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2018-04-03沈乾飞叶礼群
沈乾飞,叶礼群
(1.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4120)
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以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下文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绩效,需要从教学实践和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并进一步从理论高度对其进行反思和研究,进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做了大量有益探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教学和改革经验.与此相应,不少学者从理论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理论上的深度思考还不够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资源整合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有学者以大思政理念为分析视角,认为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应充分利用课内、校内和校外三种资源开展实践教学.[2]有学者从协同创新模式出发研究思政课教学改革,认为应通过促进要素之间的资源共享、联合创新来设计和建构,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机制.[3]
二是从知识传授和知识学习的规律角度,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路径.有学者以建构主义为分析视角,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建构主义教育观则强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有选择的知觉外在信息,进而以此为指导思想,建构目标驱动任务研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4]有学者以隐性知识为分析视角,认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而隐性知识的形成有赖于个体对社会生活的亲历与实践.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显性知识特点,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显性知识内在化的重要通道,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5]
三是从情感对教学和学习的积极影响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视角,认为应从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感为前提.因此,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绩效,应该从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环境着手.具体讲,任课教师应以积极的教态和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6]
既有成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上做了极有成效的探索,对进一步推进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与此同时,既有研究成果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一是既有研究成果大多以理论为先导,缺乏实证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探讨.二是既有研究成果尽管研究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问题,但没有将其放在一个更加复杂的结构化环境中进行讨论.以上两个不足,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空间.为此,文章将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证经验为基础,在总结和梳理既有教学和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同时,文章还充分尊重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处的客观环境,认真对待复杂环境对其教学成效的重大影响.为此,文章将以整体观为分析框架,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及改革问题.
从整体观视角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即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放在一个结构化的复杂环境中进行考察.该研究视角将创新力、时间、精力、兴趣、师资等,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实施赖以依存的重要条件和资源,并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假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其赖以存在的资源的稀缺性.具体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表面上看是如何处理好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问题,而本质上就是协调和处理,实践教学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整体观为研究视角,从思政课实践教学所依赖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着手,力图客观准确的审视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提供合理化的改革思路.
2 整体观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模式的固化,使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力受限制
目前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大都采取标准化的统一运作模式,即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操作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所要完成的社会实践任务,以及完成各项任务应遵循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及模板.学生只要按照操规程要求,亦步亦趋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即可.操作规程的模式化,尽管可以给学生指明方向,保障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但也可能会极大的束缚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力.
就实践经验来看,实践教学模式一经确定,就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也就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易固化性.模式一旦固化下来,就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力,形成极大的影响和制约.结果不但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效,而且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成本.具体而言,其实我们有一些学生,平时参加过不少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高度相关的活动,但是,就因为这些活动没有被纳入标准化的实践教学操作模式之中,而使其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其实,不少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参与了老师组织的一些科研调查活动,或者政府委托的一些检测评估工作,这些工作很多是具有高度专业化和公共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在老师带领下所完成的实践活动成果,往往比学校正式安排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成果水准还要高.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从事自主创业活动,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本质上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按理说,参与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完全可以自动获取学分.但如果既有模式中没有明确认可这些内容,学生和任课教师就很难有自主发挥的空间.
2.2 课程内容大而全,课程任务过重,实践效果不理想
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Ⅰ和实践Ⅱ.其中,实践Ⅰ包括社会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观影报告,参观考察报告.实践Ⅱ为社会实践活动,从包括植树活动、带薪实习、自愿者、重大赛事等,十几项社会实践目录中,选取不少于三项社会实践活动.整个实践教学完成时间为一年.我们不难感知,实践教学的内容,存在过于庞杂的问题.在其他课程学习的压力下,很难保障学生对这些任务的完成质量.
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过于繁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因为,繁重的学习任务,会让人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产生逃避的心态和行为,表现为拖延症发作.此外,由于实践课的启动时间,是每学年下半学期的学期尾声,而实践Ⅰ作业上交时间,为下一学年上半学期的期末,实践Ⅱ作业上交时间,则是下一学年下半学期期末.在如此大跨度的时间内,不少学生几乎忘记了实践任务的存在,一到任课教师催促学生就草草应付交差.
从批阅学生的作业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报告存在抄袭的嫌疑,有的调查报告草草几行字便交给了指导教师.实践Ⅱ的作业,主要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材料,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单位或接收单位开具证明.存在的问题是个别学生有虚假的嫌疑.
