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2018-04-03顾惠君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浮力物体教师应

顾惠君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 214000)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与推进的过程中对如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干扰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课标》也提出了立足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这一具体要求.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在关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学习愿望、创新意识、开放思维和科学精神进行重点关注与思考.教师应在研究学科价值的基础上对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形成作出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日益坚韧的意志锻炼中获得健康人格的逐步完善.

一、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学习

首先,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卸下包袱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营造出民主、平等、自由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消除焦虑与畏惧并感受到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大胆和积极.比如,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可以多加巡视并适时介入,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与教师形成平等的对话,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观点或想法并及时引导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往往在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之时能够与教师形成更加主动的交流与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在相互之间更加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得到激发,思维活动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活跃.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将充分的信任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自信、大胆的情绪情感下对新知识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并因此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究欲望与潜能,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下必然能对新知识形成更加深入的探索.

最后,教师还应看到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好奇心理并以此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使其保持长久的学习热忱.

例如,笔者在“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请学生列举了物体吸放热过程温度改变的实例,然后启发学生对不同物质温度变化差异的原因进行猜想并进行阐述.有学生在物质种类、物体质量、吸收热量的多少、释放热量的多少等因素的提炼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黑色物体的温度在光照条件一致时往往会比白色物体的温度上升得更高,因此,颜色应该也是影响物体温度改变的一个因素.笔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积极思维,然后又对颜色影响物体能量吸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描述,使学生明确这一因素已经在热量大小的内涵中得以表达,因此将这一因素单独列出是一种重复.最后,笔者又对学生在探索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同时又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引向了物体温度变化与质量、物质类别等关系的研究主题上,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安排下很快设计出了相应的实验方案,选择一定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后也获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成长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独立探究与思考时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与交流,学生理解能力与知识基础上的差异往往会令其对研究对象形成不同的认知,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能令学生在共享研究心得时促进其体会的加深与知识的系统构建,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1.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不仅表达能力大大增强,对于他人的观点也能注意倾听,这对于其修正过于自我的思维倾向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质疑与辩论往往能够产生更多、更加激烈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会在不断反思中大大提升.

3.学生往往会在彼此的交流与争论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并对问题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探究.

4.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能够分享自身的经验,学生之间因为这一优势互补而变得更加亲密,学生在享受集体智慧的喜悦中也会变得更有激情.

例如,各组学生在浮力规律的探究中就设计出了各不相同的实验方案:①利用溢水杯收集被重物排出的水并利用弹簧秤测出其重力,然后对浮力和所测重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②利用量筒测得水的体积并算出水的质量与重力,然后将其与浮力作出比较;③结合浮力产生的原因并对浮力大小进行计算,最后将其与水的重力作出比较.笔者在学生的实验结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自己实验思路的设计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结论进行了交流.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设计与实验操作中所获得的感悟很多,讨论场面自是热闹异常.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为学生提供讨论与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会展示、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虚心向同伴学习,克服学习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同时完善自己的思维与学习,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形成透彻理解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不仅如此,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表达能力也会在讨论与交流活动中不断提升,在学习中的表现也会更具逻辑性,也更趋向于理性.

三、让学生在挫折中完善人格

学生因为理解角度与认知程度的差异往往会使其在分析、探索物理问题时的感受与体验各有不同,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就是在这些个性化的体验中形成的,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挫折与失败的体验中、在成功与胜利的陶醉中往往能够对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的现实意义形成深刻的感悟.一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或许会倍感艰辛与挫折,很多时候甚至会劳而无获,或许最终必须依赖教师的帮助才能建构正确的认知,但我们无法否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无法估量的价值.

例如,笔者在“电流的磁场”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明知学生对这一内容并没有进行预习,但仍旧提出了以下问题:大家能够设计出验证电流能在所处环境形成磁场这一论述的实验吗?我要看一下哪一组能够最快设计出来,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讨论与尝试操作,但终究却一无所获.察觉到学生的沮丧,笔者及时为他们介绍了“电生磁”的故事并进行了演示.学生对奥斯特的发现表示惊叹之时也对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触动,学生在挫折中所获得的触动对其也会影响一生.

因此,教师应不断转换教学理念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良性循环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发展.

猜你喜欢

浮力物体教师应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神奇的浮力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