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荀子•劝学》“神之听之”

2018-04-03唐丽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礼义神明小雅

唐丽珍

(1.苏州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荀子•劝学》曰:“《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1]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都喜言诗或引诗,荀子也不例外,《劝学》开篇在论述了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等重要意义之后,即引《诗•小雅•小明》以证。杨倞注:“《诗》,《小雅•小明》之篇。靖,谋。介,助。景,大也。无恒安息,戒之不使怀安也。言能谋恭其位,好正直之道,则神听而助之福,引此诗以喻勤学也。”[1]3-4杨倞将“神之听之,介尔景福”一句释为“神听而助之福”之意,这对后人的解读影响深远。现代很多《荀子》的注译本如杨柳桥的《荀子诂译》[2]、张觉的《荀子译注》[3]、王天海的《荀子校释》[4]以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5]等都把“神”释为天神、神灵或神明,把“神之听之”视为“n之v之”句式,第一个“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代词。其实,杨倞的这个注也是有本可依的,郑玄在笺《诗》时曰:“神明听之,则将助女以大福。”[6]464故把“神”释为“神明”自东汉时就开始了。

“神之听之”不仅在《诗•小雅•小明》篇中出现了两次,而且在《诗•小雅•伐木》中也出现了一次:“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郑玄笺:“此言心诚求之,神若听之,使得如志,则友终相与和而齐功也。”[6]410仍然把“神”当作名词。

但是,清代的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对此提出了疑议,曰:“以经文求之,并无求通神明之意,且‘神之’与‘听之’相对成文, 不得言‘神若听之’也。《尔雅•释诂》:‘神,慎也。’‘慎,诫也。’神之即慎之也。《荀子•非相》篇曰:‘宝之珍之,贵之神之。’杨倞注:‘神之,谓不敢慢也。’又曰:‘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句法与此诗同。《广雅》:‘听,从也。’‘听之’谓能听从是言也。《小明》诗亦无求神之义,两言‘神之听之’,义同此。《蜀志》郤正作《释讥》云:‘盖《易》著行止之戒,《诗》有靖恭之叹,乃神之听之而道使之然也。’其所云‘神之听之’,亦当训为慎之从之,不以神为神明。《韩诗外传》引此诗,释作神明,《笺》义盖本《韩诗》,然于经旨不合。”[7]马氏根据相同的语法结构来推出字义,认为“神之听之”是“V之V之”结构,“神”是动词,义同“慎”。这一推理是正确的。

“V之V之”句式是《诗经》中一种常见的、颇有特色的句式。北京教育学院的朱家平曾专门撰文讨论,详尽考察了《诗经》中的“X之X之”结构,他认为:除了《诗•小雅•绵蛮》中的“谓之载之”是兼语结构,《诗•邶风•燕燕》中的“颉之颃之”的“之”是用来凑足音节之外,其余所有的“X之X之”结构均为“V之V之”句式,即便“之”前原是个名词,此名词也活用作动词,如《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中的“毕”和“罗”,本来都是名词,指网,这里用作动词,表示“用网抓”[8]。

“V之V之”句式在先秦和汉代的散文中也极为常见,如:

《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9]

《老子》:“其次亲之豫之。”[10]69

《老子》:“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10]204

《庄子•人间世》:“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11]40

《庄子•马蹄》:“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渇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11]82

《庄子•在宥》:“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11]91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12]389

《孟子•离娄上》:“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2]503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13]

《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14]

《说苑•善说》:“辩之明之,持之固之。”[15]

当然,“X之X之”结构也可能是“n之v之”句式,例如:

《孟子•离娄上》:“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12]533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12]186

但是,仔细考察上述例句可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是“知”的宾语;“民之悦之”是“犹解倒悬”的主语,它们都不能单独成句,且第一个“之”前的名词“足”“手”“民”一般情况下也很少活用。而“V之V之”句式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单句,也可以是一个复句的分句,与“n之v之”结构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在《荀子》全书中,“X之X之”结构,除了引用《诗经》中的“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1]42“颠之倒之”[1]486“饮之食之,教之诲之”[1]499诗句,以及马瑞辰提到的《非相》中的“宝之珍之,贵之神之”[1]86等例句外,我们还找到如下的例句:

(1)《荀子•劝学》:“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1]18(“全”“尽”,是全面了解、完全掌握之意;“之”,指代上文的“伦类”“仁义”)

(2)《荀子•荣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1]65-66(意为告诉他们、指示他们,向他们反复重申以戒饬。“之”,指代“仁者告示”的对象;“人”,即下文所说的“塞者”“陋者”“愚者”)

(3)《荀子•儒效》:“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杨倞注:“臣当为巨。虽高下小大,不出此坛宇防表也。”[1]146(“高”“下”“小”“大”,皆活用为动词;“之”,指代上文提到的君子之言、行、道)

(4)《荀子•王制》:“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1]163(意为学习研究礼义、熟习礼义,积累礼义知识,要十分爱好礼义。“之”,指代“礼义”)

(5)《荀子•强国》:“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1]304(意为兴办大事,致力于做大事。“之”,指代“大事”)

(6)《荀子•礼论》:“若夫断之继之,博之浅之,益之损之,类之尽之,盛之美之,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足以为万世则,则是礼也。”[1]366(“断”“继”“益”“损”“类”“尽”皆为动词;“博”“浅”“盛”“美”皆活用为使动词。“之”,指代上文所提“两情”)

(7)《荀子•解蔽》:“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1]391(“勉”“强”,意为努力做、尽力做;“之”,指代“知贤”“辅贤”)

再来看《非相》中的“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句。杨倞注曰:“神之,谓自神异其说,不敢慢也。”[1]86显然这里也是把“神”当作动词,“宝”“珍”“贵”活用为动词,“之”则指代“谈说之术”。

《荀子》一书中,我们仅能找到一例“n之v之”结构,如《荀子•议兵》:“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1]279这里“人之害之”“人之乱之”是“恶”的宾语,两句中的前一个“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是代词。

通过分析可知,《荀子》中的“V之V之”句式十分常见,即便“X”本不是动词,在句中也活用作动词。

其实,“之”前的动词除了单音词外,也可以是复音结构,除上文列举的“积重之,致好之”例句外,再如:

(1)《荀子•不苟》:“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1]51

(2)《荀子•非相》:“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1]88

(3)《荀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唲呕之,冬日则为之粥,夏日则与之瓜麮。”[1]188-189

(4)《荀子•王霸》:“日欲司闲而相与投藉之,去逐之。”[1]226

(5)《荀子•强国》:“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1]291

(6)《荀子•强国》:“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1]291

综上所述,《劝学》篇中“神之听之”是“V之V之”结构,而非“n之v之”结构,它是由两个动宾结构并列而成,“神之”和“听之”不仅语法结构相同,而且意义也相近,即“审慎之,明察之”。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2009.

[3]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郑玄,笺,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507.

[8]朱家平.浅析《诗经》中的“v之v之”句式[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16(1):10-13.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3.

[10]朱谦之.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焦循.新编诸子集成•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61.

[1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2514.

[15]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266.

猜你喜欢

礼义神明小雅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画地为牢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麟溪水长流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