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应用
2018-04-03张树锋
张树锋
(山西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而对于结合电视传播的优势,更大程度地表现电视声画结合的传播特色,现场报道无疑就是一种最为常见、最为直观的表达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对于记者而言,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表达,也就是将新闻信息通过记者的加工,将新闻要素整合,把新闻价值凸显,变成有声语言,结合画面的可视性元素,把新闻场的信息传播出去。另外,往往也是容易忽略的因素就是非语言符号的传播,这是除语言符号以外的其他信息,这种信息具有伴随性的特点。“非语言符号可以指代用以传播的语言符号之外的所有符号,其功能主要在于重复、补充、强调、代替或强调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1]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同样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能配合有声语言的报道,将新闻现场的信息进行放大,也会是一种趣味点的汇集,加大了新闻的厚度与深度。
一、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的角色认识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础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电视是声画艺术,电视媒介近 7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2]。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记者、目击者、参与者身份所做的出镜报道。现场报道因其现场性、直观性、综合性等优势,一直以来都受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欢迎,也是电视新闻区别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等媒体形式的一个重要标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依旧有非常强的生命力。作为现场报道的重要因素,非语言符号在当前媒体融合的时代被更多的放大,呈现伴随式强化的功能。新闻工作者在现场报道过程中除了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采访、组稿、报道,还要注意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因为非语言符号在当前的现场报道中作用越来越显著。
1.非言语符号在现场报道中能够反映细节。现场新闻报道往往细节决定成败,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独立的信息存在,是客观现实在新闻场信息中的真实存在。对于观众来讲,往往通过现场画面的非语言符号携带的信息读解出丰富的内涵:比如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脸上的表情,人的表情是富有变化的,不同的人对表情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通过画面中所出现的表情反映其中的喜怒哀乐,理解现场出现细节信息。同样,非语言符号还表现在动作上,现场报道中记者的手部动作、腿部动作都能反映出丰富的信息,尤其刚刚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其肢体不经意的小动作往往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如此,记者的现场报道对于动作的把握需要做深入思考,非语言符号往往能够决定一次现场报道的成败。
2.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能增加体验感。作为表意效果十分强烈的非语言符号,对于受众来讲,这种符号不像语言符号那样具有强迫性接受的约束。非语言符号有更多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受众对于非语言符号解读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的表现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非语言符号的体验感。出镜的关键在于是否给人形象化的传播、给人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否告诉观众 “我在现场”, 展示了一个真真切切的 “我”[3]。作为电视新闻传播中十分讲求的一个层面,从体验到互动,从互动到参与,一直到再传播,让电视新闻在传播学意义上的表现更为深刻与具体。所以,体验是电视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场报道中的体验有些层面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让观众感受到的:比如记者在感受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吃上了放心水时,自己从桶里舀出水喝了,通过记者的表情,受众就能体会到这水的甘甜。而这些能够通过非语言符号感受的体验就不需要用语言符号表达了,如果再次表达就会使信息简单重复,不利于电视新闻视听传播优势的体现。
二、 巧妙运用非语言符号,提升现场报道水平
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非语言符号因为不具有语言符号的具体所指性,也不具有语言符号的直观表达性,使得非语言符号更加神秘而丰富。从传播方面来分析,人们常常使用的姿态、动作主要是以加强思想和描绘事物为目的的。现场的出镜,非语言符号也能达到这种效果[4]。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语言符号的使用是决定电视新闻报道品质的重要条件。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关于构思策划、采访写作等方面相关的情况下,关键的因素就是非语言符号的调度与使用了。非语言符号能够增加电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能够增强电视新闻作品的厚度,能够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综合品质。所以,灵活地使用非语言符号能够让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也就能够使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增加致胜的一个砝码。
