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玉章与山西万荣农民注音识字运动

2018-04-03程敬恭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万荣县吴玉章万荣

程敬恭,王 丹

(1.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思政教研室,山西 晋中 030600)

吴玉章(1878—1966年),原名吴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1905年参加同盟会,1925年2月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还但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工会主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66年12月12日逝世,享年88岁。

笔者在研究20世纪50年代山西万荣农民注音识字运动时,发现吴玉章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心爱护,为《万荣拼音报》亲题报头,两次题词,致电祝贺山西省推广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万荣县现场会的召开,还于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的(1960年5月)以83岁的高龄亲临山西省万荣县视察达半个月之久。这在吴老晚年的生活中是不多见的。但在《吴玉章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中对此却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1]。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档案以及当年《山西日报》和《晋南报》的报道,初步勾勒出了吴玉章先生与山西万荣农民注音识字运动这一非同寻常的关系,以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服务,为后代造福的革命精神和丰采,以更正《年谱》作者囿于地域和资料所限而出现和带来的史实的错误和内容的缺失。

一、万荣农民注音识字运动的概览及特点

(一)兴起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省万荣县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通过速成法来实行扫盲工作,积极发展农民业余教育。但因为汉字复杂难认,在教授扫盲过程中又多采取突进的方式,再加上当时生产任务繁忙,群众基本没有时间及时加以巩固所学内容,所以复盲现象严重。还有很多人虽然脱了盲,但认识的字数有限,在阅读、写文时遇到很大的困难,根本不能完整地写一封信或者阅读一份报纸。而且学习速度很慢,群众说:“成年累月学文化,生字老是记不下,一年能学一本书,前学后忘不顶啥。”[2]这种状况对万荣县的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困扰和挑战。

1958年2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8月,万荣县委针对在扫盲工作中群众复盲现象严重的情况,研究了如何促进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展开,最后决定在全县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先是在王显公社青谷管理区“小田试验”取得经验,再到全县“大田推广”,万荣的农民识字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次运动是让农民群众在15—20小时学会汉语拼音,再经过120—150小时的学习来认识1500个汉字,达到扫盲毕业的标准[3]。之后继续通过阅读注音读物,不断地扩大识字的数量来巩固和提高扫盲成果与识字水平。全县21万人,14万人参加到学习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高潮中。通过一年的努力,“1959年12月底,全县13246个青壮年文盲(包括复盲和剩余文盲)全部脱离了文盲状态,提前实现了青壮年无盲县的目标。24000个老年文盲也自动参加了扫盲学习。其中有240人脱盲,9300多人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并且有107000人可以说普通话了。”[4]

万荣的注音识字法,为我国工农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文盲状态、多快好省地学习文化找到了好办法。许多学习条件差、历次扫盲都脱不了盲的人都依靠注音识字这一工具成功扫盲,巩固和扩大了扫盲成果,大大降低了复盲率,同时还推广了普通话。

1959年12月27日,山西省注音识字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议在万荣召开,推动了全省各地掀起了注音识字的热潮。196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利用注音,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山西万荣创造了扫除文盲的好经验》以及社评文章《推广多快好省的识字法》。同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的好办法》,充分肯定了万荣县所作出的成绩。中央《文字改革》杂志接连两期出了“万荣专辑”,并增发了“文改通讯”五期,对万荣注音识字的经验给予了全面深入的介绍。1960年4月5日,山西省委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使山西成为无盲省的报告》,得到中央的支持。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万荣县注音识字的经验是我国文化革命中一项很重要的创造,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5]山西省万荣县在两个月内消灭青壮年文盲的经验,解决了扫盲运动中的两个大问题:一是消灭了复盲现象,一是保证了认识一千多字的农民可以无师自通地大量阅读注音书报,在自习中不断增加识字的数量。这就大大便利和加快了业余教育工作,并且使农村读书成风,真正表现出了农村文化高潮到来的新气象。推广万荣县的多快好省扫盲经验是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山西省委决定在全省普遍推广这一经验,并且力争大大提前实现无盲省的目标。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即是说,除若干少数民族地区和某些方言地区以外)也都可以而且应当普遍推广这一经验。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指示并配发《大力推广注音识字争取提前扫除文盲》的社论。社论指出:“注音识字是扫盲和业余教育中的重要的教学改革,为工农的知识化开辟了捷径,因此是一件了不起的好事,这一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从而在全国掀起了“学万荣、赶万荣”的群众性扫盲识字运动的热潮。万荣县一时声名鹊起,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和考察。

