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商家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8-04-03焦秀萍谢颖格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晋商子孙教育

焦秀萍,谢颖格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晋商家训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明清时期的晋商以诚信重义号令天下,在近五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传统道德规范作为价值标准,切实贯彻到经营实践活动之中,并形成了晋商独特的伦理思想。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任何事业背后都存在某种决定该项事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无形力量[1]。晋商家训伦理思想是晋商发展和儒家思想精髓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山西浓厚的文化积淀

山西自古以来形成的浓厚文化积淀是晋商伦理思想形成的重要来源。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皆从山西各地流传开来。研究人员在山西发现了大量“五帝”活动遗址,仁政爱民的尧、舜,因治水而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尧舜禹品德高尚,除暴安良,安邦治世,堪称仁君楷模,被称颂至今。此外,在历史的长河中,三晋大地还涌现出了大量具有高尚人格、忠义信勇之士,以其崇高的道德品质成为道德典范,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蜀国名将关羽,其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功累累,而且在生活中也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行侠仗义。关羽智勇双全、自强不息、忠义薄天的高尚人格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也是晋商白手起家到经商成功的精神引领。关羽信、义的道德品质更是满足了晋商在商业经营中对崇信尚义的价值追求,也成为晋商用以教导子孙后辈的重要素材。三晋大地所孕育的华夏文明对山西的文化、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晋商家训伦理思想的文化基础。

(二)明清时期崇儒重教的传统习俗

中国的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晋商家族对子孙后辈道德教育的重视离不开山西崇儒重教的传统习俗。明清时期,山西地方官员认识到教育对培养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教育事业。最典型的人物如明代万历年间曾一度执掌山西军政大权的吕坤,认为教育决定了人道德的好坏,所以非常重视山西的教育。于是传统的县学、州学以及府学等在山西各地开办起来。一些开明官吏为了能让更多贫困人家的孩童也接受教育,慷慨捐助或筹资开办义学。除官学外,民间人士也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到处设立义塾、义学,捐助书院。教育的普及使晋商中的许多人都接受了系统教育,也让晋商家族认识到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对儒学的崇尚为儒商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西不仅重视教育方式,更注重教育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则是儒家经典。嘉庆《灵石县志》记载到关于灵石县的史料:“盖学也者,学为圣贤而已。圣贤之学,心学也,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六经以为户牖。”[2]学为圣贤,以六经为本,学习忠、信、仁、义、廉耻等内容,这恰恰是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现了山西崇尚儒学的态度。在儒学的盛行和教育的熏陶中,晋商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不仅将儒家传统道德规范作为教育子孙后辈的重要内容,更是将传统的忠、信、义等精髓融入到商业理念和经营活动之中,形成了晋商独特的职业道德准则,为晋商赢得了良好的商业信誉,最终成就了商业传奇。

(三)晋商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晋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商业经营需要严格的自我道德约束。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商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商业竞争异常激烈。玲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市场,但同时,也会产生滥竽充数、投机倒把的现象,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买方的利益,也违反了商业规则,更是扰乱了市场秩序。追求经济利润固然是商人的首要目标,但商业行为同样需要道德尺度来衡量。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使商业主体深刻体会到只有遵循商业规则,诚信合作,不欺骗消费者,才能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商业信誉;而良好的商业信誉同样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道德和利益的转化。晋商在商业经营中,正是认识到了道德约束在经济行为中的重要性,自觉进行约束,将诚信作为经商的根本原则躬行实践,不仅获得了极高的商业信誉,而且收获了经济效益。因此晋商在商业经营中将诚信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还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通过家训严格要求其子孙后辈。

在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晋商不仅继承了华夏民族优良品质,还将关羽等道德楷模作为其精神信仰不断追随。在儒学的熏陶和浓厚的教育氛围下,晋商逐渐认识到教育和教育内容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商海沉浮和商业经营中晋商逐渐成为注重信义的儒商,完成自身品德的升华,并开始注重对子孙后辈的家庭道德教育。

