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高校青年学生参加治淮工程研究*

2018-04-03谢忠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淮河同学工程

谢忠强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加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校青年学生参加治淮工程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理论界、学术界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治淮工程之历史认识,亦可以为当今高校青年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宝贵的历史启示。本文主要以档案和报纸资料的相互印证为依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高校青年学生参加治淮工程的历史进行大致的梳理,并对当今青年学生在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有益启示作简要的总结。

1950年6月26日至7月20日,豫东、皖北地区连降暴雨,酿成了严重的淮河大水灾。水灾的发生,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主席要求全国动员,根治淮河。而鉴于治理淮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相关专业技术的支持,党中央以水利部的名义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华东各省市发出了支援淮河治理的伟大号召[1]。

治理淮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建筑工程,“除了需要正确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外,还需要正确的技术指导”,“这就需要大批新型的中层技术干部来担负测量、设计、施工等各种具体工作和基层的技术指导”。因此在各种技术人员匮乏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考虑到有着光荣革命传统、解放前长期受到共产党的革命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一年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学习水利及土木工程的已毕业的和大批应届毕业的同学”[2],遂向包括上海在内的华东地区的公私立大学发出号召,动员相关专业学生、教师积极参加治淮工作。

为了响应中央政府关于动员相关专业学生和教师参加治淮工作的伟大号召,华东军政委员会专门向华东公私立大学发出动员布置。1950年10月5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治淮方针(因为即将举办的大规模工程极为缺乏技术骨干),决定“调用华东区内各公私立大专院校土木、水利、测量等系科学生及部分教职员工,参加淮河筑堤、疏浚、勘测、绘图及修建涵闸等项工作”[3]。

为了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治淮工程的相关工作,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根据政策规定,华东区“各大学土木、水利、测量等系四年级及各专科学校土木、水利、水文等科临毕业年级均应暂停教学一年,所有各该年级学生及教授、讲师、助教、技术员及技工在可能范围内均应尽量参加(教授、讲师、助教如在其他地方担任专任职务或在其他班级担任重要课程而无法参加此项工程者经呈准当地教育行政当局者可不参加),参加工作的师生员工均以一年为期,在完成此项任务后仍回原校继续学习和工作”[3]。“参加此项工程的学生在工作期间一律实行相当于大灶供给制的包干制待遇,毕业后分配工作一律免除见习期并即实行薪金制待遇”;“公立学校其参加工作之学生在本年度的学杂费,未缴纳者不再缴纳,已缴纳者明年度学期不再缴纳,私校学生之学杂费可由政府代为缴纳(其已缴纳者由政府统一发给学校退还学生)”,另外“参加工程人员往返工地的交通费用不论公私校概由水利部供给”。除了人员方面外,“各校所有为此项工程所需要的仪器、图书及其他用具应尽量带往工地,以资应用。各该器物将来如有损毁由水利部负责补偿。各校应配备保管该项仪器图书之员工,其待遇同参加工作之其他员工”[4]。

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号召下,上海市各公私立大学均积极动员起来。各大专学校的水利、土木、测量等系科的部分同学,决心参加淮河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如上海交通大学水利、土木应届毕业同学“体会了一千四百万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苦,了解到淮河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都热烈响应参加治淮的伟大号召,表示坚决服从人民利益,听候政府调配[5]。

除上海交通大学外,其他各校也纷纷动员起来。复旦大学土木系四年级的同学们为了参加治淮工程,也停止了“全部原有课程,正努力展开学习与此行工作有关的学科、技术知识;临时开设的专门课程有土工、明潮水流理论、三合土(土坝设计)等;校方更为照顾工作同学,规定凡同学参加工作所需仪器、图书均可问土木系会征借,同时对于同学的健康问题亦非常关注,为供应同学医药需要,已做好一切准备,以尽力保护工作同学的健康”。大夏大学土木系四年级的同学们“也都认为参加这一工作,比读一年书还来得更有收获,都踊跃地报名参加,有家庭顾虑的同学也都说服了家庭,光荣地加入行列”,数日间就“有百分之九十五报名参加”。上海市立工专土木科三年级同学也在积极报名。圣约翰大学土木系四年级全体同学经过思想动员后,也“解决了同学们的思想顾虑,一致喊出‘淮水不治人将待毙’的口号,决定参加治淮工程去”[5]。

如上所述,在各校的积极组织和动员下,上海各大专院校的水利、土木、测量等系科的青年学生,积极响应政务院、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号召,踊跃参加治理淮河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据统计,截止1950年10月14日,“交大、同济、复旦、大夏、光华、大同、圣约翰、震旦、市立工专等校水利、土木、测量等系科应届毕业同学报名参加的共有二百四十多人”,他们“连日加紧学习治淮要开的课程”,时刻准备着开赴治淮工作的第一线[6]。

