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路径研究

2018-04-03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一流定位院校

叶 华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努力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既是教育国际化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高效、快速发展的驱动力[1]。面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研究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路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高职教育发展演进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可分为3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建设发展内涵是有所不同的[2]。

第一阶段:自身发展阶段(1990—2004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设计等,主要解决高职教育的定位与教育方向,以及如何办高职教育的问题。

第二阶段:良性规制阶段(2005—2014年)。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工作导向”“任务驱动”课程改革、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双主体合作办学,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引导和规制高职教育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和内涵建设。

第三阶段创新驱动阶段(2015—)。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转向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问题开展创新性研讨。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提出,顺应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2 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背景

2.1 走向国际化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日本的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大学如果丧失国际性,也就没有存在意义[3]。教育需要更宽的国际视野,走向国际化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高职教育的内在需求。学校需要培养了解国际文化、经济动态、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4]。这类人才培养既需要一流大学,也需要一流高职院校共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发展转型中,地方产业更迫切需要参与国际性竞争,对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将更大。

2.2 促进发展是高职院校的自身需求

国内关于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探讨始于2015年。从国家政策导向看,一是直面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二是提出建设一批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教育部《职业教育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政策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三是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建设任务;四是启动了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6年5月,广东省率先启动了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

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政策,体现了国家从战略高度的重视,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建设一流高职院校也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

3 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困境

3.1 定位不明确,特色少

与普通高校相比,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作用定位方面存在一些偏差,缺少特色。

在类型定位上,简单地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低于本科层次教育,片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办成本科的压缩版,即除课程学时外,与本科教育没有太大区别,导致类型定位不合理,缺乏自身办学定位。

在层次定位上,简单地认为办学层次越高,办学水平就越高,甚至部分院校过分追求学校升格,结果层次定位模糊,缺乏自身办学特色。

在作用定位上,把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偏重学生的就业,过分强调职业资格的获取和对接工作岗位需要,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迁移发展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要突出技术教育,使高职教育真正成为高技术技能的人才源,并通过协同创新成为技术创新源和技术应用源。

3.2 生源不足,选择少

多地在教育改革中制定了“平行志愿”政策,解决应招生生源减少的问题。除与升学人数减少有关外,有些学生和学生家长认为高职教育明显逊色于本科教育、读高职没有前途,做技术工作太累、收入不高,达到不到自己的期望。受社会舆论导向和多重压力影响,对缺乏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必将是一种挑战。

3.3 人才培养重技能,轻素养

虽然社会亟需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的需求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高职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功利性,阻碍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

一些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沿袭中等专业教学模式或套用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一些院校重技能、轻人文,德技分离,人文教育弱化,学生综合素养不高,职业发展缺乏后劲。因此,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的要素特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设计方案[2]。

3.4 专业建设布局散乱,投入少

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然而,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体不清,追求大而全,设置专业过多而教学投入不足。由于市场导向过重,同质化专业设置较普遍,难以形成办学特色。纵观国家示范建设项目,关注度和落脚点都在专业建设上。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过于“专”和“精”,而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5 师资配置不均衡,名师少

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师资配置。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师资配置需要数量的满足、质量的提升和个性化配置[5]。2014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在我国,每年培养出60多万名准教师,但一些高职院校仍苦于“一师难求”。高职院校往往不能在数量、质量或是个性化配置“双师型”教师方面均满足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3.6 校园文化建设底韵不足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但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薄弱,校园文化氛围不足。有些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缓慢。

4 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路径

建设一流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面临新的历史机遇,高职院校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和教育改革涉及的各个方面,努力汇集优质资源,做好发展顶层设计,探索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路径。

4.1 “错类”定位,特色发展是办学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院校,虽然在组织管理上沿袭了传统大学的做法,但是受政府财政资助少,教育层次较低,不能授予学位,是长期低层次、低水平发展的高等学校[6]。高职院校如果定位准确,则可以引领一所学校快速发展;如果定位不准,学校发展就会走弯路。因此,高职院校务必与本科院校进行“错类”定位,通过发展理念再认识,坚定高职教育发展的类型观,准确把握属性特色,把握好办学目标定位,为一流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指明方向。

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并非可望不可及。在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中可实施区域定位。随着国家政策的明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是分层的,有世界一流、国家一流和区域一流。特别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既做强自己,又支撑和引领地方的进步与发展。

建设一流高职院校是新时期高职院校阶段性发展的自我需求[7]。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职教育也应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特色,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性技术技能的产业大军。