二、晋商家训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晋商家训的内容主要以儒家传统道德观为指导,侧重于对子孙后辈的德性层面的教育,不仅包括安身立命的处世法则和勤俭节约的治家之道,还有忧国忧民的天下大义。

(一)修身养性以立正人之本

康德曾指出:道德的本质是人们心中的自律,而自律的概括以自由意志为前提。人作为一个理性的实体,“在他立法时,是不服从异己意志的”[3]。道德他律则是依靠包括社会舆论在内的外力来推动和约束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服从。毋庸讳言,任何外在的社会性他律形式,只有通过道德个体的自律,才能最终内化在人们心中,由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的行为[4]。儒家思想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儒家人文思想影响下,晋商非常重视修身正己,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思想以家训的方式教育子孙后辈。在子孙孩童时期就开始对其进行教导和训诫,使之从小就建立起善恶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体系,养成自律的习惯。冯氏家族族谱有多则记载。寿山公曾“戒诸子谆谆以忠、孝、仁、恕为首”。菊人公“其先大父明经积学,日以孝友忠厚训子弟”。其六世冯如京在临终时嘱托其子:“儿读书须以忠孝为本,当身体力行,以成我志,无徒章句是。”冯氏族谱还对冯伯高先生记载道:“固督二子读益勤,尝进诏之曰,人生以忠诚信义为主,以浮薄乖僻为戒。又曰,人当贫困时,平心忍耐,都是磨练身心之事,从此立定脚跟,将来如有存进,即不动摇矣。”山西平定张氏家族关于荣兰公的记载:“训子孙以孝悌为先,读书为本,厚待穷人为要。”定阳张氏家族族谱则记载着长辈以“勿以意气先人,勿以智巧自矜,宁朴勿奢,宁宽勿鄙,宁直勿曲,宁厚勿浇,宁留阴德勿存阴谋”来教育后辈。解梁孙氏族谱记载,孙晋陛的父亲曾训诫他:“不义而且富贵,老父之教所不许也。”另记载一族人孙海观:“先生诫子弟曰:处世无他,只信实二字,终身用之不尽,勿矜、勿躁、勿当、勿偏、勿自私、勿自利,成败通塞听之而已。其言与宋儒语录相类。”《冀氏宗谱》记载,凯连公“虽身经贸易而无市厘之气……事母以孝,待兄以恭,教子以义”[5]。毫无疑问,晋商家族教导子孙修身正己方为安身立命的处世法则,并以此为训条,严格训诫后世子孙。

晋商不仅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来教导子弟,还审时度势根据具体国情制定特殊的家训来应对变化万千的社会。明清时期,鸦片的流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乔家乔致庸持家时,曾立下家规: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要求众兄弟和子孙洁身自好,修身养性。当时鸦片吸食盛行,乔家对子孙后辈的严格管束使他们躲过了鸦片的毒害。常家同样深知吸食鸦片的危害,为了避免族人沾染,十二氏常龄撰写了《鸦片烟四戒》,刻在青石上并拓裱,悬挂在中庭之上,以此来训诫子弟远离鸦片。家族对子孙的严格约束和教导训诫使得晋商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并得以在商海沉浮中屹立不倒数百年。