上海各高校参加治淮工作的青年学生经过短期的培训、学习后,先到南京“听取有关淮河上、中、下游实际情况的报告,学习数日后”[7],于1950年10月底开赴皖北、苏北等地的治淮工地[8]。在到达各自工作岗位后,他们纷纷以神圣的建设使命感和高度的救灾责任感,在吃苦耐劳、方法创新、奉献爱心等方面均有优异的表现。

第一,吃苦耐劳。上海高校的青年学生参加治淮工程之前大多没有长时间重体力劳动的经历,但他们在参加治淮工程繁重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却始终以吃苦耐劳的精神战斗在治淮工程的第一线。在冬天的治淮工地上,同学们经常冒着零度以下的气温,在数十里无人烟的荒野中,踏着二三公分厚的积雪,进行着测量工作。夏天,炎阳罩在头上,汗珠像小虫一样往脖子里爬,热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大雨忽然倾盆地倒在他们头上;所有这些,同学们之前在学校里从未遇到过,但是却挡不住同学们工作的热情。在工地上他们非但从来没有退缩过,反而经常在五点钟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据报载,“有一次,天未破晓,下雨了,大夏大学在殷涧担任工务股股长的张德龙同学怕方塘积了雨水不好挖土方,就从床铺上爬起来,冒着风雨,摸索到五、六里路以外的工地去,亲自开动抽水机,结果被抽水机的摇柄击昏了过去,流血不止,一直到拂晓,民工们上堤时才把他送到医疗处救醒过来,第二天伤口还没有痊愈,他又偷偷地溜到了工地;在润河集分水闸闸基工地进行土壤承重试验的交通大学吴墩组同学和朱小林同学,每天趴在工地上看基地泥土的沉陷情况,他们在试验架下面爬来爬去观察,人伏在下面是非常难受的,但也是关系着整个闸门工程的,他们就夜以继日地试验了一个星期,终于完成了任务;同济大学何德生和黄恭安同学在一个挖淤泥的工程中,和民工们在一起坚持工作着,顾不上吃饭和睡觉,每天在深及膝部的淤泥浆里跑来跑去,指导着轮班来工作的民工们,经常工作二十小时光景,连续了半个多月。在拦河闸铺闸基的大同大学顾澄世同学,连续工作了五昼夜,完工的前一天,领导发现了他这样的工作状态,要他去休息,但是顾澄世同学却说‘这是最后一天了,我不看到成功,即使去睡也是睡不着的’”[9]。

第二,创新方法。上海高校参加治淮工程的学生除了“克服一切困难,忘我地坚持着工作”,还“在领导的指示与工人的合作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特长“创造了各种新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能,节省了人民的粮食”[10]。如大夏大学江景波同学,在天河担任考工工作时,根据土质优劣、开挖深度、排水情况等,在同一劳动力、劳动方法及工具配备之下,做了一百多次试验,定出了“难方加成”的合理标准,符合了多劳多得的合理制度,为国家节省了无数粮食。他还创制了土方工程分配工段图解法,可以使一人能在一小时内为四五千民工划分工段,这在窑河的疏浚工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绩[11]。“圣约翰大学在进湖闸工作的曾丘留、萧希贤、曲世江同学,在工作中也改进了工具,完成了‘水力冲沙打桩设备’在沙地上打桩,用旧木板代替了浇洋灰的木模,因而使工程在汛期前按期完成了。”[10]

第三,奉献爱心。除了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参加治淮工作外,参加治淮工程的上海高校青年学生还受灾民生活悲惨状况触动,慷慨解囊,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如1950年各校学生到达治淮工地并了解了灾民状况后,“悲惨的事实使每一个同学感动”。首先是之江大学的同学们“在领队刘铮华同学带动下,自动地展开了热烈的捐款,廿三人共捐五十一万,这消息传达到同济大学同学那里后,同学们立刻在各小组中展开了捐募,四十个人捐一百三十五万元及衣服七件。其中,陆道成同学母亲在上海做佣人,七十岁的老父在宁波乡下依靠做小贩的哥哥及借债度日,每月要他接济,但是他说‘父亲再苦还有衣服穿’,一个人捐了八万元。李庸定捐了十万元,几乎相当于一个月津贴的全部。吕益恕同学捐了钱还捐了夹衣一套。交大同学也立刻召开了全体大会,时事学习委员会结合形势教育和鼓动工作情绪来进行,初步就捐了一百零八万元。当日晚上又举行了更热烈的挑战晚会。土木系的一、三两组和水利系第五组竞争最热烈,带动了其他小组,捐物增加到二百零五万元。大同同学的捐献也立刻展开了,杨雄贤同学以十六万伍仟元创最高纪录;冯章村同学父亲失业,家中靠他以津贴维持,但他仍捐出了三万元,共捐了一百三十七万元。另外,很多同学都懊悔自己没有多带衣服,不能多捐,并决定动员上海的家中也热烈捐寒衣给灾民。”[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淮河水灾及根治淮河的国家号召,上海市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青年学生经过多方动员,积极参加了治理淮河的伟大工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锻炼,同时也为当今社会青年学生在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做出了历史表率。