(二)万荣农民注音识字运动的特点

万荣农民识字运动经历了从青谷管理区“小田试验”取得经验,到王显公社“大田推广”,再到全县“全面开花”的阶段。学习是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白天抽空学,黑夜集中学,平常坚持学,雨天突击学”的口号。“课堂跟着生产走,教员跟着学员走,报纸、课本、抄本跟人走,学习内容跟着生产走”的“四跟四走”以及“黑板下地,拼音读物下地”的“两下地”等经验。在教学内容上,本着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编写了肥料、棉粮、畜牧等四种技术课本,并注上拼音字母。这样不仅给学员在阅读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在使其扩大识字量的同时,还懂得了生产技术知识。所有的标语、漫画,凡是有汉字的地方都注有拼音字母。社员们说:“注音识字好办法,一树开下两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学会普通话。”万荣农民注音识字运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师资来源广泛。农村扫盲,师资缺乏是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万荣县也是一样。在这项工作开始之前,整个万荣县只有两名拼音老师。万荣采取的是“上下结合,三级培训”[6]。首先由县举办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训练班,为各公社、学校培训骨干,共培训了2000多名拼音教学的骨干。继之“各公社分别举办培训班,进一步普遍的训练小学老师、幼儿教师和民师(作者注:民办教师)”。最后“各管理区利用业余时间,培训辅导员”。从培训班毕业的学员中培养辅导员,不仅解决了师资问题,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汉语拼音得到了巩固。在老师领导下,小学生被组织起来成立“红领巾包教队”。把全县四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组织起来,共组织了1250个包教队,参加包教的学生有25250人,共包教12068个文盲[6]。万荣县的师资队伍就是通过这种“滚雪球”的方式,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起来,渐渐满足了注音识字运动对师资的要求。

2.学习形式多样。万荣县创造了一整套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学习形式,即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常年学习与季节性学习相结合,从而保证了“注音识字”运动的有序开展。集中学习是县里在各个公社创办冬学、民校与夜校,将学习的村民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由老师来授课。这样的形式比较正式,但灵活性不强。农民劳动繁重,有时整天劳动下来已经很累,再来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所以便有了分散学习的形式。分散学习是指在下雨天或者农闲的时候将群众组织在一起来学习。农忙的时候,田间地头都是可以学习的场所。还有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包教小组,“亲教亲,邻教邻,子女包教父母亲”。有一首“孩子教爹妈”的小诗这样写道:“红领巾,胸前飘,学习拼音志气高,手又写,口又念,拼音课本不离腰;学校里面学一课,回家就把爹妈教,爹妈学了齐称赞,靠它扫盲效率高。”许多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脱盲的。

值得一提的是,万荣县于1959年7月8日创办的《万荣拼音报》在扫盲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群众在认识汉语拼音之后需要借助注音读物来巩固自己的知识,但是当时的注音读物很少,《万荣拼音报》应运而生,成为农民文化学习的重要教材。《万荣拼音报》不仅刊登国家大事、毛主席语录,还刊登农业生产知识、关于普通话的教学经验,以及一些农民的创作、注音小故事等,提高了群众学习阅读的兴趣。

3.学习氛围浓厚。在注音识字推广时,全县各村都营造出了“文字包围”的氛围。当时所有能宣传的工具如墙报、壁报、标语等,一律加注拼音,教室、田间、炕头随处是学习的场所。人人都学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夫妻共同学习,媳妇带动婆婆,姐弟争教妈妈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家子一起学习,都成为了文化人。“在农民群众受到一定的教育之后,转眼间,群众性的看书、买书、借书、写作形成了社会风气。1959年12月一个月,全县仅注音读物一项,就销售了18万册,预定了24万册,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在万荣农村里,居然出现了闹书荒这样的新鲜事。”[7]不少群众还拿起笔,写起了快板、诗歌,甚至写起了小说。“不到一年时间,全县创作了一百九十多万首诗,四十七岁的李太柏写出了两万多字的‘我的生活片断’。十八岁的青年妇女王民英,写成两万多字的‘青谷村变迁史’。”[8]这样的景象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二、吴玉章对万荣农民注音识字运动的重视与推广

