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词“从此”的产生及发展

2018-04-03单雪琳熊润竹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成词指代代词

单雪琳 熊润竹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

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从X”类副词,诸如“从头、从新、从小、从来、从此”等。这些时间副词使用频率都较高,学界也多有研究。“从来、从头”等的讨论已较多,而副词“从此”的研究则多散见于学者们的相关论著中,如曾传禄[1](2008)、邢相文[2](2010)等。另有论文对“从此”一词进行探究,如杨文[3](2012)从共时、历时层面对“从此”的词类性质、语法功能、语用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徐采霞[4](2013)重点考察了“从此”的语义演化和语用特点。本文拟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副词“从此”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详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语法化演变因素和演变机制。

一、“从”“此”的功能、意义

(一)介词“从”的产生及演变。介词“从”研究成果丰富,马贝加[5](2002)、陈勇[6](2005)等认为介词“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同时认为“从”先获得表示处所的起始点功能,然后再获得表示时间的起始点功能。王鸿宾[7](2007)通过对比“自、从”,认为介词“从”表示时间的起点最早出现于上古晚期。崔云忠、何洪峰[8](2014)重点考察了“从”的介词化历程和发展状况。鉴于诸位时贤已对“从”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故而下文着重对介词化后出现的“从”演变过程进行重点考察。

介词“从”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

1.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2.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左传·昭公四年》)

分析上述两例,例1“从”介引处所,但2例的处所介词“从”表示的经由处,主语所处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而例1则表示所在处,空间位置未变。例2“从”介引的是时间,类似于“自”,但这种介引时间的“从”用法仅此一见。

战国时期,介引处所的“从”进一步发展,表示起始点的用例逐渐增多:

3.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4.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韩非子·十过》)

5.从今以往二年,嫡子不闻孝,不闻爱其弟,不闻敬老国良,三者无一焉……(《管子·匡君大匡》)

分析上述例句,例3、4中“从”所介引的均是表示处所起始点的处所名词,例5介引的均是表示时间起始点的时间名词。

两汉时期表经由功能的介词“从”稳步发展,马贝加(2002)已详细论述,在此不赘述。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表示时间起始点的介词“从”已经初步稳定。如,

6.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种中,远涉河山而来为寇。(《汉书·赵充国列传》)

7.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史记·滑稽列传》)

分析上例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从(今)……以往/来”、“从NP(时间名词)起”等句式都已较为常见。介词“从”由单纯介引处所向介引时间的发展逐步稳定,空间范围到时间范围的演变已经开始定性并向前发展。

纵观上古时期“从”的发展演化:介词“从”春秋晚期产生,其发展脉络大致如下:动词——处所介词(起始点/经由)——时间介词(时间起始点)。

(二)代词“此”的产生及演变。《说文·止部》:“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此”字甲骨文写作口号,会脚踩一人之意,本为“跐”的本字,后引申成近指代词。[9]《尔雅·释诂下》:“兹,此也。”邢昺疏:“此者,对彼之称。言近在是也。”作为指示代词的“此”可以指代人、事件、地点、时间等,功能颇多。

作为指示代词出现的“此”最早出现在西周末期,如,

8.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尚书·五子之歌》)

9.此厥不听,人乃训之。……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尚书·无逸》)

10.率惟谋从容德,以并受此丕丕基。(《尚书·立政》)

11.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周易·乾卦》)

12.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周易·师卦》)

观察上述5例,《尚书》3例中前两例的“此”均指代人,分别是陶唐、中宗、高宗、祖甲和周文王。后一例“此”作定语修饰“丕丕基”。《周易》2例中的“此”均指代事件,且所指称的部分语义都较为复杂。他们所指代的内容除例21外,均出现在“此”之前,“此”向前回指人、事件等。

春秋时期指示代词“此”已经较为强势,几乎完全替代甲骨金文时期的指示代词“兹”。据统计这一时期仅《诗经》中的指示代词即有87例,相较于“兹”的13例已经完全占据了优势。张玉金[10](2008)、徐曼曼[11](2012)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详细论述了此时的代词“此”鉴于此下文不再赘述。由于“此”指代地点和时间功能与副词“从此”的联系较为紧密,下文将详细论述。

指代时间的代词“从”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如,

13.鲍叔履其足曰:“事之济也,在此时,事若不济,老臣死之,公子犹之免也。”乃行。(《管子·匡君》)

14.朝时,此其月。何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15.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由文献材料,不难发现句中“此”后都出现了明显的时间词“时、月、岁”等,有时候前面还有时间副词“当、方”等,“此”后指时间词已经相当清晰。可以说指代时间的指示代词“此”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二、“从此”的词汇化及其语法化

