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助力全域旅游的时空平台*

2018-04-03张建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全域景区互联网+

张建英

(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旅游业的新模式——全域旅游

(一)全域旅游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带薪休假得到落实,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原来侧重物质消费而今更加重视精神消费。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迎来了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了现代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从“小众消费”转向“大众消费”。与此同时,“旅游还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旅游消费的发展繁荣了旅游市场并衍生了多条旅游经济带,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本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1]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势头强劲,规模庞大,在全球范围内都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产业。

然而,以景点旅游为主的观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区即使景区和酒店建设力度加大了,却与周边的整体环境产生割裂,虽然满足了游客的基础需求,却没有顾及各方利益的平衡。与此同时,评价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也发生了变化。旅游发展逐渐从“人次、总消费量”的单一指标评价走向“人次、过夜率、停留时间、人均消费、重复旅游次数”等多重指标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以景区建设为重点的旅游经济逐渐衰落,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是全域性的、联动性的旅游发展。大力建设景区将成为“过去时”,挖掘区域文化、经济内涵,注重提高景区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旅游融入地区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综合旅游消费,坚持综合发展,发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将成为未来的旅游业设计和规划的重点。

面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国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新思路,即通过旅游带动地区全方位发展,把旅游融入地区社会发展总规划,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与参与、重视旅游市场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以此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提出了“全域旅游”创建考核指标,“全域旅游,全境景区”的规划理念由此流行开来,201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发布“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全域旅游的新阶段,从而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里的一个新方向。

(二)全域旅游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公民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和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与传统旅游观相比,全域旅游的“全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空间上打破独立景点的“全城”,参与上打破景区工作人员的“全域”,产业上打破旅游单一发展的“全域”[1]。

空间上的全域,是指从以前的独立景点规划转变为如今整个区域全面协调统筹发展。从发展思路上来说,突破景区内外的体制和管理限制,多规合一,统筹城乡发展,使基础设施覆盖全域,各种公共服务优质便捷,旅游监管便利顺畅,旅游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有效结合,建设全流域大景区。尤其是对于那些国际游客,不再是某个单一景点的接待,而是扩大到全流域的全程服务。

参与上的全域,是指将旅游业从“政府引导、企业经营、从业者服务”的单向一条龙服务模式转变为“全民参与”的立体多维模式,即全民参与和全部门参与。具体做法是:改革导游管理体系,由封闭的管理体系转向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体系,导游不再局限于由旅行社委派,而是流域内全民都有机会成为“导游”。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加强本地域民众的参与力度,通过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娱乐产业,提升地区综合软实力。在社会管理方面,由“民团式”管理向各部门各司其职转变,治理不再限于某个单一部门,而是党政齐抓共管、统筹管理全域旅游。

产业上的全域,是指重点围绕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间共同全面发展。全域旅游的本质是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和旅游、文化及多种资源的集聚效应的发挥。开发利用特色旅游资源,以旅游业牵头,提高本地特色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地区特色旅游品牌,从而推动本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以此达到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全域旅游意义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全域旅游的优势非常明显,其发展前景令人期待。首先,全域旅游为游客提供了全面体验该地文化生活的空间,使游客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土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风土人情,由走马观光式的旅游转变为体验旅游、度假旅游和深度旅游。只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体验环境,才能使得“长停留、多频次、高消费”成为可能。其次,它能够因游客驻留时间的增加而拉升消费,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同时,全域旅游为关联企业也带来了更多利好。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配合,投资环境更加安全,资金利用效率也会显著提高,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因此,全域旅游关乎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各方联动,共同谋划,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改善了区域形象,使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二、 “互联网+”:全方位助力全域旅游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使“互联网+”在中国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由此,旅游产业也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新的发展契机。2015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的“515战略”指出,“要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技术武装中国旅游业”。而2016年和2017年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传统旅游业遇到种种无法克服的弊端,特别是“信息发布不及时而导致的管理服务和交通、住宿、游玩等各种问题不断,有些甚至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2]。而互联网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迅速、及时并准确地传递给各方,从而避免了上述不良后果。“互联网+”为全域旅游搭建起了一个全方位的时空平台,能够实现24小时全天候动态跟踪、实时互动,为有关各方提供精准服务,大力推动全域旅游进入新的信息化发展阶段。

(一)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存在很多问题。旅游景点林立,游客的盲从现象非常普遍;信息传播不畅,获取公共服务和旅游资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高;一些景点所处地理位置偏僻,监管成本高导致监管不到位,“宰客”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旅游服务评价体系不透明,投诉得不到及时反馈,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改正。这些问题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全域旅游的要求。

