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研究*

2018-04-03张永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江泽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张永光,张 鹏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反贫困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这是由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和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体系,对于做好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消除贫困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推动和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思想体系。

(一)邓小平: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1.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未能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走了不少弯路。邓小平早在1957年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很穷,很困难,任何时候不要忽略这个问题。”[1]这就是我国当时面临的国情,贫穷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障碍,自然消除贫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就是我国当时面临的一大历史课题。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116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裕的代名词,是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制度。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若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得不到改善,其制度的优越性也就难以令人民信服。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消灭贫穷,改善普遍贫困这一现状。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消灭了贫穷,并且展现出比资本主义更加突出的优越性,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的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2.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关于如何消灭贫穷,邓小平深入分析中国的现状,认为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是消灭贫穷的有效途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116邓小平还深入研究了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和消灭贫穷二者之间关系。他在会见外宾时指出:“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225可见,在邓小平看来,要解决中国的贫困现状,就要探索出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不发展或发展慢了,中国贫困的现状都难以解决。发展生产力是消灭贫穷的根本动力,当然也就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增加人民的收入,可以使我国的人均收入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困人口。这是当时条件下解决中国普遍贫穷最有效的方法。

3.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关于如何消除贫困,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外,邓小平还提出著名的“先富论”及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1986年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2]155在邓小平看来,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平均的形式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通过鼓励和引导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这样不仅可以给仍未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树立榜样,而且可以给他们提供如何致富的经验。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还可以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等多种形式来帮助未富裕起来的人,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互助的良性循环,逐步促进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二)江泽民: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

1.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和政府根据当时的减贫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使得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并且有效地巩固了扶贫成果。江泽民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减贫工作的经验教训,认为党和政府在我国的减贫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指出:“我们党和国家开展扶贫开发,努力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3]249在江泽民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和政府有责任和有义务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因此,党和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能促进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政策,提高扶贫效率,努力提高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积极带领和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2.继续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推进脱贫致富。江泽民始终坚持以改革促脱贫的反贫困观,他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对于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大意义。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坚持贯彻邓小平理论、不断深化改革的结果。”[3]250-251在江泽民看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是现阶段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人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脱贫依赖于改革,这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脱贫成果得出的基本经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扶贫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我国开发扶贫工作的坚实后盾。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是进一步提高我国贫困地区脱贫效率的途径,也是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的必由之路。

3.通过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实现脱贫致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国家的优惠政策,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区域。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江泽民重提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指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第一个大局是中西部地区要顾全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第二个大局是东部地区在适当的时候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依据当时情况,江泽民认为是东部地区顾全第二个大局的时候。他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加快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当然也是消除贫困人口的重大举措。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东西部协作发展不仅能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西部地区的区域贫困现象,而且也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江泽民提出,双方“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3]253。东西部的政府要为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东西部的企业合作,尤其要开发资源深加工和农产品加工等有市场和效益的项目,达到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贫困人口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胡锦涛: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1.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贫困地区贫困不再局限于收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也成为贫困主要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成为主要矛盾。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针对这种情况,胡锦涛提出社会建设思想。社会建设以社会公平为主要原则,以改善民生为主要目的,通过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来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尤其是贫困地区,更应该以社会建设思想为指导,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深化改革与推进扶贫开发相结合,将国家优惠政策进一步惠及贫困地区,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使贫困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扶贫改革试验。胡锦涛对我国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胡锦涛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他就科学分析了贵州省的现状,并初步形成在典型地区进行扶贫改革试验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消除贫困落后的特殊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新途径。”[5]1-2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就是胡锦涛这一思想的体现。在2011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再次提到扶贫试点。在胡锦涛看来,搞扶贫试验区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扶贫新方式的必要手段。扶贫试点以典型的地区进行扶贫改革试验,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可以消除贫困的新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地区的新途径,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将其逐步推广。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除了经济基础的差距之外,还存在着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以及因经济差距衍生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差距,要解决贫困地区这一系列问题,单纯照搬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是行不通的,需要通过扶贫试点积极探索适应贫困地区发展的新办法。

3.注重智力开发和培养引进人才。胡锦涛走访多处贫困地区,对于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做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贫困地区“技术落后、管理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是导致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5]4。贫困地区“加强智力开发,注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5]4。可见,在胡锦涛看来,要使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还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作用,尤其是要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贫困地区要消除贫穷,依靠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外部帮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扶贫对象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也是制约扶贫效果的重要方面,必须加以改善。这两方面都是中国特色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以将两者割裂开来,只有两方面同时提高,促进这两方面在扶贫工作中协同发展,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扶贫效果。

