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学科平台建设思考
2018-04-03周宏敏
周宏敏, 熊 文, 陈 伟, 鲁 非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共实验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2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自国务院颁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后,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高校都积极响应,共同努力,以期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1]。学科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基础,学科建设可全面带动和提升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水平。学科平台集开放性、共享型、经济性为一体,通过对场地、设备和人员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协调,降低教学与科研准入和管理成本,能够为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研究者从事教学和科研而提供的一种共享共用平台,同时也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2-4]。学科的发展和成长离不开作为土壤和支撑的学科平台,尤其是实验科学类的学科,学科平台的建设更是基础和发展的支撑[5-7]。
1 部分重点高校学科平台建设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尤其在“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支持下,部分重点高校的学科平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更多的以共享共用为核心的有固定实验空间和专职管理人员的实体学科平台。学科平台按照建设和管理层面一般可分校级平台和院级平台,从功能上一般可分为面向科研支撑为主的公共实验中心和面向实验教学为主的实验教学中心[8-9]。我校以“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为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了理化科学实验中心、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和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等6个公共实验中心[10],并建立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发布后,科技部牵头组建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11],同时根据有关部署要求,许多高校正在积极优化整合或建立统一的全校层面共享的网络平台[12-13]。
2 学科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体学科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实体学科平台在人员、场地、设备以及资金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保障,建设成效和支撑能力显著,是重点高校持续加强建设的内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验教学中心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基本职责,以运用成熟的教学技术和方法为主,但开放共享程度低,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不足[14];公共实验平台以测试和咨询服务主,具有服务对象广和优秀的技术人员关注仪器设备及技术发展的趋势,技术积累好,但是很少积极主动走出平台、走进课题组进行针对性技术服务,未能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
2.2 网络学科平台专业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不足
随着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很多课题组和实验室不仅拥有了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而且其整体保有量大。虽然通过网络为分散的仪器设备提供了一个可共享的平台,但是由于人事制度和财务管理的限制,网络学科平台一般仅有网络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缺乏专职的仪器技术人员,课题组和实验室也缺乏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往往依靠研究生进行管理和维护。“铁打的实验室,流水的研究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往往是研究生掌握仪器设备的基本途径,管理仪器的研究生缺乏规范的使用培训和技术指导,对仪器的管理和维护也基本是空白。仪器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不足导致网络学科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有效性不佳。
2.3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重视不足
处于发展前列的重点高校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得到了飞跃发展,部分高校的平台硬件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硬件”已经不再是发展的根本瓶颈,缺乏与世界先进水平对应的一流的实验技术人才是学科平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仪器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实验技术人员;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往往能为科研中某个关键技术难题提出重要的解决方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支撑高水平的探索研究。学科平台的成效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等活动而产生的直接效益和远期影响的总和[15],但由于相关成果和影响的统计和量化很难体现实验技术人员的贡献,今后要更加重视在背后默默支撑的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
3 学科平台建设对策
3.1 “虚”“实”结合
实体学科平台是融合了人才、技术和设备的基地,对学科的支撑以及发展推动作用显著,但其建设投入高、周期长、运行成本高。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重点建设共享程度高、支撑范围广、高水平的校级平台,同时还要在院系层面灵活建设体量较小、学科方向较单一的院级平台。对于历史传承或实际发展暂不具备或不适宜建设实体平台的院系或学科,可参照实体平台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推动虚拟的网络学科平台建设,将分散在课题组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科研资源纳入共享平台进行管理,进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3.2 “软”“硬”互融
网络平台整合了分散的仪器设备,有了“硬件”条件,但由于作为实行操作运行的研究生流动性大、临时观念较强,通常难以静心和精心去钻研某项测试技术方法或某台仪器设备的开发,也就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指导这个“软件”,导致影响网络平台的发展。而实体平台除了仪器设备先进之外,其显著的优势在于它的“软件”——管理和技术指导比较过硬,因此要加强仪器设备规范化的使用培训和技术指导;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及调试。实践证明,将“硬件”与“软件”互融,就能使整个学科平台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3.3 实验技术队伍是学科平台建设的关键
当“硬件”已经不再是发展的根本瓶颈时,“软件”的建设成为了发展的短板。对学科平台中实验技术人员的劳动进行充分肯定以及发展空间的给予,合理有效地调动和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是学科平台建设的关键。要加强以下工作:
(1) 在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定、校级奖励设置、交流培训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向参与开放共享的实验室、机组倾斜[15];
(2) 从学科平台的使用和共享的核心目的出发,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3) 根据实际业绩,设立关键技术岗,突破禁锢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唯学历论文”的聘任条件。
4 结语
在“双一流”建设推动下,对于整体水平已发展较好,处于发展前列的重点高校,其学科平台的建设需要以一流为目标,根据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开拓,充分整合且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破除壁垒,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全面开放共享,“虚”“实”结合,“软”“硬”互融,优势互补,并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为关键抓手,促进学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跨上新的台阶,推动学科建设,支撑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References)
[1] 吴小玮.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8):56-60.
[2] 罗春燕,闫子昌.浅谈学科平台建设在促进学科会聚与交叉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0,39(5):159-160.
[3] 张明光,李家祥,陈惠宁.地方高校学科平台建设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3(6):37-39.
[4] 冯倩倩,赵敏,靳娇,等.生命科学学科仪器共享平台的特色与管理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50-253.
[5] 王葆华,冯佐海,庞保成,等.高校学科平台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1(2):33-35.
[6] 张淑林,裴旭.高校集约性学科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16-20.
[7] 李发伸.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大型科学仪器平台促进重点学科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4):26-27 .
[8] 清华大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EB/OL].(2017-07-26).http://yqgx.tsinghua.edu.cn/webSite/websiteAction.do?ms=toLabList.
[9] 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EB/OL]. (2017-07-26).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newthu_cnt/education/edu-1-5.html.
[10] 周宏敏,鲁非.浅谈高校公共实验中心的职能和作用[J].实验室科学,2017,20(4):12-14.
[11]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EB/OL].(2017-07-26).http://nrii.org.cn/.
[12] 科技部关于印发《落实<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实施推进方案》:国科发基〔2015〕199号[Z] .2015.
[13] 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司〔2015〕233号[Z].2015.
[14] 吕念玲,王文锦,殷瑞祥.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6):179-182.
[15] 张黎伟,周勇义,黄凯,等.以绩效考评助推校级科学仪器公共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