吴玉章在得知山西省万荣县开展农民注音识字运动后,十分重视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他不仅为《万荣拼音报》亲自题写报头,为山西省在万荣县召开的注音识字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议发贺电,还不顾自己83岁的高龄到万荣考察、题词。吴老认为“汉语拼音和注音识字是统一语言和提高文化的好办法,是文字改革与文化革命的好工具。”他多次肯定万荣农民识字的经验,并大力予以推广。

(一)题写报头

吴玉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字改革工作。在得知山西省万荣县开展农民注音识字运动后,他感到非常高兴。1959年,为了解决群众拼音读物缺乏的状况,万荣县委决定创办《万荣拼音报》,这一决定受到他领导的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支持[9]。据《万荣县大事记》记载:(1959年)“8月7日,《万荣拼音报》创刊,报头为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题写”。《年谱》虽然对此没有记载,但不表明没有这一史实。我们可以从卫生部长李德全在考察万荣后所写的《万荣观感》得到佐证,她写道:“1959年11月,我们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在会议期间,应与稷山县毗连的万荣县的县委、县人委和县妇联的邀请,我利用半天时间到了万荣县。……万荣县在大搞工农业生产的同时,注意除害灭病讲卫生,并掀起了一个文化革命的高潮。他们在推广汉语拼音字母和普通话的工作中,……由于成绩优异,今年该县选派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老还为《万荣拼音报》写了报头,对他们鼓舞。”由此印证了吴玉章为万荣拼音报题写报头的史实应确信无疑,也充分说明了吴老对拼音识字的重视与关怀。

在《年谱》中,反映吴老为各地拼(注)音报题词的情况有两则:一则是(1960年)“7月29日,肖县县委宣传部来信,请为《肖县拼音报》题写报名”,但没有说明吴老题写的结果;另一则是(1960年)“7月31日,为《青岛注音报》题词”。明确说明吴老“为”《青岛注音报》题了词,但题词的内容仍不详。而吴玉章为《万荣拼音报》题写报头都早于青岛和肖县,时间是1959年的8月7日,可惜《年谱》中却未记载。

(二)两次题词

1960年5月,吴玉章来山西省视察。5月13日他参加了山西省文教群英会闭幕式并讲话。他说:“万荣县的注音识字经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创造。”5月14日题词:“要万荣注音识字经验之花,开遍全国。吴玉章1960.5.14。”这是他为万荣,也是为山西识字学习的第一次题词。是日,吴玉章在万荣县青谷村与摘掉了文盲帽子的村民座谈,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农民程宽牛、李太柏、程淑欠等激动地向吴老说着自己的情况,以前脱盲后不久就又“回生”了,但自从注音识字这个方法出来以后,识字量不断提高,现在都能阅读《林海雪原》《苦菜花》《红旗谱》等文学作品了,而且还会写文做诗了。48岁的李太柏当场作诗表态度,其中两句是:“吴老面前表决心,我们要当大学生。”[9]吴老听了非常高兴,连声称赞道好。他当场讲了毛主席和革命的许多小故事,又赠送村民许多注音书籍,勉励大家用革命的气魄,闯过学习上的各项难关,攀登文化高峰。随即即兴题词:“汉语拼音和注音识字是统一语言和提高文化的好办法;是文字改革与文化革命的好工具。万荣在这一工作中的经验和成绩是全国的一面红旗。希望不骄不躁、再接再厉,永远前进、前进、再前进!吴玉章1960.5.20。”这是吴玉章为万荣的第二次题词。

(三)电贺会议

1959年12月27日至1960年1月4日,山西省在万荣县召开全省推行注音识字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议。参会的有上海等14个省的代表,共580多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特意在万荣县举办了文字改革展览会。万荣县也举办了注音扫盲与推广普通话展览,展示万荣县注音扫盲工作经验与成果。对这次会议,吴玉章给予高度重视,虽然不能亲自前往,但委派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叶籁士到会祝贺,还通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来了贺电。贺电中写道:

