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贞节牌坊的形制与装饰艺术
——以徽州歙县为例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歙县牌坊徽州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1.贞节牌坊的溯源

“牌坊”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旧时表彰某人德行而设立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观的产物。从源头上看,《诗经》中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1]的记载,这是最早记录牌坊形制源头的语句。衡门——横木为门,衡门的结构与现存牌坊的形制大致相同,都为两柱一额坊类型,但性质却是门,并没有牌坊的独立性与旌表意。直到宋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里坊制度取消,牌坊便脱离了原本门的性质,成为独具旌表意义的建筑。明清以降,伴随旌表制度的完备,牌坊逐渐成为皇帝展现皇恩的赏赐,具有旌表资格而得以建牌坊的人数大大增加,所以此时遗留的牌坊也最多。而使用贞节牌坊这一形式作为手段来旌表封建道德人伦的优秀女性,借以收买人心,稳定社会,开始于东汉时期。《后汉书·孝安帝纪》中记载“赐义谷十斛,表其门闾”。[2]到了唐代,采用树阙的形式,明代成为定制,清代达到顶峰。清代《大清会典》中详细记录了贞节牌坊建设的规程,“妇女获准旌表后,由地方官府拨出官银三十两,听本家建坊。建坊的地点,可以为贞节妇女居处附近,如家门、村巷等,也可以在贞节妇女墓前或贞节祠前。”[3]由此,贞节牌坊作为牌坊的一种,进入了其建筑的辉煌时代。

2.歙县贞节牌坊的类别与形制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原属古徽州域,山势蜿蜒,座座牌坊星罗棋布在世外桃源的村镇之间,与古民居和古祠堂合并誉为“徽建三绝”。《歙县志》中记载,现存最古牌坊为元末郑村“贞白里坊”,最迟者为光绪三十一年的“贞节烈坊”,建筑体量最大的为“许国石坊”,雕刻最为精美的为“大司徒坊”,体型最小者为“双节烈坊”。歙县建造的最后一座牌坊就是——“贞节烈坊”,该坊建于1905年,共旌表节妇烈女65078人,是旌表人数最多的贞节牌坊。从结构上看,贞节牌坊的基本建筑结构是由立柱、额坊、檐顶三部分组成。立柱与立柱之间为一个开间,一般来说柱数为双数,开间数为单数。排楼上有几座檐顶,就称为几楼。但无论几柱几间,贞节牌坊都是从门洞式建筑演变来的,所以一座贞节牌坊必有一个主楼。以立柱区分贞节牌坊,其立柱突出于额坊之上者,称为“冲天式牌坊”,如歙县南门外1608年建造的“胡氏节孝坊”。若立柱没有突出为额坊之上称为“柱不出头式”,如歙县上路街19号1626年建造的“鲍氏节孝坊”。长久以来,贞节牌坊的建造遵循着系统的旌表制度与规格建造模式。这一类的标准包括层层上报的旌表系统、不同身份等级所能兴建牌坊的形式、牌坊各构件的尺寸比例等。封建等级制度规定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以用“六柱五间十一楼”的牌坊,一般臣民最多只能用“四柱三间七楼”式牌坊。贞节牌坊虽由本家自行建造,但就其本质来说,它仍属官方建筑,是官方宣传政令与教化意义的载体。为了使其准确传达出主体意义,贞节牌坊的形制就必须严格遵从官方规定。就如贡布里希所言,“统一的形式有助于图案对称和形成重点,以增加正式性。”形式上的统一不变,一方面使得贞节牌坊具有强烈的正式性,人们在观看牌坊时能够产生了确切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观看牌坊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视觉习惯中的牌坊,其次才是观看到的现实中的牌坊。因而牌坊必须保有统一的形式以便符合人们的期待,而这种特性又使牌坊的形制经年累月而又越发固定。徽州贞节牌坊的建筑形制千篇一律的原因正是在于它延续了牌坊作为旌表性质的符号,确切的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精神控制,反映了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接受及文化认同。

3.贞节牌坊的装饰艺术

“建筑要进一步表现某种更为具体的思想内容则需依靠装饰,因此可以说装饰是其表达艺术性的重要手段。”贞节牌坊重视的是展现家族集体荣耀的宣传效果,成为一种公共建筑符号,它既美化了里坊街市的景观又宣扬旌表制度,同时也是封建思想的载体。其思想性传达除了通过旌表文字进行叙述外,图像、图案和雕刻手法无不寄托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心意愿,树立以供世人学习的道德楷模,让目不识丁的百姓也可以进行道德熏陶。与其他功能类别的牌坊相比,贞节牌坊虽然在形制上 “大同”,却并不能掩盖其在装饰艺术上的“小异”。

