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翻译研究面面观*
——《当代日本各种翻译社区》述评
2018-04-03叶秀娟
叶秀娟
北京联合大学
1.引言
翻译研究一直是以欧美为重镇,欧美以外的国家翻译和翻译研究呈现怎样的态势,我们大多了解不深。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一味埋头研究如何做好翻译、如何传播好自己的文化,而是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怎样翻译、怎样传播文化。2015年劳特利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当代日本各种翻译社区》(Multiple Translation Communities in Contemporary Japan)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翻译和翻译研究的窗口。该书由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贝弗莉·柯伦(Beverley Curran)、英国伦敦大学佐藤–罗斯伯格·奈奈(Nana Sato-Rossberg)和日本神户女学院大学田辺希久子(Kikuko Tanabe)合编,共收录十篇英语论文。这十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当代日本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凸显翻译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强调理解翻译的多元途径。本文首先概述该书的主要内容,然后评述该书特点。
2.内容简介
全书共收录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十篇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漫画、电影和戏剧;性别、同性恋社区和翻译;文学翻译。各部分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编者也承认很难严格地划分清楚。为叙述方便,本文仍延续编者最初的思路,按三大部分介绍。
2.1 第一部分:漫画、电影和戏剧
第一篇文章《死亡笔记:多语漫画和多维度翻译》(Curran et al.,2015:1-18),作者贝弗莉·柯伦(本书编者之一)以漫画《死亡笔记》(Death Note)为个案,通过探讨漫画的双语建构、英语翻译、动画和真人电影的改编,揭示多语漫画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特点。个案分析发现:日语复杂的书写体系、日英混用的日常语言使用习惯造成了语内翻译的普遍性;日英双语的混用使得英译更加复杂,译者通过直接音译部分核心词、特意保留漫画上一些本应去除的日语,添加注释来普及日本文化知识等策略,保留了日本漫画的文化特质性,使得英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产生作为“日本漫画行家”的快感;从漫画到动漫再到真人电影的改编,动漫版将日英语言游戏翻译成了视觉氛围和听觉氛围,电影版巧妙地运用了混合媒体的翻译。作者希望借此研究引发学界进一步关注多媒体、多语文本的翻译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认识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如何同时进行。
符际翻译延伸了翻译学的研究空间。第一部分的后两篇文章探讨的是以电影改编为代表的符际翻译。《文学和戏剧的电影融入:新藤兼人的〈黑猫〉》(同上:19-41)一文中,作者考察叙述方式是如何从一个文类翻译到另一个文类,从一种媒体翻译到另一种媒体。文章以导演新藤兼人的电影《黑猫》为案例,首先揭示电影背后的文学故事在文学历史的演变及其在电影翻译时发生的空间、文化和风格的改变,其次考察电影如何融合传统和现代戏剧形式,使古老的故事得到新的延续。该文的意义在于通过《黑猫》的讨论,吸引学界关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兼容性。
《翻译〈卡姆依外传〉:从漫画到真人电影的文类间翻译》(同上:42-59)考察的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大受欢迎的忍者漫画《卡姆依外传》(『カムイ外伝』)的电影改编。文章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导演如何重塑主人公角色和重构原作精神,努力迎合21世纪伊始年轻一代观众的口味。结合对网络电影评论的考察,作者认为导演希望打动年轻一代观众的目的并未得到圆满实现,因为年轻一代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漫画的时代政治背景不甚了解,很难理解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尽管如此,作者最后指出判断电影改编是否获得“来生”尚为时过早。
2.2 第二部分:性别、同性恋社区和翻译
