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地理视角下的运城盐池研究

2018-04-03王小芳张文霞

关键词:盐池运城文学

王小芳,张文霞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一、引言

虽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文学地理学在大众眼里较为陌生。但是经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已产生实践层面的成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文学具有地域性。最著名的当属唐代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南北文风差异的对比描述。他提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①(P1730),指出了南北不同地域影响下文学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在学科交叉日益成为研究趋势的今天,文学与地理学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拓宽各自的研究方向,加深对本专业领域的理解和挖掘。

文学地理学揭示了文学与地理学这两个学科的互动关系。那么,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去研究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池,就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盐池的独特风景,得到历朝历代诗人们的注意。我们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关于盐湖的文学作品,或者是直接写盐湖的景色;或者反映以盐池为生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还有的表达了对盐本身的赞美。文学作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以直观的方式,了解到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盐池,对盐池这一空间概念在时间维度的演变也有了具象的认识。

其次,对盐池这一地域展开地理学层面的探析,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盐池文学作品。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运城盐池的成果,有柴继光《运城盐池与河东文化》《运城盐池与华夏文明》;高慎强《先秦食盐经济文化地理研究》;子久《沈括〈梦溪笔谈〉关于运城盐池的记载》;苏星《运城盐池文化的伦理探析》;曾凡英《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等。

二、盐池与盐池文学

(一)盐池概况

盐池,又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盆地的东南部,中条山下,涑水河畔,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长约27千米,南北宽约3~5千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海拔340~365米,最深处约为6米;是内陆咸水湖、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中国四大盐湖之一、山西省最大的湖泊;主要由解池、硝池、鸭子池、汤里滩、北门滩和伍姓湖等盐湖、盐滩组成,其中解池为最大的盐湖。

盐池形成于新世纪第四代,是地堑式构造湖,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周围的中条山、孤山、稷王山等山体因断层作用而抬升,此处形成一个狭长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受盆地干燥气候的日渐影响,大量含盐类矿物质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池。

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食味的主味,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运城盐池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产盐历史,黄帝蚩尤争夺盐池的战争和舜帝吟唱盐的《南风歌》都对盐池有所提及。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盐池文化,如盐务专城运城、池神庙、盐务学府、盐业城堡禁墙、盐商猗顿、伯乐相马、特色制盐法、晋商与盐等。这些传承千百年的宝贵文化财富,在晋南大地上熠熠生辉。这些由运城盐池这个特定地域衍生出的独特的盐池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养成,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

(二)盐池文学概述

由前文可知,盐池地处运城盆地,盐池文学即创作和产生于盐池地区的地域文学,属于晋南文学的一部分。本文在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将盐池文学主要分为三类:盐池上的传说、歌谣、诗词作品等。盐池上的传说主要是对盐池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之后盐业兴盛、盐工生活的反映。盐池歌谣真实而生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舜帝的《南风歌》,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吟唱盐的歌,道出了南风与盐池盐产生的关系,也表达了与万民同乐的心情,成为千古绝唱。有关盐池文化的诗词数量多,种类丰富,文人出自不同朝代,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通过盐池诗词寄予的不同的情感。

三、盐池文学的地理学分析

盐池文学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活动而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孕育出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

(一)自然地理对盐池文学的影响

山西晋南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中部为运城盆地。盆地内盐池一带地势低洼,气候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盐湖气温最高可达42℃。盐池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硫磺、氯化钠、硫酸镁及镍、钙、碘、钾等稀有元素,人在水中漂浮不沉,被誉为“中国死海”。

受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影响,盐池地区很早就开发了制盐工业。通过实践,古代劳动人民还发觉,自然环境对产盐多少具有重要影响。上古虞舜时期歌谣《南风歌》中的“南风起,盐始生”说明,早在舜时人们就意识到风力是盐结晶的重要因素。而盐池南依中条山,夏季多东南风,南来的气流越过中条山后形成焚风,加速了湖水蒸发和盐类结晶。这让盐池成为天然高效的盐场。

运城盐池池水一年四季变换着不同的颜色,夏季时池水会泛红,冬季时却是白茫茫一片。古代人民和文人通过神话传说(蚩尤说)和文学作品(歌谣、诗词等)给盐池水附着了浪漫主义色彩。而纠其自然地理原因,是因为盐湖中一种叫“轮虫”的无脊椎动物在食用大量盐藻后所呈现的红色。盐池特有的红色池水赋予了当地文人和劳动人民展开丰富想象力的空间,提供了创作素材,也赋予了盐池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