3.1 旌表文字

贞节牌坊上的旌表文字雕刻在牌楼上,有着装饰和记录的双重身份,表述着牌坊主人的个人事迹,展示着朝廷所传达的无形之教。作为牌坊上最直接的信息传输出点,它必须和牌坊的结构相互配合,把重要的内容传递给观者。贞节牌坊上的文字自上而下分为三个部分。以歙县徽城镇琳村的“胡氏节孝坊”为例,位于最高位置出现的是龙凤牌“圣旨”二字,此处为牌坊最关键构成,确定此牌坊为官方批准的重要信息。夹于牌坊上下两根额坊两边的石板上铭刻着此牌坊的坊名“纶音褒节”、“天赐孝慈”八字,表明该牌坊的名称和建立的理由。区别与其他类型牌坊,在坚硬的石制建筑外表下,贞节牌坊常以柔和的装饰语汇渲染出特有的性别色彩,常用的牌坊名称文字有:“宝婺中天”、“彤史流芳”、“劲节凌风”、“彤史垂芳”、“慈而兼严”等。最下层为该牌坊的注——“旌表故民萧邦永妻胡氏节孝”,以及当时保奏此事的地方官员的姓名和职位。这段文字用来记录牌坊主人的事迹与建筑牌坊的缘由、牌坊的建筑者和出资者等。

3.2 图像语言

图形与图案作为贞节牌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视觉效果使得牌坊十分丰富,而且可以在内容上给予文字作为补充,可以说是一种图像化的“文字”,具有明确的表意功能。牌坊上的图像多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和祝福,一种是使用如人物故事、历史传说、古代典故来装饰牌坊。另一种就是用充满象征意义的封建祝福图案来衬托牌坊主人的身份和荣誉。区别于其他牌坊,贞节牌坊上的图像和图案主要是反映女性的贞节孝烈,图像的选择体现出独有的女性专属特质。如经常出现的雕刻图像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涌泉跃鲤”和“唐氏乳姑”“苏武牧羊”、“麻姑献寿”等。以“岳母刺字”这个图像来说,不必去细部分析岳飞的母亲与坊主人或家族的关系,这个封建祝福图像的出现只是呼应牌坊所表现的 “忠”、“孝”、“ 节”、“义”精神,使观者易于明了贞节牌坊传达的旌表意义。图像在此处作为信息传达的手段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封建礼制精神、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道德标准。因此对于贞节牌坊上图像的解读,应该重视对于其表达的引申义做一整体的认识。这种引申含义除了在图画上有所反映,在图案上反映更为明显和一目了然。牌坊上所绘制的龙、凤、狮虎、豹、鹿、马、鹤、龟、鹊、燕、鲤鱼、牡丹、荷花、梅兰竹菊等被民间奉为祥瑞组合雕刻而成的幅幅图案,无一不生动展示着中国古代的民风民俗。每幅图案的排列组合,都是熟练运用象征和比拟、形象的程式化变异,装饰情结内容的表现等手法来突出其引申义。

3.3 雕刻手法

贞节牌坊的装饰性决定了在建筑表现上的雕刻语言,其装饰手法主要表现在“雕”、“砌”上。在雕刻方式有:平浮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根据笔者田野考察记录,在歙县贞节牌坊上雕刻手法的运用有其规律可循。如在观者可以触碰到的地方或接近观者的地方,其构建的图像多以平浮雕为主。在接近观者,但不宜触碰的地方,雕刻的方式则多用透雕的方式呈现,更高处的地方一般以圆雕的雕刻方式。一方面,贞节牌坊或徽州牌坊雕刻方式的选择,应该与牌坊离观者的远近、高低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牌坊上雕刻方式的选择是由建筑承受能力所决定。如牌坊的柱脚的石雕蹲狮和冲天牌坊上的石柱头用圆雕加透雕的方式雕刻,以起支撑和稳定之用。透雕主要用在坊柱、坊梁和花板上,不仅使牌坊更加华丽、美观、空灵,而且减轻了牌坊、额坊、立柱所承受的重力,提高了透风性,增强了抗风能力。贞节牌坊是徽州石雕匠人竞相显示才华的好对象,虽然其建筑结构是有标准的,但可在雕刻上展示技巧和凸显家族荣耀。

4.结论

综上所述,牌坊是中国的特色建筑,贞节牌坊更是所有牌坊类别中别具历史意义者,其形制和装饰艺术风格归根结底都是由封建旌表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贞节牌坊的旌表人物为女性,自古以来,女性在宗族、种族繁衍、家庭维系和子女教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地位不可言喻。然而,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女性总是沉默无声。唯一有机会能青史留名的方法,就是获得旌表,入驻宗祠,建坊以供后人瞻仰。李丰春先生在《中国古代旌表研究》中提出:“旌表活动的最初手段就是先让这样的价值观内在成为民众的行为准则,接着使民众在赏与罚的威胁下,达到稳定并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与其他类形的牌坊相比,徽州歙县的贞节牌坊从体量上看大多偏小,但数量却是最多的,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大量的徽州女性受到了迫害所形成的。笔者认为当时的教育背景与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发达,才是促使妇女主动守贞的原因。伟大的徽州女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主动遵从“忠贞”、“节义”的儒家道德思想,是为了达到青史留名和荣耀家族的目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作为旌表褒奖产物的贞节牌坊,不仅是本家无上的荣耀,更是封建上层建筑教化于无形的载体。因此,贞节牌坊不仅仅只是中国建筑的小品,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建筑艺术风格是与它所承载的教化意义而决定的,牌坊上的旌表文字、图像语言、雕刻手法等装饰艺术反映了特有的女性文化成分,使贞节牌坊在形制和精神上区别于其他类别的牌坊。

猜你喜欢

歙县牌坊徽州
安徽歙县:看这场宣传性别平等的超级辩论赛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港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徽州绿荫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
歙县找寻王茂荫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