第二部分包括五篇文章,以性别为经,以翻译为纬,串接女性主义理论著作、文学作品、电视弹幕等载体。《革命不可翻译: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性解放运动语篇的变形》(Curran et al.,2015:60-78)一文中,作者詹姆士·韦尔克(James Welker)详细探讨了《女性解放:未来蓝图》《第二年笔记:女性解放》和《我们的身体和我们自己》三部重要的女性主义著作在日本的译介,考察了译者、翻译策略、推介、接受和影响等细节,揭示了当时译者是如何从个人到集体合作,通过删改章节、调整内容、增加前言或后序等策略,使得译本契合本土读者的期待,引发社会变革。最后,作者强调翻译对日本女性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日本女权革命就是对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的翻译。
《凯瑟琳·麦金农的日译:建构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同上:79-98)一文在综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翻译是促进男性跨越语言界限建立联结的跨文化活动,色情文本的翻译是强化女性从属地位的文化产品再生产。她认为,翻译可以在社会运动中发挥战略性的作用,通过抵制翻译色情文本、传播推动社会进步的文本,建立跨国的合作和联盟,改善女性的地位与环境。作者以凯瑟琳·麦金农(Catharine Mackinnon)的反色情、反性别歧视的纲领性论著《女性的生活/男性的法则》(Women’s Lives / Men’s Laws)的日译为案例,凸显两位日本译者的女性主义理论背景以及译者作为日本色情嫖娼问题研究会(APP1)成员的身份对于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案例证明翻译活动有助于推动全球的反色情运动,而政治活动也有助于促成纲领性文本的成功翻译。作者呼吁翻译的“女性主义”视角应当将翻译的首要目标定位为改变女性生活的环境,重点考虑如何掀起反男性性暴力的跨国行动。
《日本的Queer2翻译:20世纪90年代“同性恋热潮”的情感认同和翻译》(Curran et al.,2015:99-124)一文中,作者考察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同性恋热潮”初期几部最有影响力同性恋文学译本,揭示翻译对日本阅读界以及同性恋群体产生的巨大影响。研究发现,此类文学的翻译不仅在广大读者群中塑造了同性恋的形象,而且在男同性恋者群体中激起了关于同性恋认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的辩论。文章最后,作者还补充了同性恋文学翻译热潮的后续发展概述。
《佩斯利花纹的危险和奇怪的伪娘:黄金电视节目通过弹幕的奇怪穿越》(同上:125-147)一文研究对象是一种特别的视听翻译形式——弹幕和一种特别的日本语言风格——“御姐用语”(おねえ言葉)的交叉。“御姐用语”指言谈举止女性化的男性将传统的日本女性语言表达的文雅与尖酸、机智、恶搞等元素混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风格。作者以电视娱乐节目“おねえMan”的一期形象改造节目为个案,通过详细的视频解析呈现主流媒体娱乐节目如何借用“御姐用语”这种Queer群体流行的风格,将其固化成“伪娘角色用语”(おねえキヤラ言葉),通过弹幕强化,实现了一种奇怪的翻译:从现实使用的口语形式到弹幕的文本图像形式的转化,从Queer群体的语言风格到固化媒体角色的语言风格的转化。
《翻译性别声音:从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到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同上:148-168)一文将研究目光转回到最传统的翻译问题——文学文本的翻译。作者首先梳理现代日本小说的翻译进程,发现虽然女性作家的作品英译增多,但女性的声音却未被更好地听见,未被更好地体现。为此,作者选择了两部代表性作品:一部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得到成功译介的谷崎润一郎的小说《痴人之爱》,另一部是新一代国际知名的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分析发现,当作品人物有意背离或遵循女性用语(女言葉)规范时,英译本虽然可以通过一些近似的语言方式弥补,但有些语境仍未能很好地传达性别的声音。作者呼吁翻译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女性声音是如何被重新构建的。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翻译实践中产生的性别相关问题与性别重塑直接相关。
2.3 第三部分:文学翻译
