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2018-04-03陈淑娟
陈淑娟,李 俊
(1.山西中医药大学 思政部,山西 晋中 030619;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732)
高校是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各种社会思潮产生、斗争的重要场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在当前,我国社会形形色色各种思潮存在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领域,或竞相发声,或暗流涌动,对大学生有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引领各种错误思潮,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乎改革的成败得失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多元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妄图从意识形态上摧垮中国,不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因此,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且影响日益扩大。当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在中国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它们一方面各自表现出理论的完整性,分别从政治、经济、历史等角度批判中国;另一方面又相互借力和支撑,合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基础,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民主社会主义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等进行“新”的阐释。新自由主义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否定国家的作用,通过维护多元价值取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青年学生涉世未深,其对正统反叛的亚文化特点,使其难以辨别社会思潮的科学性,再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目前的强势地位,使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多思想困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
(二)影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性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如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直拷问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2]一些错误思潮有意制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对立,割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的社会思潮似乎是要避免苏联的错误,以“回到马克思”之名,行民主社会主义之实,宣扬西方左翼政党的“第三条道路”;有的社会思潮以代表广大普通民众利益的形象出现,并以马克思主义捍卫者的身份自居,表面上批判腐败、社会不公等中国当前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实质上却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还有的社会思潮以西方宪政思潮解释“中国梦”和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以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思潮的传播,影响到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的认同,动摇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性。
(三)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文化是维系民族传承和国家统一的深层次精神力量,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同志指出: “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3]坚守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最根本做法。抛弃了文化传统就等于自断民族的精神命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当代世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强势地位,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世界思想和舆论领域的话语权,而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国家基本上处于被动单向输入的状态。今天,中国的绝大多数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等都来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认同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青年学生社会阅历和理论储备相对不足,特别是部分学生出于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而追捧西方文化。当他们面对来自西方多元异质的社会思潮影响时,容易丧失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文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高校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有效评析
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社会思潮评析的专门课程,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渠道。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提升学科实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但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第一,由于当前中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并存、利益关注明显、话语权争夺激烈等特点,议题和论域涉及多个学科。“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4]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必须从多学科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学理分析并进行价值判断。而思政课教师受知识结构的影响,显然无力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有说服力的评析。第二,在淡化意识形态的氛围之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不认同甚至公开批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效果。第三,由于互联网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途径,而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不少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从网络上获取新闻甚至判断事物是非的习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体性关注不足
毋庸讳言,对青年学生的本体价值关注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知识化、理想化特征鲜明,更多侧重于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对大学生的个性和生活化需求关注不足,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融合不够,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生硬。这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把既定的思想理论和社会秩序灌输给他们,不关注他们个体需求和发展,仅仅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对他们的生活与发展无用,因此产生疏离感甚至逆反情绪。而经过生活化、娱乐化包装的社会思潮往往具有世俗化和感性化的特征,更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符合大学生喜欢求新求异的身心特点,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从而进一步认同其价值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较强的社会实践
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力度,但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专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实践课偏少。有些社会思潮现实指向强烈,仅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分析效果远远不够,需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否则大学生在面对披上“崇尚自由、追求个性”“普世价值”等华丽外衣的西方社会思潮时,受社会阅历和理论功底的制约,往往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很难真正认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危害,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社会错误思潮的观点。
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路径
(一)高校党委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领
“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5]高校党委要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加强顶层设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等方式,定期研讨社会思潮动态,并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思潮。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高校的主要党政负责人,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重要阵地。要把政治标准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标准。在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中,要把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对各种思潮的比较鉴别中,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性
第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内容方面对社会思潮的应对性。教材是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和依据,增加教材内容对社会思潮的回应,可以普遍提高思政课教师对社会思潮研究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使思政课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正确分析社会思潮,引导学生认清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其现实指向,引导学生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二,通过结合社会思潮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提高对社会思潮引领的实效性。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改革道路、方向与人生价值、人生道路这两方面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较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密切联系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提高对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第三,高校要使各类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形成合力。高校要抓紧教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其教学与研究的政治导向及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态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思潮本质的认识
校园文化体现了每个高校特有的理念、思维方式、精神信念,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融思想性、文化性、学术性为一体的品位高雅、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解答师生思想困惑,防止各类社会思潮趁虚而入。青年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解容易脱离社会现实,看不透问题的本质,容易被各种思潮新颖、伪善的表象所迷惑。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从社会实践中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路线带给中国的巨大成就和错误思潮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在实践中真正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关心和解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错误思潮的实效性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6]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种社会思潮之所以能获取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社会思潮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利益需求。高校要密切关注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现实困难及其利益诉求,并准确分析社会思潮打动他们的原因。对于属于社会宏观层面的原因,如住房、医疗等,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合理引导;属于学校层面的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针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要加大就业培训,尤其要对贫困大学生加强援助,帮助其实现通过接受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时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缓冲期,处在心理成熟过渡期这个特殊阶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恋爱、人际交往、择业等困难。
(五)高校要着力提升网络空间的社会思潮引领能力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抢滩网络阵地和受网络影响极为深刻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必须要把网络作为社会思潮引领工作的新的主阵地。首先,要组建一支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党员干部等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及时捕捉和收集师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议题设置、同错误思潮正面交锋等方式达到思想引领的目的。其次,要创新话语体系,改善引领效果。由于大学生更偏爱轻松直白、新颖时尚、一针见血、短小精干的语言体系,为此,高校对网络空间的引领要避免文件式、教条式的官方话语体系,借鉴网络上积极健康的语言和文体,创造出真正受大学生欢迎的好段子、好文章,从而改善传播效果和引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