4.2 “错动”需求,开放发展是生源需求

高职院校的招生改革包括自主招生、三二分段招生、五年一贯制招生、中职推免以及注册入学,但不外乎是对建立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招生考试制度的探索[8]。因此,以“错动”需求探索高职院校招生改革,符合技术教育类型的高职教育发展需求。招生改革难以一步到位,但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增强高职教育生源。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强宣传,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对职业学校进行合理分流,吸引和录取更多、更好的生源,以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

(2) 扩大社会开放性。高职教育适龄人口为18~22岁。但随着适龄人口减少,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的受教育群体也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经验是取消高职教育对适龄学生的限制,扩大高职教育对社会开放,把招生对象从传统学生群体扩大到社会人员群体[9],包括下岗再就业人群、退役军人、在职工作人员等成人群体。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放发展,扩大受教育人群的范围,从而实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高职教育理想[8]。

4.3 “错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要求

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链”中还存在诸多错位现象。诸如,培养目标定位高与生源学业基础差的错位,培养方案单一性与学生诉求多样化的错位、培养方式的“学问化”与学生智能多元化的错位、评价方式注重“外显”与学生优点“内隐”的错位[10]。

高职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也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技术工”变成“技术人”。因此,要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生会做人、会做事,具备终身发展能力。

一是实施个性化教育。 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

二是实施“一校多本”。应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求学目标,制定多样化的培养方案并常态化。

三是实施“行动导向”。以实践引领教学体系,实施小班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培养过程与学生智能特点对接。

四是实施“三方认同”。把话语权重新分配,评价主体聚焦学生、用人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实现培养质量与学生发展对接。

4.4 “错落”布置,协同发展是专业要求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高职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专业建设突出强调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因此,按照“职业联系”的内在要求,引入专业群概念,转变专业发展方式,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11]。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强调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的统一,在专业改革中要“错落”布置,由注重重点专业向专业群建设转变。

一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强化创业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二是建立专业动态机制,强化责权分配和有效供给,引导专业建设动态机制良性运行。

三是形成错落的专业群,开发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既要体现资源集聚的经济意义,更要注重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4.5 “错时”建设,多管发展的师资要求

建设“双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重点,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应“错时”建设,实施多管发展,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 内培外引培养优秀人才。内培是利用校内条件,着力培养年轻教师;外引包括外聘和引进两种情况,外聘是聘请企事业单位能工巧匠、专业人才为客座教授[12],引进就是从生产一线调入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技术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2) 上挂下派激发人才活力。上挂下派须兼顾业务对口、注重教师潜力发展。上挂,一般可通过申报项

目形式担任访问学者,以后备骨干教师为对象;下派,一般可通过个人自荐、组织举荐或选派的形式到企事业顶岗锻炼,以缺乏企业经历或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对象。通过扬长避短,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3) 技术服务丰富人才阅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开展技术服务符合办学特色。通过深入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广科技成果,既锻炼了技能,又增长了知识,更有助于教师丰富阅历、反哺教学,更有利于服务人才培养。

4.6 “错层”推进,塑造底韵是自身需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流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更深层次的问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错层”推进、塑造底韵,以“四风”建设为核心文化,将校园文化与专业建设融合,建设航海文化、汽车文化、轨道文化等特色文化,辅以校园网、专题网、微信公众号、墙报等文化传播手段,开设“交院建设者”“交院校友”等专栏,对优秀教师、校友和学生进行典型报道,营造全方位、立体式校园文化氛围。

5 结语

一流高职院校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主导着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扩大,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选对发展路径,顺应时代变革,使高职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References)

[1] 刘军.浅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4):86-88.

[2] 俞仲文.高职教育3.0版要解决10大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6):23.

[3] 王芝云.高等教育国际化浅议[J].设计艺术研究,1998(1):37-38.

[4] 买琳燕.高职教育国际化与一流高职院校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4):19-23.

[5] 于海英,秦玉友.师资配置目标与我国师资配置政策的多层设计[J].现代教育管理,2014(9):78-81.

[6] 樊明成.论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77-80.

[7] 刘绪军,苏霄飞.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2):50-53.

[8] 刘瑞芹,樊明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招生改革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13(3):89-92.

[9] 谭敏.“生源荒”:高等教育改革良机[EB/OL].(2012-08-28)[2017-11-01].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08-28/0917353424.shtml.

[10] 壮国桢.错位与对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5-9.

[11] 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12] 曾骊.高职院校有效发展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0(19):27-30,35.

猜你喜欢

一流定位院校
关注一流学科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