(四)习近平: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

1.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的,这一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性任务,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目标。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使全国人均收入达到标准,更重要的是全国最低收入群体同样达到脱贫标准。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七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6]823习近平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党和政府的使命,党和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如期完成这一目标,而这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也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难点,当然也就成为扶贫的重点,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现象,积极帮助仍未脱贫的人民按时脱贫。

2.消除贫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始终立足我国国情,积极探索快速消除贫困的新办法。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6]713在习近平看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探索中形成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具有许多成功经验。它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减贫的根本举措,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贫困人口生产水平作为消除贫困的中心任务,把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作为减贫事业的坚强保证,把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作为内生动力,把动员全社会参与减贫事业做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补充。成功的经验我们就要继续坚持,并在坚持中创新,以保证下一阶段我国减贫事业的顺利进行。

3.消除贫困必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随着中国贫困人口分布范围的变化,扶贫对象由对县扶贫转变为对村扶贫。但是,以县和村为扶贫对象的扶贫模式对于贫困区域效果较为明显,而对于解决贫困人口的作用相对较差。不仅如此,多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着对贫困人口分布及其贫困情况调查不精确,导致扶贫措施难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指出:“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6]718习近平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把精准识贫与精准施策紧紧结合起来。精准识贫首先把扶贫对象细化到户,这样才能消除区域扶贫的盲点,精准锁定贫困户,为精准施策提供最基础的保障。精准施策则是依照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这两方面来进行分类规划,按照分类对其实施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要彻底解决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只有坚持以贫困户为目标实行“靶向治疗”的措施,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进而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效率,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的总特征

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逐步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其具有五大特征。

(一)立足国际视野,为全球减贫事业作贡献

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使命。我国开展的消除自身贫困的行动或开展的减贫事业从全球视野看就是在为世界作贡献。与此同时,我国在众多领域参与国际合作,用中国积累的宝贵经验,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消除贫困,积极落实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并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任务。我们参加或支持有关全球减贫和发展的大讨论,将我们用三十多年的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公布于众,让大家借鉴。

(二)由救济式扶贫发展为开发式扶贫

所谓救济式扶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1984年通过的中央19号文件《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期间,对贫困地区实施以发放大量救济粮、救济款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救济。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相比,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更充分地发挥了贫困地区人民的主体作用,将帮扶者与贫困户紧紧联系起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科学地研究贫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合理地规划其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并不断培养和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使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这种扶贫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造成贫困的根源,高效地防治返贫现象,是一种实现稳定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型扶贫方式。这种扶贫方式的转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了我国对扶贫开发工作认识的高度。

(三)将消除贫困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看待贫困问题,认为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讲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也就是说连发展慢了都不叫社会主义,那么长期贫困就更不能叫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了。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困,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7]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8]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来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可以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的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将两者联系起来,体现了我国扶贫开发的特色。

(四)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

我国扶贫对象规模较大且贫困人口分散,扶贫所需人力物力巨大,仅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所以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这样就可以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为扶贫事业服务。正如胡锦涛指出的:“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9]社会力量作为我国扶贫事业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参与扶贫的方式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有效地弥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盲点。只有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将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协调得当,才能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合力,进而提高扶贫效率,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速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扶贫事业当中来,不仅促进了我国扶贫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

(五)坚强的组织领导是消除贫困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广大人民向贫困宣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多次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减贫行动,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几十年的扶贫成果证明,我国扶贫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在于我们有坚强的党组织。习近平指出:“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10]习近平还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1]党组织在扶贫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在脱贫攻坚战中带领贫困地区人民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贫穷地区落后的面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落实扶贫工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负主要责任,并且建立了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级制度,使扶贫工作更加高效化和协调化。这种高度集中和具体责任落实制度,强化了组织领导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党中央和区域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提高了我国的扶贫效率。

总之,我们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思想体系。积极探索减贫、脱贫的好办法、新思路,为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整体性贫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268.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

[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1-632.

[5]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8-549.

[8] 习近平.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N].人民日报,2012-12-31(1).

[9]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70.

[10]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98.

[11]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25.

猜你喜欢

江泽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