一致性提供了极大便利。
例如,普通物理实验指导:力学、热学、分子物理部分/林润生,卓乐茵编
主题标引:6060#$a普通物理学$x教学实验$x高等教育$j教材
6060#$a力学$x教学实验
6060#$a热学$x教学实验
6060#$a分子物理学$x教学实验
分类标引:690##$aO4-45$v5
690##$aO3-45$v5
690##$aO551-45$v5
690##$aO561-45$v5
5目录与图书的一致性
目录与图书的一致性是指书目记录所反映的图书信息要与图书本身相符,以引导读者正确有效地识别图书。目录与图书的一致性,说到底是分编主体(人)对分编客体(书)统一和准确反映的问题,而目录正是这一反映的结果。分编主体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横的方面,有各个不同主体(人)之间的差别;纵的方面,有不同主体(人)之间的变更交替和同一个主体(人)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同样,图书也有数量和类别的差异。因此,当不同的分编主体(人)在揭示和描述种类繁多的分编客体(书)时,要保持一致性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造成目录与图书不一致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图书出版和编目规范两个方面,图书馆每年新进的图书量大且出版类型复杂多样,而从事图书分编的人员却相对不足,外加分编时效性的限制,不允许分编人员对每一种在编图书进行精雕细刻的加工。尤其是现在许多图书馆实行编目外包,受外包商数据人员业务水平的制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编目数据“张冠李戴”“缺胳膊少腿”等著录失范现象时有出现。同时,编目规则和目录格式也是影响图书编目质量的重要方面,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两大编目机构所使用的机读目录格式至今尚未统一。主观方面,编目人员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信息技术水平、工作经验,以及职业责任感的强弱都是掣肘因素。
笔者认为,要想保持目录与图书的一致性,一是图书馆要加强图书分编人员的责任心,通过精神和物质双重措施激发分编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持续提升其职业素养。二是图书馆要对分编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讲座和外出进修等方式,提高分编人员的编目水平。特别是据以开展工作的各种规范、标准和工具等发生变化时,图书馆要及时更新分编人员的业务知识,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三是图书馆要加强各种业务规范和规则的建设和执行。各种业务规范和规则是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图书馆可利用业务规范和规则约束分编人员的工作行为,使他们养成按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
6结语
图书分编活动涉及人、法、书三个要素。其中,“人”是图书分编人员,是分编活动的主体;“法”是从事分编活动的标准和依据,包括《中图法》、主题词表、分类规则、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等;“书”是分编活动的客体。相较于“法”和“书”来说,“人”既是执行者又是揭示者。尽管形成图书分编不一致的原因有许多,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因此,分编人员在建立检索系统时,要多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他们的检索需要和查找习惯,是否有利于提高图书的检索效率并据此改进自己的工作,尽可能或最大限度地向一致性靠近、再靠近,只有这样,图书分编一致性的要求才能真正得到落實,图书分编质量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2版)[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219.
[2]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3版)[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220.
[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M].北京:北京市图书馆出版社,1999:241.
[4]高传章.浅谈图书分类的确切性和一致性[J].山东图书馆学刊,1982(1):40-44.
[5]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992.
[6]戴维民.标引一致性研究述论[J].情报学报,1995(2):142-152.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