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的优化探究

2018-04-03庄法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攻坚育人群众

庄法兴,李 鹏

(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政治性、方向性、针对性的要求。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脱贫攻坚一线是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准确把握时代要求、环境变化,注重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一、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

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1],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

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第一,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角度分析,大学生参加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感受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怀和支持,感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推动大学生将国家理想融入个人的职业理想、人生理想之中,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第二,从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角度分析,大学生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开展走访农户、聆听报告、民情调研、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亲身融入改革开放带来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感知和情感认同,进而促使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将其作为人生价值目标。第三,从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角度分析,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基层扶贫干部不畏艰难困苦、为贫困群众造福的责任担当和辛苦付出,感受基层党员始终不渝、爱党爱国爱民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感受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诚信友爱的朴实品质和宝贵精神,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进而推动大学生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

(二)普及国情民情的教育功能

扶贫攻坚第一线是高校开展国情民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课堂。高校在贫困地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国情民情教育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利于大学生科学认识我国国情,增强国家自豪感。大学生通过脱贫攻坚社会实践,亲身感受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了解国家从上到下合力脱贫攻坚的好举措,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牢固确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4]。另一方面,利于大学生全面认识“三农”,增强学习主动性。大学生深入贫困农村,与农民群众广泛接触,可帮助他们较为全面地认识农业发展水平、农民生活现状、农村建设面貌,增进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村“三农”问题的了解,深切体会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创业的艰辛,从而激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助推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建设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热情和动力,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投身“三农”的情怀。

(三)深化实践认知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是增长实践知识、深化专业认知的重要渠道。第一,利于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大学生在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企业管理、社会服务等不同领域,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具体实践。既可学以致用、检验所学,找准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又可通过实践汲取营养、深化认知,提升专业本领。第二,利于增加社会阅历。大学生深入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开展社会实践,可从中汲取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及早学会正确观察社会,处理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看到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4],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第三,利于培养哲学思维。大学生以群体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需要时刻维护群体和学校的良好形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参与实践是一个相对完整闭合的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保持积极的状态。这样的过程恰好是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农村复杂社会现象的认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认识基层工作的矛盾点,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二、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育人的路径优化策略

脱贫攻坚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是建造青年大学生精神高地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建议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探索和优化社会实践育人路径。

(一)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教育作用

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发掘和发挥县级扶贫干部、乡村一线干部、基层党员群众对大学生的教育感染作用,通过组织大学生听他们分别讲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5]。第一,邀请县扶贫部门负责同志为大学生专题讲解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惠民政策,讲解省市脱贫攻坚规划及相关制度安排的实施推进情况,讲解贫困县概况、贫困程度分布情况以及脱贫攻坚中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让大学生更为理性地认识精准扶贫的国家方略,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第二,邀请乡镇负责同志、驻村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讲解基层工作经验和群众工作方法,讲解为群众办实事的感人故事,让大学生感受乡村的巨大变化和一线干部的辛苦付出,学习他们辛勤为民的工作精神以及工作方法和技巧,体会他们身上那股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激发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动力和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信念。第三,邀请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讲解对党和国家的认识,讲解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讲解农业科技在农村使用状况,让大学生感受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知晓农村基层群众的生活生产现状,以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激发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发展的情怀。

(二)用活贫困地区的各种教育资源

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组织开展“走进农户、走进企业、走进学校”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帮民劳作、帮工生产、帮扶支教等形式受到教育、增长本领。第一,大学生要走进农户,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做家务、忙农活、拉家常、访民情,全身心融入村民的生活,体验农民生活的烦恼和快乐,从农民生产实践中学习生活生产技巧,同时感受农业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运用的滞后性和限制性,激发其潜在的到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坚定大学生学好专业本领、服务“三农”的决心。第二,大学生要走进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农村工矿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按照所学专业等特点,参与企业和合作社的生产环节,学习一线生产技术,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与扶贫攻坚,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出点子、想思路,输入新的思想和活力。第三,大学生要走进小学、初中开展义务支教、结对帮扶及资助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讲解他们关注的问题,描绘祖国的美丽河山,介绍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激发贫困地区儿童刻苦学习的劲头,点燃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此外,高校也要利用其它载体,开展政策宣讲、关爱服务、电商扶贫、文艺下乡、义诊活动、旅游扶贫设计等多种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也促进大学生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提升本领。

(三)建立脱贫攻坚实践的保障机制

保障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推进,必须获得校内资源、实践基地组织、当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第一,要做到与校内资源联动,建立坚实的组织保障。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学校作为实践队的“大后方”,是坚强的后盾。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困难、产业发展或技术难题、优势产业或资源,大学生可依托学校选派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前往解答或出谋划策,依托学校的各种资源和专业平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保证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质量和实效。第二,要实现与实践基地村组织联合,建立稳定的生活保障。取得实践地党委、政府和村组织的支持,是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要提前沟通,紧密依靠村组织来研究确定活动路线,制定精细的实施方案,从而确保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还可服务当地。第三,要实现与农民群众的联谊,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走近群众,虚心向群众请教,积极和村民们加强联系,严明纪律并严格执行,为村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

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既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校开展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活动,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顺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结合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切实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服务社会,达到育人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 王卓凯,李力,胡小溪,等.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6(1):65-67.

[2] 刘教民.深化高校实践育人:构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17-20.

[3] 张桂华,姚冠新,沈晓梅,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党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6(5):30-32.

[4] 刘延东.在全国高校学生“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9-07-05(1).

[5] 管秀雪,王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6(25):8-9.

猜你喜欢

攻坚育人群众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多让群众咧嘴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