山西省教育厅转全省注音扫盲和普通话现场会议:我代表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出席这次现场会议的同志们致热烈的祝贺。

万荣县的农民掌握了拼音字母之后,不仅很快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而且正在大量阅读注音的通俗读物。一个农民能够继续不断地看书,这才是真正永远摆脱了文盲状态,这样的人就不会‘回生’,而且相反,他会不断提高。这证明了万荣县注音扫盲工作的很大成功,也证明了注音扫盲的优越性。从这里还可看出:注音字母不仅对文盲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已经脱盲的人也有很大帮助,即帮助他们巩固和不断提高。因此在业余学校里,对于采用一般扫盲方法脱盲的学员,如果教给他们拼音字母,一定也会有很大成效。至于在工农群众中推广普通话,也必须教学拼音字母,必须与学习文化相结合,即必须使群众阅读注音读物,否则就不能经常化,也无法提高。最后,希望万荣县的经验能够在别的县推广开来,让我们在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中做出更多、更大、更好的成绩来,以适应我国工农发展的迫切需要。

吴玉章 1959年12月25日[10]。

这是吴老对万荣农民识字运动的高度肯定和进一步期望。

(四)亲临考察

《年谱》中记载1960年吴玉章到山西考察:“5月上旬—29日山西视察。”“上旬,视察山西省万荣县。先后参观了城关、荣河、孙吉、王显等四个公社,听了县委的工作汇报,访问了城关中学,参观了万荣县注音识字的推广普通话展览会,测验了县直属机关干部学习汉语拼音的情况。”“15日,在山西省文教群英大会上讲话。”笔者勾勒出吴玉章1960年5月在山西考察的详细足迹。

5月13日下午,在太原出席山西省文教群英会大会闭幕式并讲话。5月14日题词:“要万荣注音识字经验之花,开遍全国。”5月15日—17日,先后到洪洞、侯马、稷山、临猗、运城等县,听取工作汇报,深入基层视察。考察了稷山县的卫生、洪洞县的电气化、临猗县以丰产方式进行的农田大革命和群众文艺活动,以及侯马中学、运城农专、卿头小学、康杰中学的教育改革等。5月18日,到达万荣。5月19日,听取万荣县委第一书记李明等人的工作汇报,初步了解当地的工作情况,参加万荣县县直机关干部会议并作了讲话。5月20日,来到王显公社青谷管理区青谷村。管理区支部书记王俊道介绍注音扫盲的情况,吴老与村民谈话、座谈、题词。5月21日,再到青谷管理区,观看展览室、拼音阅读表演,主持二百七十余人的考试,抽查卷子打分数;同农民们举行了以“红五月”为题的赛诗会。5月22日,在万荣县人民礼堂,主持了全县干部、职工的学拼音知识考试。中央文字改革研究处处长张照当场出题,吴老收卷打分。考试结果,平均分数是97分。5月23日,离开万荣。

当时陪同吴玉章考察的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处处长张照、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刘祖武、晋南地委书记冯培文、书记处书记李立功和专暑副专员王沁声。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吴老在万荣停留的时间达5天之久。这样,我们可以更正《年谱》中1960年“5月上旬—29日山西视察”的说法,开始的时间应为5月中旬,具体是5月13日;在山西文教群英大会上讲话是13日而非 “15日”,应是在山西文教群英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五)推广经验

吴玉章在山西视察时讲:“万荣县的经验非常可贵,值得全国各地推广。”他说:文字改革、汉语拼音是个新事物,推行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与困难,有些人常因此就怀疑或动摇了,以致搞一搞、停一停,甚至半途而废。万荣县最可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万荣县委认识了注音识字的巨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之后,就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发动群众,排除万难,一鼓作气,坚持到底。于是,令人信服的成绩搞出来了,而这些生动事例和巨大成绩,反过来又有力的说服、教育了干部、群众,打破与扭转了对注音识字的神秘观点和怀疑态度。这是对万荣工作的高度肯定。此后,推广注音识字经验和普通话成为他晚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960年6月6日,吴玉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上作《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要做好文字改革工作》报告,又一次肯定了万荣县的成绩:大跃进以来文字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山西省万荣县创造了注音识字经验之后,文字改革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会上,他还兴奋地叙述了5月份他到万荣县考察的所见所感。他讲道,在万荣期间看到许多活生生的事实,证明注音识字不仅是加快扫盲速度、实现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捷径,而且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的好办法。他强调说,我们相信,大力推广万荣县的注音识字经验,必将大大加快扫盲任务的完成,大大促进业余教育的发展[11]。