1.强化策划能力与预演意识,让非语言符号使用更加真实自如。关于新闻策划问题,以往的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他们认为新闻是客观存在,新闻报道是一种客观报道,新闻一旦策划就意味着有一定主观性了。而时至今日,关于新闻是否需要策划的争议也就越来越少。因为关于新闻策划,并非是改变客观事实的一种干预,而是一种对于新闻客观事实的报道方式方法的预想与设计。好的新闻作品一定要有好的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策划先行也越来越被人认可。这一点在现场报道中也不例外。纵观优秀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谋划。非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策划的周期可以适当放长一些,考虑的因素可以多一些,非语言符号的设置可以提出几种不同的方案。而对于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思考和谋划,但是无论现场情况多么紧急,现场报道之前都要有思考与策划,而这种紧张的策划往往来源于记者的经验和对现场情况的判断,越是突发性事件越是能够反映记者的整体水平和应对能力。在没有过多时间去谋划的情况下,记者在面对突发性事件准备现场报道时,一定要在进入现场后对于报道形式、方法、重点、趋向做出迅速的设计。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的策划阶段就应该介入,报道团队就应该事先想到非语言符号在哪个环节、如何应用等问题。比如在时间节点比较强烈的报道中,现场报道环节要加入记者看表的动作,并且把这种动作反映到现场记者的表情之中,或者是一种充满期待、或者是一种忧虑,让受众从动作和表情中读解出新闻场的信息,也会有一种新闻的代入感。而对于非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报道团队有足够的时间去策划,那更应该将非语言符号的植入做到精细化。比如记者在现场报道国家重大庆典、重要活动时,通过对现场记者的服装、表情、动作表现,让观众理解这一节日庆典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产生共鸣。
2.加强与语言符号的互补与互动,增强非语言符号的生动性。一部好的电视新闻作品往往是许多方面的综合,现场报道也不例外。关于现场报道的形式与内容,电视新闻从业者并不陌生,但是关于非语言符号的应用方面,那就需要综合许多方面的因素。对于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而言,把众多因素总结起来,不外乎两个因素,那就是新闻和电视。新闻是内容层面的深入思考,电视是手段和表现方式的研究,只有这两个因素紧密配合才能让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的运用更加生动。
第一,要重视新闻的表现力。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出现,必然会有一定的新闻性,新闻性的体现重要的是新闻要素的呈现和新闻价值的强化。新闻要素的呈现需要把握住重点突出的原则,否则将会造成新闻的表现效果损耗。新闻价值是判断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一般有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要增强非语言符号的表现力,必然要研究其新闻价值,从新闻价值中去把握规律,把重要的新闻价值通过具体可视的非语言符号去强化,必然会增强新闻作品的厚度和深度,增强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在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就要与语言符号在新闻表现力上形成互动关系。比如现场记者在描述零下15摄氏度的天气,画面中出现现场报道记者的哈气就印证了天气的寒冷程度。这种对新闻信息的巧妙运用往往配合报道语言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要丰富电视的表达效果。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在电视新闻中的呈现都是伴随着可视化形象出现的,而电视的表达手段就是画面、声音、声画关系的综合呈现。现场报道中综合运用电视的表现效果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镜头的丰富性,所以在策划阶段就应该注重报道记者和摄像记者的配合问题,通过镜头的调度,让重要的、能够具有丰富表现效果的非语言符号通过画面呈现出来。电视化的表现同样也有一定的规律性,重视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使用必然要遵循电视的视听表现特点,其中对于画面造型的要求基本上要把握景别的到位性,需要细节呈现的必须要有近景和特写景别的表现,需要呈现环境的必须要有远景和全景的表现,需要强化动作类的非语言符号的必然会有中景画面的表现。画面造型还要把握角度的到位,不同的非语言符号要使用不同的角度,而角度本身也要求富于变化,那就是同一个非语言符号要用不同的角度去多角度、全方位的表现。除此之外,画面造型还要把握构图的美感、运动镜头的到位、光线和色彩的表意性,还要把握不同的光学镜头表现效果等。对于视听语言中其他的要素也要重视起来,声音的表现力除了记者的现场报道同期声之外,还有音乐、音响和其他解说词的配合,尤其是非语言符号的音响应该值得我们重视。蒙太奇在电视新闻中一般是运用叙事蒙太奇的效果将事件交待清楚,但是在现场报道中有时候会运用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形式增强报道的表现效果。
三、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使用的误区
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具有重要的表现力和丰富的表现效果,熟练而巧妙地使用非语言符号对于电视新闻传播来讲意义不同凡响。但是非语言符号的使用也并非没有规范,而必须遵循新闻规律、遵循生活规律,还要有一定的可视性,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也不要牵强附会。