《平井呈一,〈德古拉〉日译者和文学变身人》(同上:169-185)的研究对象是英语吸血鬼故事《德古拉》(Dracula)日译本的译者平井呈一。通过追溯译者的文学背景,研究发现平井呈一本人的写作经历、担任知名作家助理的经历、模仿知名作家写作风格的轶事使得他善于讲述故事,善于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作者想象性地合作。通过对译本的文本分析,文章发现平井呈一大胆地进入了作者的世界,采用流行的口头表演风格,将原作对未知怪物的客观记录演变成了“一流的惊悚娱乐”(Curran et al.,2015:175),创造出了吸引几代日本读者的经典译本,为日本奇幻和恐怖文学阅读群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认为,平井呈一的译本虽然并非最权威的译本,但却是最经典的日语译本,译本所塑造的独特的吸血鬼德古拉的形象,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最后一篇文章《尹东柱诗歌日译》(同上:186-214)研究的是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诗歌日译。作者先回顾了尹东柱的生平和诗歌写作,探讨他为何被定位为爱国抗日诗人,其创的诗歌为何被视为现代朝鲜语诗歌的经典;继而梳理尹诗日译,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大多数日译都采取关照原文的直译方式。作者认为尹诗日译标志着现代朝鲜语作品日译从意译到直译的转变,体现了日本与朝鲜半岛历史关系的变化和文化权利的斗争。文章还探讨了因诗歌版本差异、译者对方言词汇的了解有限、译者特定的社会哲学背景而引起的翻译问题。作者认为尹诗日译反映出的问题是研究现代朝鲜语诗歌日译的宝贵参考资料。
3.特点
3.1 视野开阔,视角丰富
从以上的各章内容概述可以看出,该书探讨的翻译问题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转换,其范围已拓展至语言变体之间的语内翻译、不同媒体、文类之间的符际翻译,以及难以归类的同性恋社区口语到弹幕书面语的翻译等等,可以说翻译已经泛化到在任何开放变化的语境下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除了“翻译”涵义泛化外,该题目《当代日本各种翻译社区》里的每个主题词都具有丰富的涵义。“各种”指翻译在各种文本混合媒体下被各种读者/观众/参与者群体以各种顺序获得并阅读/观看/参与。“翻译社区”是变化的、开放的、由翻译建构并赋予生命力的群落,社区对文化产品的使用使得日本流行文化生产的世界得到了创造性延伸。在翻译社区里,译者承担多重任务,翻译也不再是与丧失感、低级感、失败感联系在一起。即便是“当代日本”也不再是固定的概念。由于各种翻译社区的变化性和开放性,日本、日语的概念和位置也变得不再稳定。事实上,在翻译熔流中,国家、国家语言的意义也不断遭到挑战。
在这样开阔的视野下,该书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富有生机的翻译活动画卷。从译介方向看,包含英译日、日译英、韩译日;从媒介看,文学作品、漫画、戏剧、电影的跨媒体转化呈现了日本最活跃的文化生产活动;从翻译参与者看,除了传统意义的文本译者,导演、字幕编辑、阅读者都是本书的研究对象。从学科融合来看,研究者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不少新鲜的研究视角。比如来自墨尔本大学的克莱尔·马里(Claire Maree)主攻日本Queer话语风格在主流生活媒体的体现和运用;而专攻战后和当代日本女性研究的詹姆士·韦尔克将女权主义研究与翻译研究结合,关注翻译在性别角色的建构、表现和控制中的作用。
3.2 立足本土,接轨国际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浓郁的本土特色。日本的语言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既有礼貌用语、敬语、自谦语、性别用语等特别的语域转化和人称指代的语用转换,又有地区和次文化造成的语言变体(Inoue,2006:4),再加上复杂的日语书写体系(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等)等元素,语言的复杂性使得语内翻译几乎无时不在。日本国际交流频繁,语际翻译也极其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文化产业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文化产业国(唐向红、李冰,2012:47),文化产品的相互衍生为符际翻译提供了广阔的沃土。这些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特质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本书的研究内容多为日本本土特有的语言和翻译现象:例如,漫画是日本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为日本“酷文化”形象的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书以漫画翻译作为开篇文章,很好地展示日本的特色翻译;女性主义与翻译部分多篇文章探讨的“女言葉”(女性语言,是“御姐用语”和“伪娘角色用语”的基础)是日本人眼里的宝贵文化遗产;《凯瑟琳·麦金农的日译:建构激进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文的激进观点也与日本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日本的色情业影响了日本文化和社会,对日本的女性造成了广泛的伤害;《佩斯利花纹的危险和奇怪的伪娘》一文所研究的弹幕是日本娱乐媒体的特色形式,将其与日本的Queer社区语言和文化融合研究充分体现了立足本土的研究思路。