同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首都举办注音识字展览会,山西省展出的万荣注音识字经验受到群众的高度关注。北京市还特意邀请出席展览会的万荣县青谷村农民程淑欠、程宽牛,荣河公社幼儿吴健生到各城区进行“现身说法”。吴老参观山西馆时再次详细地询问了万荣县注音识字扫盲的经验,并将程宽牛等人请到四川菜馆吃了顿饭[12]。

之后吴玉章曾在多处提及注音识字的经验,如在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再次讲道:“注音识字不仅是加快扫盲速度,避免回生复盲,加快实现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捷径,而且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多快好省的培养人才的好办法。”1964年2月17日,吴玉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一文,对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六年来各方面应用情况做了总结,明确指出: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帮助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注音工具,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方面,它不是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汉字作为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此文的发表进一步促进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工作,为国家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余论

列宁说,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文盲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8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开展了扫除文盲(扫盲)的运动。到1953年止,全国仅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1955年,毛泽东号召全民扫盲,还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字”的扫盲标准[13]。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将扫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但怎样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和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仍是一道难题。

万荣的注音识字法,为我国工农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文盲状态、多快好省地学习文化找到了好办法。正因为如此,1960年4月,毛泽东看到山西省委向中央的报告后,不仅亲自为这一报告拟题——《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争取在1960年使山西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而且指示将这一报告印发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并在党报发表[14]。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求认真学习,大力推广万荣县的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扫除文盲。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从此掀起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范围最广,也最有效的扫盲运动。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1949年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文化教育回到劳动者手中,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正在迅速成长,逐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这与推行山西万荣注音识字经验是分不开的。

吴玉章从1928年起开始从事汉字的改革工作,一直到1966年逝世,长达38年之久。他一生致力于把繁难的汉字改革成为大众容易懂、容易学、容易写、容易念、容易认的文字。在延安党中央在他60寿辰的贺词中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你是中国新文字的创始人之一,你对新文字的贡献及提倡新文字的热忱与成绩,已在中国新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放出了灿烂的光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玉章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他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直接领导了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他曾说:“我小时候,为了学习汉字,不知吃了多少苦头。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汉字改革好,为了工农群众,为了孩子,为了后代。”在他的领导和积极推动下,国务院制定并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通过后,从这一年到1960年,吴老不顾年老,跋山涉水,视察了13个省市。“所到之处,都要找各省市党委的第一书记,积极宣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有时甚至带了教师,就地开班,培训骨干。”[15]他带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动和指导全国各地的学习,并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仅对山西省万荣县一地,吴玉章就为之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一题报头、两度题词、电贺会议召开。注音识字取得成效后,他亲临视察,深入基层找脱盲的农民谈话,观看他们的学习成绩汇报。这种为人民服务、为后代造福的革命热情和精神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如陪同他考察的晋南行署副专员王沁声当年的赋诗:“吴老革命不换肩,戊戌参战到今天。高寿虽已八十三,革命干劲赛青年。”[9]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汉字仍然焕发着青春活力,依然显示出无限生机。目前,全世界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我国近年来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建立了470多所孔子学院和课堂,以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汉语拼音仍然是国人和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和普通话的主要工具。我们更加怀念和感谢吴玉章前辈们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而对他们最好的记念就是进一步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中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山西省档案馆、山西省图书馆、万荣档案馆的支持与帮助,借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万荣县吴玉章万荣
内外模台车滑移法在明挖隧道二衬施工中的应用
山西万荣:现代农业示范区闯新路
吴玉章:“我是不动摇的,决不会二三其德”
万荣县农民诗联书画庆丰收
吴玉章的爱国故事
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简介
山西万荣 香菇首次出口东南亚国家
解放:万荣笑话的活字典
万荣县:首演廉政蒲剧《铁汉公薛瑄》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