1.不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现场报道中强行植入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一个不能动摇的基本原则。因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真实性都不存在,那么新闻的基本要求就不具备了,这样的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其传达的非符号信息多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和现象,这种具象化的传播和观众的接受较为直接,其中蕴含的新闻信息也多是真实而有效的[5]。在现场报道中,有的记者为了体现报道的趣味性,任意去设置非语言符号,比如从脸部表情的表现上,与真实的体验不相符合,没有遵循基本的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有的现场报道通过设置道具的方式来体现记者对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而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这其中的破绽,比如有的记者通过看手腕的手表向观众介绍此时此刻的时间,而实际上记者看表的动作只是一个表演而已,细心的观众都能通过细节放大看到记者的手表还没有从衣袖中露出来,也就是看表的动作是一个设计动作,并非是一种真实表达,这样就会让新闻的表现力大大减弱,不利于新闻的真实性表达。
2.违背生活逻辑设置非语言符号。电视新闻是一种基于视听表现和极具有视觉体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所以,现场报道中对非语言符号的利用也是通过视听手段表现出来的。记者所做的现场报道,一定要对非语言符号了如指掌,要深刻体会非语言符号生活逻辑的使用问题,不符合基本生活逻辑的非语言符号就不能使用,否则有可能会给观众造成错觉。新闻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记者不是魔术师,所以使用非语言符号,记者在把握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生活逻辑的问题。比如现场报道记者调查一个设备陈旧、劳动环境恶劣的工厂,工人反映,进厂沿着生产线走一圈出来人就变成一个“黑人”了,但是现场报道记者沿着生产线走了一圈出来还是原来的样子,并没有变成“黑人”,后来才知道原因是:记者为了保证自己干净整洁的形象,从生产线出来后清理了一番才做的出镜报道。尽管记者在后来的报道中提到了生产线陈旧、工作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但是观众从他的非语言符号上丝毫没有感受到现场的环境,这样就使得本该重点表现、也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造成了非语言符号不符合生活逻辑,也造成重要信息传播的损耗。作为现场报道的记者,事先就应该充分考虑现场因素的调度问题,将现场的情况收集、分析、加工、表达,这样才能驾驭和把握现场。另外还要加强自己的生活体验,报道要符合一般的生活逻辑和生活常识,不能在这些层面上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新闻报道不符合基本要求。
3.非语言符号违背生活常识。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电视观众通过画面的表现能够直观地感受现场的气氛,体验现场的感受。作为出镜记者的角色认定上,一般来说有见证者、体验者、参与者和报道者的多重身份。记者做的现场报道是在画面空间中营造的一种人际交往的视觉感受,人际交往中必须充分尊重受众感受,变说教为平等交流,出镜记者必然要有亲和力,举止动作要得体,这对于出镜记者来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除了在现场通过自己的观察、采访、体验得出的重要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结合自己流利的和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表达出来,还要注重动作、表情、服饰、化妆等一切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使用的得体能够和语言符号形成合力,共同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如果非语言符号使用不得体,那么就会造成语言符号的损耗,甚至和语言符号分道扬镳,不利于新闻整体表现力。拿记者的服饰语来说,服饰是记者非语言符号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记者的现场报道一般设置的景别是中景,中景的画面在现场既能够表现作为主体的记者的服饰、动作、表情等,也能表现记者所处的环境。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有的记者就不注重服饰语的表现力,去偏远山区采访做出镜报道时服饰过于时髦;采访明星演唱会、新闻发布会时服饰过于朴素;采访喜庆场面出镜报道时服饰又过于庄重;采访灾难和悲痛场景时服饰又过于喜庆,等等。这些都是服饰语运用不得体的表现。这样的表现容易造成受众的反感,甚至遭到受众的指责。
综上,媒体融合环境下对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方式,以及电视新闻的表现效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电视新闻也必须外部寻找形式的深度融合和突破,内部通过内容的深化创新寻求报道内容与方式的优化。现场报道作为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优势的形式之一,在融合媒体的背景下依旧有强盛的生命力,也是可以通过深挖去重点表现的方面。而非语言符号作为现场报道中重要的因素,在今后的报道中也越来越受重视。媒体融合的时代对于受众而言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大,对媒体表现的内容与形式要求更高,对非语言符号的认知就更细致、更具体。让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能够自然、巧妙、得体、丰富的呈现是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4.
[2] 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7.
[3] 时珑姗.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4(1):23.
[4] 余心韵.非语言符号在出镜报道中的有效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9):85.
[5] 剧静宜.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讨论[J].新媒体研究,2017(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