首先,上海各高校学生以扎实的工作表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治淮工程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参加治淮的上海高校青年学生不仅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始终表现出了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还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创新了工作方法,最终与其他参加治淮工程的劳动者一起“取得了治淮工程的不断胜利”[13]。到1954年,治淮工程就“已建成了石漫滩、白沙、板桥、薄山(都在河南省)、佛子岭(在安徽省)等五座山谷水库,正在兴修的还有安徽省的梅山水库和河南省的南湾水库。另外,还完成了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十六处。以上已做成的工程,大约可蓄水二百亿立方公尺,直接和间接受益的农田有二千九百多万亩。另外还修建了大小涵闸一百零七座。其中较大的如江苏省的三河闸,安徽省的润河集分水闸,王家坝闸;以及包括安徽省的润河集船闸、江苏省的高良涧船闸、仙女庙船闸等在内的六座船闸”。“疏浚的河道长达一万九百零八里,修复和新筑的堤防长达三千三百四十四里,其中仅疏浚河道的长度就相当于淮河干流全长的九倍,或相当于运河全场的三倍多。另外,江苏省北部还开挖了一条三百四十多里长的灌溉总渠。”“其工程所做的土工,除农田水利工程之外,共挖土方四亿八千多万立方公尺,如果筑成一公尺宽、一公尺高的土墙,共长达四十八万公里,可以绕地球十二圈 。”[14]完成了上述一系列工程后,到1954年就已能够初步地控制淮河洪水和减轻内涝的灾害了。

其次,上海市各高校参加治淮的广大学生在为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他们回忆、总结道:“治淮工作犹如熔炉一样,每一个投进工作的同学都被在各方面锻炼了一番”,“近一年来的工作,首先可以肯定地说是有极大收获的,不论在政治思想上,业务技术上,生活小节上都替我们每个同学在不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和推进了一步”[15]。同时,同学们还通过治淮工作,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他们“不单在书本上,概念地知道祖国的伟大、可爱、有着无比灿烂的前途,而且从书本上,概念地知道劳动创造世界,工农联盟的伟大和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正确,而且从亲身见到亲身参加的无数活的事实中,具体地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真理”[2]。几乎所有参加过治淮工作的上海大学生均表示“在参加治淮工作中,对祖国的伟大和可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并决心“将治淮的工作热情,贯彻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16]。

最后,上海高校青年学生参加治淮工作的过程也为当今青年学生在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历史表率,提供了历史启发。高校青年学生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不同的时代主题又会对不同时期高校青年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尽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当今的中国,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历史条件早已今非昔比,时代主题、时代要求也早已出现了不同变化,但如何积极而主动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时代的号召以及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一直是高校青年学生实现自我最大价值的不二法门。

揆诸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高校青年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及自身努力为国家治淮工程作出积极历史贡献的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在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必须与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相结合的路向选择方面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 曾希圣在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报告:关于治淮工作的报告[A].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B1-2-439-19.

[2] 钱正英.在祖国的伟大建设中锻炼与提高自己:在上海市各高等学校参加治淮师生大会上的讲话[N].文汇报,1951-09-23(4).

[3] 关于调用各大专校水利土木测量等系科临毕业生参加治淮工程的通知[A].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259-1-14-1.

[4] 关于调用华东各高等学校水利、土木、测量等系科临毕业学生及部分教职员工参加治淮工作实施办法[A].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259-1-14.

[5] 王法林,陈善治,李如,等.根治淮河痼疾!各校参加治淮学生定十五日赴宁报到[N].文汇报,1950-10-13(4).

[6] 向淮河洪水作坚决斗争!政务院发布治淮决定,本市参加治淮学生首批百名昨日北上[N].文汇报,1950-10-16(1).

[7] 陆续.参加治淮学生在宁编队,积极学习准备出发,治淮工程人员训练班开始招生[N].文汇报,1950-10-21(3).

[8] 天放.上海参加治淮学生受到皖北人民欢迎[N].文汇报,1950-11-04(2).

[9] 徐洁人.从祖国的伟大建设中锻炼自己:记参加第一期治淮工作的上海同学们[N].文汇报,1951-09-28(4).

[10] 圣约翰大学关于参加治淮工程工作总结[A].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243-1-458.

[11] 治淮委员会政治部.华东区大学同学参加治淮工程的总结报告[A].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243-1-607.

[12] 沪杭两地参加治淮同学访问灾区热烈捐助灾民[N].文汇报,1950-12-20(3).

[13] 全一毛,徐开垒.上海工人支援全国建设的成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16.

[14] 应申.伟大的治淮工程[M].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14-15.

[15] 大同大学土木系1951级参加治淮工程总结[A].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241-1-196.

[16] 复旦参加治淮同学认识祖国伟大可爱[N].文汇报,1951-08-02(4).

猜你喜欢

淮河同学工程
淮河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