(二)人文环境对盐池文学的影响

盐池文化属于晋南文化的一部分。山西运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文化区的中心地带。黄帝战蚩尤的古战场、尧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禹都安邑(今运城夏县),这些华夏文明起源地都分布在盐池附近。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可以说,得盐者得天下,盐池成为中国最古老文化的发源地。因此,盐池促进了原始部落的大融合,助推了古代华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也孕育出充满地域色彩的盐池文学。

运城,即“盐运之城”,是因盐池的开发而兴建的一座盐务专城,也是全国唯一因盐务而修建的城池。因盐设城充分展现了运城与盐池、盐运、盐政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我国独树一帜的盐池文化。在这种特定的人文环境下形成了相对应的人文景观,产生了与盐池有关的独特盐池文学。主要有描写盐池经济、盐池民生和盐工生活的传说、歌谣和诗词等文学作品。除了“盐运之城”这个独特的人文景观,盐池周边还有池神庙、禁墙等与盐业相关的人文景观。奉祀盐池之神的池神庙是唐代宗下令在卧云岗修筑的,是为了祝祷天佑盐池而设立,并封谥盐池之神为庆灵公。禁墙为盐池的长城,是围绕盐池一周修建的城堡,目的是为了控制盐工,防止盗盐、走私,保证封建王朝的赋税收入。

盐业带动了运城经济发展,运城地区的地域文化也逐渐发展活跃。运城建成之后,围绕盐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盐业为核心的商业、金融、手工业和服务业的经济体系。清朝的郭书俊的《鹾城绝句》中的一首描写了运城市场上的热闹繁华气象,顾富的诗强调了盐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许煌的《盐池》描写了盐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运学是专门的盐务专学,于元代建立。运学在全国产盐区是一个创新的举动,由运城盐务官吏创建,生源主要是盐商、盐工子弟,是以培养盐务专业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学府。到了明代,运学规模壮观,被人誉为“郡县学府之首”。得益于盐业带来的经济繁荣,运城地区除了运学还兴起了一些书院、社学等不同性质的教育机构,从此晋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更加发扬光大。

晋商的兴起与盐池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古代官府长期禁止贩卖私盐。明朝初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朱元璋在西北地区设立了九边重镇,军需开支浩大,明朝政府财政不堪重负。这时山西省行省参政杨宪提出“开中法”,各地客商可自行运送粮草到驻军所在地,每上缴一石粮食得“盐引”一张。山西是边防重地,也是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的过渡地带。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山西成为响应“开中法”最积极的地区。山西商人先将晋南地区的粮食与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的毛皮、马匹运往九镇,换取盐引,再将运城盐池生产的盐贩卖到全国各地。在几个环节的货物交换中,商人们赚取贸易差额。“以地利之便,因盐而兴”。晋商因而成为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

(三)盐池文化与盐池文学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地域文化系统是人类活动、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系,而文学是人创作的,因此,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通过特定环境下的人为纽带而相互影响。盐池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盐池文学是盐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盐池及盐池文化的文学。

盐池文学主要分为三类:传说、歌谣、诗词。盐池特定的地理环境,为文学提供了作品的创作素材,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影响了文人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同时,文学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盐池文化。

1.盐池传说。虽然对自然的认知水平有限,但古代人民从未停止用丰富的想象力抒发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关于盐池,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首先,关于盐池的形成,有这样一种传说:神牛躯体化身为盐池。传说在很久以前,盐很稀缺。当时的天庭与人间都将盐作为珍贵的东西。天庭里有一头神牛,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玉皇大帝震怒,将神牛打入人间。神牛到了人间后,想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在人间造一个盐池,为人们谋福祉。它去了东南西北各个方位,人们都不理解它,不允许其造盐池。后来,它来到了中原地区,在黄河流域停下了脚步,最终在中条山下,找到了可以栖息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对它很友好。于是,它卧在了山脚下,化身为一座盐池。用自己的身体,造福了这里世世代代的人民。关于盐池水为什么是红色,有一种说法是黄帝大战蚩尤的产物。远古时期,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蚩尤是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领。蚩尤骁勇善战,被尊为战神。蚩尤想要扩充自己统治的疆域,争夺古中国的首领地位,于是来到黄河流域,决心与黄帝开战。黄帝得到了九天玄女的兵符和风后的指南战车,并与炎帝联手,打败了蚩尤,肢解了他的尸体。蚩尤被肢解的地方后称为“解”。运城现在还有“解州”这个地方。蚩尤被杀后,他的血流进盐池,染红了池水。盐池的水至今仍泛着淡红色。

