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8-04-03武艳萍
武艳萍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
新媒体是继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1],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卫星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2]。目前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平台包括:QQ、微信、微博、论坛、手机报、社交网站、视频网站、新闻网站、搜索引擎、网络购物平台等[3]。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方式,也强力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良好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和用户群,特别是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工具。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新媒体以其具有的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化、互动性、个性化、检索便捷及海量的信息等优势,迅速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和青睐,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媒体既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崭新的平台,也使其面临全新的复杂环境。
(一)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意义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好、传播方式多样、信息资源丰富,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1.新媒体的即时性、共享性和广阔的覆盖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传统媒体时代,党中央的新政策和新理论常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来传达,要耗费很多社会资源经过一系列的环节和程序才能传递到基层,从发出信息到反馈要较长时间,受众范围也较狭窄[4]。而新媒体能够第一时间把党中央的新政策、新思想、新理论通过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介和网络平台快速传送到手机或电脑上。新媒体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覆盖范围广,有效克服了传统媒体在时空、范围、途径等方面的缺陷,可以不受纸张、版本和时空等限制无障碍地渗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快速实效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
2.新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良好的互动性,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极大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一般都处于主导地位,是理论传授者和思想发布者,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收。传统媒体一般都是从上到下的单向传播,虽然广播、报刊等也有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编读往来等可以交流,但总体来说互动性差。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面对面的单向灌输,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交流,难以敞开心扉,效果不佳。而新媒体的交互性,改变了“我讲你听”的传统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调动了大学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信息的平等、双向、多向互动交流,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论坛、校园网站等,与教师和同学随时随地进行线上互动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QQ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面临的困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教师还可以就时势政策和学生进行探讨,积极引导,运用现实生活中更有人情味的故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实效性。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使师生在相对隐秘宽松的环境下可以自由交流,淡化了彼此的师生身份,这就减少了心理防范,容易使大学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内心思想和真实观点,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大学生利用QQ、微信、朋友圈、微博、校园贴吧及相关论坛讨论时事问题、关注社会热点、表达利益诉求,满足了大学生希望参与社会生活、渴望民主自由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和生活感受,转发分享有意义的美文和资讯,形成即时互动讨论,在朋友圈点赞传递正能量。
3.新媒体的个性化、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活泼的传播形式和广泛的素材。传统媒体在解读、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报道典型形象时,形式大都比较单一,传播效果不佳。利用新媒体,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平铺直叙的讲解用图片、漫画、照片、歌曲、视频、动漫、案例、故事等图文并茂、声情交融的形式全方位、个性化地呈现和传播。如“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使生硬单调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让大学生喜闻乐见,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新媒体上又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教育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和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的知识和典型榜样事例,这就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量较小、更新速度慢、查找不便和教育素材相对匮乏、单一的缺陷。新媒体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信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作用
新媒体的出现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上的殖民入侵,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差,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全球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掌握的先进新媒体技术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上的殖民侵略[5],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宣传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价值观,极力扩大其影响。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网络上东西方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冲突与交锋,多元文化的冲击必然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迷惘,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又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常常难以抵制花花世界的诱惑,新媒体上精心包装过的错误的社会思潮与思想观念,极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荣辱错位等问题[6]和价值取向偏差,从而丧失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
2.新媒体的虚拟性、自由性和良莠不齐的内容,易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加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新媒体发布信息的门槛低,人人都是麦克风和主持人,受众既能接收信息和资讯,同时也能不受时空和身份的限制自由发布信息,还有分享和选择的自由,这就容易导致信息冗杂、真假难辨。一些新媒体运营商为了吸引眼球多赚钱,在网络上传播色情、暴力和赌博等不良信息,有的制造和传播虚假广告。近年来低俗化的网络红人现象愈演愈烈[7],有的想方设法刻意炒作,有的无所顾忌标新立异,有的恶搞装疯,甚至靠裸和脱获取点击率和经济效益,表现了一种浮躁、无聊、庸俗、哗众取宠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喜欢新奇,但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社会经验不足,不能理性辨别,容易受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和误导。新媒体中充斥的消极颓废的不良信息,特别是黄、赌、毒、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成果,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新媒体的虚拟性,很多学生匿名上网,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人对某一事件进行关注、评论、传播时就可能散布虚假信息或制造谣言,与他人交流时可能飙脏话、随意批评和谩骂指责。这种网络交流的虚拟性,极易引发诚信危机,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