互联网为全域旅游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的提高搭建了时空平台。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在线监管平台,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地掌握全域旅游地的综合情况,包括交通线路、公共卫生设施、游客住宿场所安全状况、应急服务设施等,实施全天候监控,避免各种隐患的发生;而一旦出现问题,还可以准确定位,立刻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时期。利用互联网搭建的管理服务和信息平台,管理部门可以即时监督,并随时接受且及时处理对全域旅游地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游客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旅游地进行评价,遇到问题可以借助平台在网上直接进行投诉,并且可以随时查看了解其投诉及所涉问题的解决情况,从而形成旅游地管理部门和游客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的目的。

(二)保证便捷顺畅的交通

公共交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多数旅游地的公共交通问题突出,形势非常严峻。一些旅游景点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该地区经济状况欠发达、劳动力短缺、开发难度大等原因,交通建设也相应地十分落后,极大地阻碍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那些交通便利的景区,常常是大量游客集中涌入,导致严重的堵塞问题,交通事故频发,交通配套服务设施更是捉襟见肘,这种状况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表现尤甚。

而互联网则可以完全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游客在出发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百度、高德等地图交通软件的服务,获取实时路况交通信息,选择最佳路程,优化行程安排。而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则可以借助网络交通监控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和旅行信息系统等交通管理智能平台,及时有效地收集实时、实地的交通数据和信息并进行精准分析,为优化交通条件、确保游客顺畅出行提供支持。例如,在游客集中、交通拥堵时,通过红绿灯的合理设置实现智能调节,引导车辆、人流通行,缓解景区的交通压力。又如,“基于停车场地的实时数据,对停车价格进行智能调控,提高热门景区停车价格,降低冷门景区的停车价格,从而引导车辆分流。”[2]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景区道路交通管控,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交通”为构筑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时空平台,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和交通资源的利用率。

(三)助力关联产业发展

全域旅游不仅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同时也是带动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旅游业中,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如餐饮酒店服务、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与销售等行业,其发展范围主要集中在游客停留的旅游目的地附近,他们的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而“互联网+”则大大拓宽延长了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时间,餐饮酒店可以接受线上订单,不受时间限制;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与销售可以通过互联网招标和零售,不再受到地域的制约。

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甚密的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更多的产业加入到全域旅游的发展框架里。“打造网络电商平台,完成食宿和旅游路线图的预先安排、提供景区门票网上预约或销售、文化历史纪念品私人订制、地方土特产订制与销售、旅游区域购物介绍、导游等服务,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覆盖‘吃住行游玩购’全方位的产业链,推动当地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2]这样一来,电商平台提供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助力打造地方特色产业,而地方特色产业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因此,“互联网平台为其他产业发展扩展了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和空间范围,成为旅游地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3]

(四)搭建营销招商平台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充足的客源和资金投入。在传统旅游中,旅游的宣传和营销一般都有规定的时间和投放的空间等限定性要求。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宣传和营销范围无法延展,无形中造成了吸引客源和投资的成本加高,最终的效果难以保证。互联网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收集用户信息,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区分出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受众群体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从而实现精确营销和宣传。不仅降低了宣传成本,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宣传效果。

互联网不仅为旅游目的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和宣传平台,同时也为旅游目的地的招商引资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互联网提供了多种为大众可接受并积极参与的地方性融资平台,为急需资金的企业筹措资金。目前,各大银行都建立了网上银行,还有一些网上的第三方交易平台,都开通了各具特点的投融资渠道,吸引人们将手头的闲散资金进行或集中或分阶段的投资活动。事实表明,这种网上交易平台既丰富了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丰富多元,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克服了以往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财政集中大额资金一次性投入的缺陷。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投资收益率明显提高,招商引资进入了良性循环;对普通百姓来说,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会更加强烈地激发他们出行旅游的愿望,民众旅游也进入了工作休闲两不误的良性循环。对于企业和民众旅游双方来讲,这无疑是个双赢的局面。