2.3 课程任务形式单一,学生专业特长难发挥
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任务为全校通用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学科特点,很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而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实践Ⅰ主要由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观影报告和参观考察报告组成,尽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设定自己的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观影报告和参观报告的选题方向.但是,对于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普遍不擅长文字表达的学生而言,几千上万字的几种报告的写作,无疑是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实践任务不尊重学生的专业特点,必然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让学生去做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事情,无疑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产生懈怠心理.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优势难发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兴趣.就算学生强迫自己去认真完成这些任务,但由于短时间内不可能补齐自己在知识储备和技能上的短板,所完成的任务也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
实践教学的本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社会,通过体验社会,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而更好的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而实践任务与学生专业特点的悖离,不但难以让学生快乐的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而且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4 师资紧缺,教师任务过重,教学目标难实现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采取教师课堂布置任务,课后指导的模式.即教师必须对自己任课班级的所有学生,所要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要承担起监督指导的责任.如学生所要完成的每一个报告的前期规划和中期写作都要由任课教师一一指导,每一篇报告最后的成绩评定,都要由任课教师来完成.质言之,每一名学生的每一份报告,都要像指导毕业论文那样去指导.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观愿望无疑是好的,但如果真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去完成,任课教师根本不可能胜任如此繁重的指导任务.原因就在于,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上百名学生,每名学生所完成的写作任务,近两倍于毕业论文的任务量.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还在于,高校公共课教学师资短缺,公共课课程的教学任务重.面对全校两三万,甚至更多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几十名任课教师,如何承受得起如此繁重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践作业的监督指导,就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保障.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 整体观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操作模式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统一
客观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化运作,是教育评价体系规范化要求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学校要接受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评估,而标准化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标准化运作模式,让操学生沿着统一设计好的程序亦步亦趋去做,既能降低教师和学生的实施难度,同时,某种程度上还有利于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施成本.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在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在尊重标准化的同时,还要为实践教学的灵活性保留足够的空间.首先,我们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中,可以有全校统一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个操作规程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考标准,但不应做强制要求.其次,实施方案中应留给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的空间,使其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灵活处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实施方案中应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防止个别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不合理的任务要求,即学生有权利在指导老师指定的任务之外,选择完成学校标准化操作规程所规定和实践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他教师所规定的活动内容.
此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正式安排的内容之外,学生自主完成的实践活动,或者参与学校社团或教师组织的其他实践活动,其实践成果只要鉴定合格,应予以承认并给学分.
3.2 化繁为简,课程任务精炼化
正如前文所言,我们努力将实践教学任务设计得更细致,但如果忽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极有可能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体观视角下,我们应该秉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尽量化繁为简,将实践教学任务精炼化,给学生留足时间,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而不是让他们勉为其难消极应付.为此,我们可以考虑:
一是将四种任务融为一种任务,即将社会调查、读经典书籍、观经典影片以及一线考察融合到一个任务之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保留了全面细致的优势,但缺点是难度太大,搞不好不但实践任务精简不了,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
二是让学生做选择题,由学生选择完成一项或者两项任务.这种思路的优点是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缺点是如果学生都选择读经典书籍,或者观经典影片等选项,与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亲身体验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三是将四项任务精炼为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即是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去近距离接触社会实际,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去认识社会.这种改革模式,更接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思路.
实践Ⅱ的课程任务改革,同样可以将之前学生必须完成至少三项任务,简化为一项任务.质言之,与其让学生疲于奔命应付几件事情,不如让学生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情.
3.3 扬长避短,尊重学生专业特长
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不分专业和学科背景,都要完成社会调查报告、读书报告、观影报告和参观考察报告等任务.这对于那些不太擅长文字表达的学生而言,不但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文字表达并不是实践教学成果的唯一呈现方式,其他非文字呈现方式完全可以使用.以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专业的学生为例,以符合他们自己专业特长和习惯的方式,去呈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表达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可能比他们并不太擅长的写作方式更有优势.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对自己比较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比那些陌生和不擅长的领域,更容易产生兴趣,同时也更富有创造性.原因在于,人们面对陌生和不熟悉的领域,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会滋生逃避的心态和行为.反之,人们面对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更容易产生自信心心理,进而会生发出积极的心态和行为.
具体而言,实践Ⅰ和实践Ⅱ的任务,我们都可以尝试,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呈现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用美术作品来呈现社会实践活动,表达参与社会实践的思想和情感.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用演唱或者舞蹈等方式,来表达和呈现参与实践活动的思想和情感.
3.4 挖掘潜力,整合校内现有师资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指导任务,主要由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完成.正如前文所讲,由于有限的师资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致使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保障.因此,有必要认真思考和解决这门课程的师资问题.
一种改革方案是,可以思考和尝试,从全校辅导员队伍,甚至行政部门的教师和领导队伍中,遴选部分有能力胜任、有意愿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人员,充实到该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来.一方面,可以挖掘校内资源,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唤醒这部分沉睡的师资,可以调动和发挥这部分人员的内在积极性.其实,在学校辅导员队伍、行政职员队伍,以及行政领导队伍中,相当多数人员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学科背景和业务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无论是学历,专业知识,还是业务能力上,他们都具备胜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此同时,让他们参与这门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保持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也有利于提升其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服务水平.
另一种改革方案是,思考和尝试从学生所在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中,遴选部分师资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因为,实践教学改革,要尊重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必然对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专业欣赏能力和专业评价水平,以及专业指导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很难对艺术专业的学生,以艺术形式呈现的社会实践作品,给出专业化的评判和提出专业化的指导意见.因此,让部分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对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于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生态环境之中,其实施效果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我们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环境的存在和影响.本质上讲,高校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都会涉及到教学资源的配置问题.只有在尊重教学资源稀缺性的前提下,我们才会去认真对待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因此,在整体观视角下思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改革,必须将其放置在高度结构化的生态环境之中,去思考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才能为改革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