(一)“从此”的成词。参照上文“从”“此”的功能及演变历程,我们认为介引时间的介词“从”和指代时间的指代词“此”的长期连用导致了副词“从此”的产生。董秀芳在论及汉语双音节词的主要衍生方式时指出“双音词主要有三个来源,从短语变来是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12](P40)

“从此”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仅有一例:

16.古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薾为声乐,不顾其民,是以身为刑僇,国为戾虚者,皆从此道也。(《墨子》卷十二)

此例中“从此”并未成词,“从”为动词,意为采取、按照,“此道”则一起充当动词“从”的宾语。

战国时期,“从此”连用的例子大幅增加。如,

17.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韩非子·爱臣》)

18.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春秋·内篇》)

19.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吕氏春秋·劝学》)

20.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管子·任法》)

观察上述 4 例:例 17、18“从此”后接名词,“从、此”并不处于同一语义层,而例19、20后均是单音节动词,在句位上具备了成为副词的句法位置,在语义层面,所接动词都是“产生、消失”义类动词,蕴含着一定的因果变化,间接影射着时间上的变化。另外笔者通过对此时期语料的不完全考察,发现“从+此+V”的结构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在语法和语义上已经初步具备了成为副词的条件。

两汉承前并有所发展,“从此+V(P)”格式已占主要地位,V(P)在语义上依然以“产生、消失”类词语为主,在结构上也开始逐步复杂化。如,

21.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无功,从此受祸矣。……”(《汉书·张良列传》)

22.存亡以之迭代,政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也。(《后汉书·仲长统传》)

23.青从此除步兵司马。酺伤青不遂,复举其子孝廉。(《东汉观记》卷十六)

分析上述诸例不难发现,此时的“从此”后面既有双音动词如“周复”,又有动宾结构如“受祸、除步兵司马”。虽然结构开始复杂化,加速了“从此”的语法化进程,但是“从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在语义上仍不能完全表示时间上的起始。总而言之,两汉时期的“从此”虽然并未完全演化成未双音副词。这一时期的“从此”还有一种用法值得注意,如,

24.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汉书·项籍列传》)

25.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

以上诸例均是“从此(以)+方位词”,“从、此”介引和指代的都是方位名词,表示空间上的起始点。时空往往是相通的,空间上的起始极有可能转化为时间上的起始,“从此”的这种功能对于时间副词“从此”的形成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此”的粘合逐渐紧密,已经初步成词。如,

26.既至省,杨太妃骤遣监子去来参察。从此日生嫌惧,而吾之推情,初不疑觉。(《宋书·休祐列传》)

27.从此以后,乃生黄衣。(《齐民要术·作豉法》)

28.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

由以上几例可见,“从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初步成词。一方面,“从此”在语义上已经不能分析为跨层结构所表示的“从/自……事”义,语义和结构已变得非常凝固。另一方面,从语法角度分析,上述诸例中的“从此”均独立作状语,提示时间。另外“从此(以)后(往)”“从此迄今”等构式的出现也从侧面体现了“从此”在这一时期粘合度之高,已经初步成词。

(二)致变因素。

A.句法位置的影响。刘坚等(1995)曾提出:“在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改变、结构关系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13](P161-169)时间副词“从此”成词过程中句法位置和结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从此”在文献中的结构关系由“从+此+NP”到“从+此+V(P)”是从此成词的一个重要因素。试分析上面例子16、17:对比两例中“从此”后的成分,明显“从+此+NP”中“从、此”属于两个不同的语义层次,而“从+此+V(VP)”虽然无法确定“此”所指代的是时间还是地点,但“从此”有被分析成词的可能。除了语义上的关联性,处于“VP”前这样一个有利句位更是不容小视。而事实上正因为“从此”长期处于V(VP)前面这样一个句法位置,“从此”就具备了成为副词的条件。

尤其是“从此”后面的动词成分开始复杂化,开始出现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副词等时,“从此”作为副词使用就极为肯定。如,

29.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北齐书·苏琼列传》)

30.母目豁然即开,从此遂愈。(《晋书·盛彦列传》)

B.语义关系的变化。

B1.“此”指代时间的明确。指示代词“此”的指代内容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开始,“此”更多的指代是具体事件,如,

31.《诗》云:“大肆武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战国策》卷六)

句中的“此”指代的是《诗》所述内容,是具体的事件。但

当“此”开始有指代时间的迹象时,时间副词“从此”就开始萌芽。如,

32.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冶,从此产矣。(《管子》)

33.至成公时,三家始颛政,鲁将从此衰。(《汉书·五行志》)

例32“此”虽然指代的具体内容是“私说日益、公法日损”这样一个事件,但是事件本身蕴含着时间的起始,“从此”就可能被分析为时间副词。例33前面明确指出“成公时,三家始颛政”,时间点已经较为明确,“从此”就已经具备了分析为时间副词的语义条件。

