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推广策略研究

2018-04-03李清花弓子敬侯立功

山西农经 2018年15期
关键词:食用菌山西省生产

□李清花 弓子敬 侯立功

(山西省农业厅 山西 太原 030000)

1 食用菌的概念

真菌广布于自然界,是介于一般植物和放线菌之间的微生物。真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有害。其中,有一类真菌由于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或生物活性物质,可以食用或药用,叫做食用菌或药用真菌。食用菌是指可供人食用的高等真菌。据文献记载,世界上发展的食用菌约有2 000多种,目前已为人类所利用的不过200多种,能够进行人工栽培的有40种左右,现在人们已开始利用的主要有蘑菇、草菇、平菇、香菇、双鲍菇、杏鲍菇、金针菇、侧耳、滑菇、木耳、银耳、竹荪、松茸以及作为药用的猴头、灵芝、茯苓、猪苓、薯丸、马勃、虫草等。

我国早在《吕氏春秋》中就称赞食用菌谓:“味之美者,越骆之菌”。我国在公元600年就开始野生驯化和人工栽培。我国是食用菌食用和栽培最早的国家,也是食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食用菌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是致富的好项目,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

2 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

2.1 食用菌消费市场潜力很大

食用菌营养价值高,被世界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是现代人注重的“一高三低”型保健养生食品。联合国粮食组织曾提倡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菇”,食用菌将会成为人们的必要食品。我国食用菌消费量并不大,年人均消费量不足0.5 kg,而美国年人均为1.5 kg,日本为3.0 kg。如果年人均消费量增加1.0 kg(鲜品),全国食用菌鲜品消费量可增加130万t,山西省可增加3.41万t,可见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

2.2 自然条件适宜食用菌生产

山西省山区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干旱少雨,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但对食用菌并无大碍。食用菌生产具有占地少、用水少、受地形限制少、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不施肥,极少用药,可利用房前房后、窑洞地沟、空闲房屋进行种植栽培。食用菌是在人力控制的条件下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少,具有不与粮田争地,不受农时制约等优势。山西不少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农民经济来源受限制,但是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完全可行的,山区劳动力充裕,冬有土窑洞、夏有村闲地,可常年生产。

2.3 原材料资源丰富

食用菌生产所需原料,可利用大量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山西省大约有160亿kg的秸秆可利用;山西省有2 211万hm2森林,森林地中的灌木和林业扶育、更新的碎林,这些都是发展食用菌的丰富而良好的原材料。加上自然环境优良,所产的菇类肉厚色正、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3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方式粗放 规模小

目前山西省食用菌主栽品种为平菇、香菇、双鲍菇、杏鲍菇、金针菇、木耳等,多以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主。这种方式虽然投资成本低,但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同时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与引导,也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协调性差,未能形成产、供、销有序发展。

3.2 产品质量差 食品安全亟待解决

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检验工作未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3.3 科技力量薄弱 经费不足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这期间多家科研院(所)设立了食用菌研发中心,对指导和扩大生产起到极积作用。但由于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以及经费不足,设备落后,不少食用菌研发部门萎缩,没有研究出更多新品种、新技术来指导食用菌的生产发展。

4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4.1 调整菌业结构 提升产业水平

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与粮食争地,又是脱贫致富的阳光产业,因此,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结合山西省实际,制定各自的食用菌生产发展规划,发展规模化种植,建立基地。实行集约化发展方式,机械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水平。

4.2 发展食用是脱贫致富的阳光产业

山西省有58个贫困县,大部分处在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差,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但食用菌生产并无大碍。如0.07 hm2的大棚,投入2万元,收入可达4万~5万元。交口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食用菌生产已成气候,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总产值达5 000万元,农户平均增收7 000元。该县山神峪村种植香菇200棚、80万棒,总收入250万元,人均收入4 000元,达到了脱贫标准。应抓住这一机遇,有计划、有组织地在贫困区开展大规模的食用菌种植,为贫困地区创建一个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4.3 扶持龙头企业 实施“品牌战略”

龙头企业是促进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应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有效组织生产方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同时增强品牌意识,发展品牌战略,实行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走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之路。

4.4 增加科研投入 实施“科技兴菌”战略

加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科研部门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工艺,研发保鲜技术,培育优质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好、外形美观、商品性强的系列产品,以增强产业发展优势,确保食用菌产业持续良好发展。

4.5 大力开发食用菌深加工

由于食用菌具有独特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开发其功能性食品将成为企业的热点。通过深加工、精加工,不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而且可加工成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对防治贫血、冠心病、气管炎、神经衰弱、糖尿病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的品牌产品。

4.6 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环境污染

食用菌生产利用了大量农作物废弃物,减少秸秆焚烧的CO2的排放量。但食用菌本身也会产生像菌糠之类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好,将会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对食用菌生产的废料应采取如下处理方法:一是用来栽培鸡腿菇、草菇等其他菇类;二是用作菌糠饲料喂家畜鱼等;三是经过处理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施入农田、果园;四是作沼气发酵的原料。以上方法都可将废物循环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保护环境。

4.7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取长补短

国内有许多先进省市如河南省、福建省,他们在科技创新、政府支持、标准化生产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值得借鉴学习。另外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如荷兰的蘑菇产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他们专业制料公司就采用三次发酵技术,将蘑菇栽培周期缩短为6~7周,并且由专业的制料公司提供发好菌的培养料,菇农只负责出菇管理,这样就可把大公司的资本、技术、机械化优势与家庭菇场劳动效率优势有效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汲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山西省的食用菌产业。

5 结束语

食用菌被山西省政府列为第七大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食用菌产业应做好以下工作:提高认识调整菌业结构,将其作为精准扶贫的阳光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实施科技兴菌战略,发展深加工,使产品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加大出口创汇增加收入。使食用菌产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山西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和发展特色农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食用菌山西省生产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