3.新媒体给传统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式教育,过分依靠国家和学校教育,国家控制着新闻媒体和信息发布,在社会上掌握着话语权的主导性。在学校,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为主,教师处于理论传授、思想传播和价值观导向上的主导和权威地位,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缺乏亲和力;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因而不受欢迎。而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利用网络能够快速获得各种比课堂教学更丰富、更生动多样的学习资料和信息资源,不再主要依靠教师获取知识,这使以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二、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针对新媒体给大学生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双重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一)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净化网络生态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网络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问题不断出现,还需要根据新情况健全和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防止和应对网络犯罪、网络诈骗和电脑黑客等。国家有关部门要实时有效地监控和引导互联网,规范和建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管理制度与责任体系,履行和强化网上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切实做到谁传播谁负责,监督、约束新媒体的传播行为,把好信息发布关,特别是加大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管理,严格治理网络水军和网络谣言,有效阻止“黄赌毒”和恶性谣言等不良信息的散布和传播,及时删除有害和虚假信息,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同时,高校也要加强校园网络治理,着重抓好对网络论坛、微博等的管理,严格把关和审核网络内容,审查和过滤学生发布的信息,及时拦截和删除不良信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科学有益的信息资源和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优化校园新媒体平台,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高校主题网站和微信、微博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许多高校建立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 “两微一端”平台,如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大学人生”、东北财经大学的“三原色”、燕山大学的“红色旋律”、青海师范大学的“高原红大学生网站”、河北大学的“红色战线”和“航标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青春科大”、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校”、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微信公众号“别笑我是思修课”等。这些“红色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以具有大量正确舆论导向的材料、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网络的优势,成为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新平台。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快建设更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富有特色和趣味性的、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校园红色网站、思政微信公众号、思政工作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一方面,在内容上要突出主题,弘扬指导思想。要将学术造诣高的著名专家学者对时政热点问题的理论阐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彩解读放入网页、名师微博、思政微信公众号,方便学生通过手机和网络随时学习,引导大学生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发展成果和建设成就,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还要着眼于大学生关注的校园动态、社会舆情、时事热点以及理论学习资讯等内容,使网络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另一方面,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设计上要富有创意和特色、美观大方。在新媒体时代,动漫、游戏、微小说、微视频等很受大学生欢迎,其妙趣横生的形式带给大学生全新的感受,将新媒体的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近年来的《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有点潮》《习近平用典》《跟着大大走之博鳌篇》《红色气质》《马哲有点甜》《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等优秀的网络书籍、微视频、微电影和流行歌曲,就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严肃的政治话题[8],形式活泼接地气,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要精心制作富有趣味性的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片、漫画、游戏、动漫、微视频、微电影、微小说、音乐和公益广告,生动形象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核心价值观。
(三)推进校园精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
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潜移品性,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开展经典诵读、名著欣赏、名师名家讲坛、歌唱比赛、演讲、辩论、征文、书画展、摄影展、艺术节等活动,组织学生创作道德小品、话剧、红色历史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和精神上的享受。还可利用新媒体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微博微信诗歌比赛、网页设计制作、公益广告制作、微电影和微视频的创作大赛、网上有奖竞答、“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9]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宣传核心价值观,既锻炼专业技能,又容易引起共鸣,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四)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价值观
要深入挖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借助新媒体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如留学报国的时代楷模黄大年、敬业奉献的道德模范廖俊波、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以及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最美人民教师、最美天使、最美清洁工、最美司机、大国工匠等,他们从不同角度诠释和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要通过这些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弘扬真、善、美,引导大学生。还要按照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原则,挖掘和精选一些大学生自己或身边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以及充满正能量的暖新闻,如自立自强的典型、做志愿服务的学生等,这些事迹就发生在身边,更容易让学生信服和受到感染,把核心价值观嵌入这些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与事例,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10],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爱听爱看。
(五)利用网络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好舆论引导
当前,微信、QQ 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和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有关部门要添加学生的微信群、QQ群,利用QQ群、微信群、校园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论坛、BBS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平等真诚的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发表评论,及时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吸收社会责任感强、政治素质高、表达能力好的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勤工助学的学生组建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伍,培养有影响力和领导力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及时有效地掌握校园舆情。在遇到重大敏感的舆论事件时,通过“意见领袖”进行正面疏导,传播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
(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
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繁杂的媒介信息进行辨别、解析、选择、质疑和评判的能力。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通识课程和素质教育范畴,开设与之相关的课,在大一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也要讲授新媒体知识和新媒体伦理的内容,举办有关网络犯罪的专题讲座,讲授互联网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善恶美丑、合法与违法,增强对海量信息的认识能力、解读能力、鉴别能力、辨析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提高对负面信息和诱惑的抵制力、自控力和免疫力,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社会责任感,不在网上发布传播错误虚假的言论信息,合理正确地使用新媒体资源。
新媒体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构建的重要载体。要全面认识新媒体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消解其负面效应,拓展教育途径,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冬梅.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22.
[2] 陈春丽.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5(6):13.
[3] 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09.
[4] 徐徐.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77.
[5] 赵金广.论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河北学刊,2014(5):145.
[6] 王功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119.
[7] 薛静华,薛深.网络红人低俗化现象批判[J].中国青年研究,2017(6):82.
[8] 周怡帆.新媒体传播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今传媒,2016(3):121.
[9] 李明娟,杜宝贞.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14(34):64.
[10] 方传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1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