(二)勤俭持家以保门族之兴

勤俭自古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中国人视勤俭为家族兴衰之本,主张“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不仅关乎家族的兴衰,同时也是商人积累财富的一种重要方式。晋商认识到勤俭对家族发展和商业经营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将克勤克俭当作持家兴业的根本。榆次车辋常家在晋商家族中以勤俭持家著称,祠堂内供奉着祖先的放羊鞭和创业时所背的粗布褡裢,时刻警醒着族人“成由勤俭败由奢”,并以此来训诫族人时刻谨记先祖创业的艰辛,保持勤俭节约的家风。《常氏家乘》记载着九世常万达的经商经历。常万达曾在俄、蒙一带经商时,“居艰辛弗避,历数十年如一日,居恒薄于自奉,无事不戒其奢华”,“此后,此风代代相传,至十三世常维城时,勤俭之状一如其祖,虽‘家财殷富’,但‘自奉俭约一如寒素,见之者不知为富翁也’,而且‘勤于家政,起必五更,历数十年如一日’。”[6]常氏家族第十二世常恽在《寿序》中说:“窃谓积财不若教子,乃以训诲为急务……君不自功,而惟勤与俭实君所忧。能不知勤俭两字乃亲承先父母之遗,欲下以示诸子孙而夙夜不敢忘者也倘若后世子孙不以庸人鄙我,无功无能弃我,而惟勤俭是求,则有以慰吾心者,即所以绵吾算也。”[5]81另一族人常立仁虽日进千金,但却一直保持着穿布衣、吃素食的习惯。常立仁刻有三枚印章,其中一枚上刻着:勤俭忍让,以此来教导子孙们要养成勤俭的习惯。太谷的曹氏家族发迹后,不忘先祖创业之艰辛,在家中建祠堂,供奉着先祖经商时用过的推车、砂锅、扁担、石磨以及豆腐筐等物。每逢过节祭祖时,便将所有子孙召集到祠堂,向其讲述先祖创业时的不易,并告诫子孙们要勤俭节约,认真做事。晋商不仅通过长辈直接的训诫来教育子孙们克勤克俭,在晋商大院里,也有随处可见勤俭的匾额楹联来警醒子孙。乔家大院的匾额上就写着“慎俭德”三个字。灵石王家大院的门楹上也写着“创业维艰祖辈备尝辛苦,守业不易子孙宜戒奢华”,还有刻着“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的碑等。晋商通过多种形式向子孙传达祖辈们的创业之艰辛,教育子孙克勤克俭,积累了大量财富,并且在大风大浪中数次化险为夷,最终绵延数百年之久。

(三)兼济天下以复民族之兴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最高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儒学还强调修身、正心、诚意来完善自身,达到圣人的才德,入世则行王道,以达到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晋商不仅以孝悌忠孝、仁义礼智来修身养性,以克勤克俭持家兴业,还将“经世济民”作为人生在世的崇高理想,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精髓贯穿到底。晋商取得成功后,扶危济困,通过各种方式来回报社会。虽然晋商以勤俭持家,但国家一旦需要时,便挺身而出,不仅捐资助学,当国家有难时,更是倾囊相助。晋商家族始终心系天下,并且将这种善行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榆次常家始终秉记勤俭持家、慷慨济人的祖训,九世常万达一生恪守勤俭持家,“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但“遇周恤之举,辄慨然施舍无少吝”。十三世常维城“自奉节俭,一如寒素,见之者不知为富翁也”,但“遇人有急需,解衣推食,无少吝啬”。晋商家族不仅极度重视家族内部子孙的教育,同时也纷纷解囊捐资,设立义学,回报乡梓。山西刘氏家族的宗谱中记载:族人刘二苏,“公生平例行善事,洪邑学宫倾圮,克庄公(其父)欲修,未逮。公即与弟镇仰承志,独立捐修。工逾三载,费及六千……他如,设义仓,建义学,平道路……凡有益于四民者,莫不毕兴备举,孜孜不倦”。可以看出刘二苏是在继承父志的情况下,出资修缮学宫。另一族人刘赠公,“于乡建立义学,延经师督课后进于邑学”。以尚义乐善好施名噪齐鲁的临川公,“先世箕山公(其父)建苏堡义仓义学……迨今七十年,各房子姓一再重修,提挈纲领,公实肩之。秦陇通衢(因为其父子曾捐建邑南大石桥)……还曾捐建学宫,夫泮宫崇焕,义廪充饶,养正书院弦诵之声弗辍者,皆公经纪力也”[5]161-162。说明设立义学是父子俩共同的心愿。在山西其他商人家族的族谱中,随处可见这种记载。灵石静升王氏、介休商家温氏、定阳张氏、汾阳商家陈氏、平遥商家冀氏等许多家族都曾积极设立义学、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是晋商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社会道德责任,所有晋商无不把这种兼济天下的行为作为家庭的训诫内容来教育子孙后代。