(五)实现节能减排效应

互联网是绿色经济、共享经济的重要发展平台,它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是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互联网,在全域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中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例如,商家为节省成本可以随时在互联网上公布与旅游目的地有关的各种信息,便于游客及时获取这些信息;而游客可以在团购网站上进行拼单,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下单时间,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取高质量的服务,从而节省费用,避免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基于互联网的拼车软件,使得游客在旅游时,可以自主选择与别人拼车同行,这就大幅度减少了私家车出行数量,从而节省了能源并降低了排放。而共享单车的出现,又使得游客可以利用网上平台随时获取附近单车分布图和解锁服务,真正实现了短距离内绿色出行。目前,无论是在宾馆酒店还是旅游目的地,有很多商家可以提供共享充电服务,免去了游客出行携带充电宝、备用锂电池等无线通信设备的麻烦,从而减少了充电宝、锂电池的需求量,进而也避免了各种隐性存在的危险,而且这种简易便民的服务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在手机上随时查询查阅[4]。互联网的这种明显的优越性极大地突破了时空限制,真正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环保目标作出贡献,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三、 “互联网+全域旅游” 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措施

“互联网+全域旅游”就是要用信息化产业武装旅游业,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培育多元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地区特色,提高产业附加值,统筹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振兴实体经济。

然而,在构架“互联网+全域旅游”这个时空平台的过程中,除了资金、管理机制等大环境的因素之外,我们必然还会面临一些瓶颈。只有找到阻碍全域旅游发展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它们的办法,才能顺利实现“互联网+全域旅游”的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信息服务

目前的实际情况表现为:各旅游景点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服务质量差,亟待提高和改进。一些旅游景点忽视信息的重要性,没有将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纳入规划中,无法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即使有信息平台的旅游景点,其平台建设往往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信息量小且更新不及时,游客难以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目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行旅游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改变了人们的旅游观,游客的需求在数量和档次上也发生着变化,而现有的旅游信息服务往往停留在建设初期的水平,内容简单陈旧单调,网页画面也不美观,没有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深入了解体验的高要求,严重阻碍了全域旅游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更新旅游发展理念,提高对互联网的认知,重视和加强构建具有景区流域内特色鲜明的旅游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并及时更新信息内容,提升信息化和信息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元化、多视角并且具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以促进本地区全域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设施建设

中国的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居世界前茅,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理念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旅游基础设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配套设施档次太低也不够完善。交通不便道路状况较差;无论是景区内部还是周围住宿,卫生条件也未能尽如人意;可为游客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而且档次较低,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问题也特别突出,基本排除了游客“回头再游”的可能,极大地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主动扶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淘汰档次低的设施,加大和完善资金和设备投入,同时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出台各种有利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旅游+”“互联网+”,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完善各种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改造,加快设施的“升级换代”,切实推动交通便利、选择多样、吃住行游购娱全覆盖的现代化全域旅游大发展,让游客“回头再游”成为常态。

(三) 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很不集中,总体上分散凌乱,呈碎片化状态,各景区基本处于单打独拼的低级水平。景区与景区之间距离相隔很远,中间的“空白”区域很少有其他旅游内容衔接支撑,一般游客游完一个景区后,剩余的时间往往不能合理配置,浪费了游客的时间,而景区也因此失去了吸引力。“这些分散甚至独立的资源如果不能集中起来,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有效连接,全流域旅游的目标则难以实现。”[5]而“互联网+全域旅游”就是要利用其共享信息、数据、资源等优势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配置,查缺补漏,创新布景模式,加强城乡、区域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各产业之间要利用各自的资源,加强产业合作,完善产业链衔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由此可见,这种重新整合配置必须在“互联网+全域旅游”的框架下进行,才能实现地区性协调发展,这样叠加效应。

(四) 营销模式

当前,一些地区的旅游推广营销模式陈旧老化,依然以投放实体广告为主,其影响范围和受众数量都极为有限,成本高、收益低、效果差。“互联网+全域旅游”的新时代要求我们创新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发展智慧旅游,大力发展和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只有依靠互联网这个交流平台,才能更好地拓宽营销渠道,促进商家与游客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建立起覆盖面广、受众群庞大的营销网络,与时俱进,才能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

综上所述,全域旅游借助“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体验度,其发展潜力巨大。 “互联网+”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带动全域旅游及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毋庸讳言,“互联网+全域旅游”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直面困难,合理谋划,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促进“互联网+全域旅游”更加健康地发展。

[1] 易冬雪,杨剑,熊英伟.“互联网+”在全域旅游中的应用前景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0):50-51.

[2] 朱晓洁.基于“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的研究:湖南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剖析[J].中国商论,2017(27):67-68.

[3] 梅艺华,周园源,王乐,等.基于“互联网+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研究:江西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剖析[J].中国市场,2016(47):82-85.

[4] 李羚.运营商大数据在全域旅游的研究和应用:以中国联通相关实践为例[C]∥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125-127.

[5] 张辉.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D].贵阳:贵州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全域景区互联网+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