该书的研究不仅是对日本本土特色的彰显,也是对全球翻译和文化研究的有益补充。研究者并未局限于本土视域,而是以全球化的眼光反观本土的翻译,借用国际翻译研究界流行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术语探讨翻译问题,努力与国际学术界接轨。论文对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和翻译现象进行详细的描述或注解,便于完全不懂日语或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英语读者理解背景信息。这种融入国际学术界的努力值得我们学习。
3.3 紧跟时代,把握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图像、声音、文字、媒体等元素会以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融合,翻译将会出现更多新的形式,原有的概念、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和丰富。该书不少文章对一些翻译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质疑,贡献了颇有新意的观点。例如,按照雅各布森(Jakobson,1959/2000)的翻译三分论,弹幕不同于外译电影的字幕,应属于语内的“改述”(rewording),但弹幕是用文本和图像的混合形式展现经过选择的话语,不同于将语音信息转换为文本信息的语内字幕,克莱尔·马里认为若把弹幕归为语内改述,本质上是有问题的。贝弗莉·柯伦注意到新的媒体与技术使得雅各布森的三类翻译有同时进行的可能,但对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少有人关注,因此呼吁“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认识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是如何同时进行的”。这也提醒我们,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势必会引发新的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发展。
4.不足之处
然而,该书并非完美无缺,其中的一大问题是关键概念不够明晰。本书的翻译研究界限非常模糊,编者未在前言部分明确定义翻译的概念,也未说明概念泛化的理据。跨媒体翻译部分的文章均未对关键概念进行定义,“媒体翻译”(media translation)、“文类间翻译”(intergeneric translation)大概源于雅各布森(Jakobson,1959/2000)提出的符际翻译,但作者未说明新概念的发展脉络。如果说电影、漫画、文学作品之间的翻译尚在翻译的讨论范围内,那么将Queer社区的语言到媒体节目角色用语的迁移也视为翻译,就有过度泛化翻译概念的嫌疑,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给予充分解释。
该书的另一大不足是研究方法单一,所有文章均是描述性的个案研究,缺乏理论升华,读者很难判断出个案研究的最终目的。正如哈德利(Hadley,2016)所批评的,这对个案研究已泛滥成灾的翻译学科并无多大贡献。另外,书中个别文章的论证不够严密。佐藤–罗斯伯格·奈奈论证漫画《卡姆依外传》电影改编的接受程度时引用了网络评论,但并未严格统计差评比例,缺乏量的分析,仅根据几位观众的评论得出电影导演与年轻一代观众沟通不成功的结论,是不够科学严谨的。
5.结语
总体看来,该书的丰富视角和宽阔视野为我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能够启发中国研究者思考翻译研究如何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日本的翻译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在国际翻译界出版了不少反映日本本土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英语专著。除了本文述评的这部专著,还有2011年出版的《现代日本的翻译》,2012年的《日语语境下的翻译与翻译学》、2015年的《早期现代日本的翻译文化史》,等等。国际研究界可以通过英语文献快速了解到现当代日本的翻译历史、现状与趋势,也可以了解到日本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态势,这对我国的翻译研究“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注释
1.APP的日语全称为“ポルノ·買春問題研究会”,英语全称“Anti Pornography and Prostitution Research Group”。
2.Queer是对非异性恋和/或非顺性别的少数人群的统称,涵盖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双性别等性取向/性别认同区别于主流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