晋商对子孙后辈的修身处世教育为家族培养了众多人才,勤俭节约的治家训诫为其积累了大量财富,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为其赢得了极高的社会荣誉。在当今社会,合理挖掘晋商家训伦理思想的精髓,深入剖析其成功的内在因素对社会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三、晋商家训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晋商通过各式各样的家训教导子孙后辈,培养了诸多人才,其家训伦理思想更是晋商屹立数百年不倒的重要因素,对这些思想的深度挖掘会给社会带来重要启示。

(一)对当今家庭教育中的德性培养具有启发意义

学习晋商家训伦理思想有助于德性的培养。当今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却伴随着一系列的危机。商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及缺斤短两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并严重损害到消费者的权益。人们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里讲道:“新旧观念的冲突斗争,社会行为中的无序混乱,内心世界的矛盾重重,思想理论的含糊杂乱,形成了今日所谓‘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的症候群。”[7]综观晋商500年的历史进程,晋商家训所展现出来的伦理精神是晋商在商界大风大浪中平稳前行的重要因素。家族内部督促子弟们严于律己,修养身性,培养出许多品行端正、忠孝仁义诚信之人。晋商纵横捭阖数百年的成功经验,让人们意识到人格的塑造和德性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而现代社会却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德性培养的重要性。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同样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崇尚的美德,诚信更是人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法则。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社会对个人的素质和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被要求全面考虑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在行为活动中的意义。今天,面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和信用缺失现象,分析晋商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思想精髓,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德性培养在教育中的比重,对于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二)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勤俭节约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同样也是晋商在商业实践活动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晋商通过家族内的训诫,使子孙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树立了良好的生活作风,并因此积累了许多财富,兴旺数百余年。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教育,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才能彻底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孩童时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和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以至于孩子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并对孩子进行耐心教导和悉心劝诫,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一个家庭需要勤俭节约,社会公共资源同样需要人人去节约。近年来,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各种资源在不断发出警告,宣示着人们再也不能如以往那样挥霍资源。尽管党和政府一直在强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但随意浪费挥霍资源的现象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克服。勤俭节约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面对资源浪费现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道德品质,对培养个人的责任意识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至关重要。

(三)对培养爱国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责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就非常浓烈,每个时代都有许多爱国英雄,其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晋商也是将平天下作为己任,以儒家爱国爱民的思想为指导,不仅积极参与本地的教育事业,更是在国家危难时刻倾囊相助。晋商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不仅促进了山西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为晋商赢得了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天下人的称颂。而这种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在现代似乎转变的较为复杂。如在面对突发重大灾情时,不仅以个人和企业的名义纷纷捐款,还在各个贫困落后山区建立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学生。毋庸置疑,其中一部分人是真正怀着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意去做慈善,但也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是有利可图才去做慈善。他们披着慈善的外衣,却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诈骗。这种诈骗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个人利益,还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必须坚决杜绝。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陷阱,渐渐消磨了人们的同情心,导致人们用冷漠来保护自己。因此,当前学习晋商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晋商因其墨守陈规、不思变革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家训伦理思想的核心精髓经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后,依然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8]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9]因此,复兴传统文化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以史为鉴,深入挖掘晋商家训伦理思想蕴含的深刻内涵,并对其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按照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表现形式,使传统伦理文化彰显更大价值,最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1]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奇炎,陈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2] 李凯朋.灵石县志[A].灵石县志书局,1934.

[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3.

[4] 薛勇民.走向晋商文化的深处:晋商伦理的当代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

[5] 郭三娟.崇儒重教[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6] 常赞春.常氏家乘[A].范华制版印刷厂,民国九年版.

[7] 李泽厚.伦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33.

[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8(2).

[9]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猜你喜欢

晋商子孙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First Man
老人留房给孙辈 引子孙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