当“从此”后出现明确的时间词后,“从此”就已然是一个时间副词。如,

34.尔前宴赏,义云常预,从此后集见稍疏,声望大损。(《北齐书·毕义云列传》)

35.从此以后,军谋朝政,一决于椿。(《魏书·斛斯椿列传》)

B2.“从此”表原因功能的弱化。“从此”在最初蕴含着一种因果关系,如,

36.故强者劫弱,众者暴寡,勇者凌怯,壮者傲幼,从此生矣。(《吕氏春秋·侈乐》)

37.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吕氏春秋·长见》)

上述两例中的“从此”固然表示时间的起始,但前文“故”、“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已潜在说明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某种原因的驱动,才会导致“NP从此……”

然而随着“从此”蕴含的这种因果关系的弱化,甚至消失,“从此”表示时间的起始意义逐步强化。如,

38.后贾后陷杀太子,赵王废后,又杀之,斩张华、裴頠,遂篡位,废帝为太上皇,天下从此遘乱连祸。(《晋书·天文志》)

39.老狸正赤,略无衣毛,持下烧杀。明旦发楼屋,得所髡人结百余,因从此绝。(《风俗通义·怪神》)

例38更多的强调事件发生后的变化,因果关系相对弱化。例39“从此”前已经有了明确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从此”所蕴含的因果关系已经开始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从此”所处语境的变化导致所蕴含的因果关系弱化、消失,另一方面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由此”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3],“从此”单纯表示时间意义的功能不断增强。

(三)演变机制。

A.泛化。泛化就是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它是以实词的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前提的。”(张谊生[14],2000)由于时间副词成词的过程中“从、此”本身已经是虚化了的,因此我们这里讲的“泛化”实质是含语法意义的泛化。语法意义上的泛化正是“从此”演变的机制之一。

我们知道指示代词“此”可以指代地点、事件、时间等,一旦“此”明确开始指代时间,“从此”就有了成词的语义条件。试看以下两例:

40.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经》卷十一)

41.至成公时,三家始颛政,鲁将从此衰。(《汉书·五行志》)

对比两例不难发现,例40明显“此”指代的是前文所述的“十巫”,是处所名词,“从此”此时还是一个松散的组合;而例41“此”已经较为明确的指代时间“成公时”,这样无论从语义还是句位,“从此”已经具备了成为副词的基本条件。

B.重新分析。著名语言学家Langacker(1997)就曾指出:“重新分析是不改变表层显示的对底层结构的改变。”时间副词“从此”成词前后的语序和形态标记并未发生任何变化,然而成词后的“从此”在层级结构、语法关系、紧密性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认为时间副词“从此”演变机制之一正是重新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未成词前的“从此”。如上述提到的例17和32:

17.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韩非子·爱臣》)

32.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冶,从此产矣。(《管子·任法》)

例17的结构应当是“从+(此+N)”,明显二者不在同一语义层次上;例32虽然结构是“从+此+V”,具备了成为副词所处的句位,然而“此”无法排除指代具体事件的可能,仍然不是确定无疑的副词。

再来看成词后的“从此”。如,

42.从此以后,军谋朝政,一决于椿。(《魏书·斛斯椿列传》)

43.须臾见丈夫,云:“是我,无所畏也。”从此乃绝。(《搜神后记》)

不难发现此时的“从此”无论从语义还是语法上讲都已经是完全的时间副词,“从此”无法再分割成两个不同的语义层。

三、结论

时间副词“从此”从一个松散的组合到联系紧密的双音词,经历了语法和语义上的重要变化。双音词“从此”大致成词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成词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句法位置的影响。“从此”长期置于动词或者动宾结构等的前面,为其成为时间副词提供了良好的句法位置。另一则是语义关系的变化。代词“此”指代时间的明确和“从此”所蕴含因果关系的弱化乃至消失是“从此”成词的重要语义基础。其演变机制是泛化和重新分析。

[1]曾传禄.“从+X”的语义语用功能[J].北方论丛,2008(5).

[2]邢相文.“从X”类副词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3]杨文.“从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2.

[4]徐采霞.“从此”的语义演化与语用特点[J].语文研究,2013(2).

[5]马贝加、徐晓萍.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陈勇.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7]王鸿宾.介词“自/从”历时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8]崔云忠、何洪峰.“从”的介词化及其发展[J].殷都学刊,2014(3).

[9]陈年福.甲骨文“何”、“此”用为代词考论[J].中国语文,2006(9).

[10]张玉金.春秋时代指代词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9).

[11]徐曼曼.近指代词“兹”“此”、“这”历时更替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0.

[1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169.

[14]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1).

猜你喜欢

成词指代代词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奥卡姆和柏力对简单指代划分的比较*
代词(一)
代词(二)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凑合”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先秦形容词性反义并列词语成词规律考
再论“睡觉”成词的时代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