其次,盐池形成后,有更多的故事流传至今:商人因为贩卖盐而发家致富;盐工在盐池上辛勤劳作;还有为了盐工改善工作条件而奉献自身的“哑姑”的故事。关于哑姑救盐的传说。古时候,盐池周围是一片盐碱地,寸草不生。而盐池是咸水湖,无法饮用。在盐池上工作的盐工晒盐的时候,要一瓢一瓢地泼水,才能晒出盐来。盐工们每天得挑着水桶,来回徒步很久。每日辛劳的盐工们都渴望盐池附近能有一眼泉水。有个盐工的女儿叫甜姑,很会唱歌,在她的歌声中晒出的盐质量分外地好。有一天晚上,甜姑做了一个梦,一个老奶奶在梦里说:“你如果在盐池那一边唱歌,一面用绣花针挖地,过上一百天,就会有泉水涌出来。代价是你会变成聋子和哑巴。”甜姑为了大家,不顾自己变成聋哑人的后果,不停地一边唱歌一边挖地。指甲流出了血,喉咙也唱哑了。这时,中条山上的刺牛怪率小妖们来阻挠。甜姑还是没有停下。在危急关头,甜姑梦里的老奶奶来到了盐池,率领着村里的青年们打败了刺牛怪。忽然,天空中一声响雷,甜姑脚下涌出来泉水,水又清又甜。甜姑也真的看不见、发不出声了。大家为了纪念她,把这眼泉水命名为“哑姑泉”。哑姑救盐的传说,体现了人们对于盐的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奉献精神的赞美。再看春秋战国时期猗顿贩盐的故事。《史记·货殖列传》说:“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②(P3259)说的是出身贫寒的猗顿听从了范蠡的建议,开始从事畜牧业,经过长时间的细心经营打理,成为了富商。在经营畜牧业过程中,猗顿注意到了盐业中的商机。当时的官方对盐业的政策是由商人统一经办,定期缴纳税额。盐的开采需要的是人力、物力(牛马等)、财力。对于畜牧业发家的猗顿来说,他不缺牛马、人力和本钱。猗顿很快开始了贩盐之路。他在贩盐运盐的过程中,发挥了惊人的经商才能,还发明了垦畦晒盐法,提高了制作效率,缩短了出盐时间。猗顿将开采制造的盐贩卖至周边地区,甚至远销西域,成为一代富商,也成为晋商最早的代表。

2.盐池歌谣。运城是一个因运盐、贩盐而建的城市。天然形成的盐池,为世世代代的运城人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劳动人民采盐、晒盐、运盐,在盐池上辛勤劳作,也产生了很多歌谣。

首先,最早的歌谣应该是舜帝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③(P1)这首歌出于《孔子家语》,表达了舜帝对万民的关爱以及对“南风”的赞美。现在运城盐池边仍存有舜的歌薰楼旧址。这首歌要结合盐池中盐的形成过程来读。歌谣里的南风可以“解吾民之愠”,即解决万民的生活难题;可以“阜吾民之财”,即加增民众的财富。南风之所以如此可贵,是因为它在采盐制盐过程中起的作用:在晒盐方面,阳光曝晒引起水蒸气挥发,但水蒸气会停留在盐池上方,影响水的继续蒸发。南风一来,带动了空气流动,吹散了水蒸气层,最终促进了盐的形成。所以,南风是利益万民的风,受到舜帝的景仰,受到万民的赞美。

其次,反映盐工生活的歌谣。盐池给人们提供了谋生的手段,但处于底层阶级的盐工,因工作辛苦、上层压迫,过着艰难的生活。盐工在干活之余,会唱一些歌谣来描述自己的生活,表达劳动时的心情。

《下了中条山》:“下了中条山,两眼泪不干,有心下盐池,怕挨圪塔鞭,有心回家转,手中没盘缠。”③(P262)中条山横在运城盆地南端。盐工下了山,再就没有开心的日子过。去盐池上工作,要受到工头的鞭抽和恶言相向,辛苦工作几个月,却仍旧攒不够回家的盘缠。盐工泪流满面,不知道何去何从。

再看另一首《上工天不明》:

上工天不明,下工满天星,

有活没有活,家中不能停。

想起池下活,实在难煎熬。

吃的仓谷米,做的牛马活。

仓谷米,难下咽。

一天三顿白蒸馍,赛过天上活神仙。

掌柜的,心太黑,人吃麸子驴吃面。

盐池下,苦人窝,苦人有苦对谁说?③(P263)

这首更加直观。盐工苦,如何苦?天天披星戴月地干活。出的是牛力,吃的是黑面,工头还要压榨他们。在他们眼中,盐池成了“苦人窝”,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吃上白面馍馍。盐工艰苦的生活在这首歌谣中有了详细的体现。

3.盐池诗词。盐池又名银湖,位于运城盆地南部,它是中国著名的内陆盐湖,也被称为“中国的死海”。田汉先生曾赞之为“千古中条一池雪”。“一池雪”说的是盐池冬天的景色。由于池水中有盐类物质,冬天时候会析出“盐花”,看起来白茫茫一片,非常美丽壮观。历朝历代有很多描写盐池的诗词。我们将这些诗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写盐池的景色的诗词。以宋朝王禹偁的《盐池十八韵》为例。“极望似江沱,漫漫起素波。两池泉不竭,万古利还多。”写到盐湖湖面茫茫,素波款款,景色开阔壮丽。“碎颗珠淩乱,乾声玉切瑳。”是风吹起浪花的声音,如碎玉珠落。“岸平开雪苑,渠渗坼银河。众鹄齐翔舞,群羊自寝讹。”这四句集中描绘了盐池水汽蒸腾,白色接天,水鸟盘旋,牛羊栖息之景色。值得一提的是“涿鹿城虽近,蚩尤血若何。有时红烂漫,是处白嵯峨。”④(P11)这四句写的是盐池变红的景象,提到了蚩尤血染红了池水,有时是烂漫的红色,有时是重叠如山峰的白色。再来看明朝朱知鳌的《盐池》:“增棱雄跨海光楼,霁色横空宿雨收。条岳翠屏拔地出,鹾池琼液接天流。琴弹虞迹薰风起,畚集姚渠爽气浮。此境已超人世外,不须截海觅瀛洲。”③(P53)这首律诗以优美的措辞描写了盐池雨后的景色。空山新雨,山峦青翠,盐池也格外清新动人。河南安阳人张士隆曾出任河东巡盐御史。他有一首《盐池》诗,选上两联来鉴赏:“何年幻出水晶宫,百里盈盈入望中。雪涌池头重缀白,日烘波面浅浮红。”③(P21)“水晶宫”体现了盐池的晶莹剔透,百里烟波,如雪涌澎湃。最妙的是作者的想象力。他把盐池特有的红色想象成是太阳烘烤而成,自然而富有情趣。

第二类着重于赞美盐池对当地民生的巨大作用。先来看清朝许煌的《盐池》:“盐泽开皇古,曾传渤海名。条峰相拥抱,涑水远洄潆。垣列三门拱,渠通万顷平。榻花珠累累,沸粥玉莹莹。似海无须煮,如畦不借耕。神功凭帝力,地宝赖天成。味佐和羹美,光同霁雪明。虞弦歌解阜,千载有余声。”③(P85)这首诗强调了盐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盐作为一种调味品,可以煮“玉莹莹”的粥,可以做成玉盘珍馐。并且,运城地区的盐池是天然形成的,不需要煮盐这道工序。“味佐和羹美,光同霁雪明”,这里的人们得天时地利之馈赠,将盐看作是美好而不可或缺的资源。明朝顾富的诗也写道:“中条山下古盐池,想象虞弦奏节时。百里光莹天地宝,万年转运国家资。漫传蓬岛生珠树,浪说兰田种玉芝。不是星轺巡历遍,谁知造化此般奇。”③(P41)这首诗中说到盐是“万年转运国家资”,盐税是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盐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说,盐业是国家的根基所在,也是国家的运气所在。运城是因制盐、运盐、贩盐而建立的城市,也因为天然盐池的存在,带动了一系列其他产业的振兴。城市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渐渐成为一个以盐业为中心,多产业发展的城市。古代运城以其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吸引着外来的游客和商贾。清朝的郭书俊有《鹾城绝句》六首,其中之一:“居人艳说凤凰城,百货纷纭闹市声。向晚葡萄美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③(P212)写的就是当时运城市井街头的热闹与繁盛。运城也叫“凤凰城”,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百货纷纭”,闹市如沸,葡萄美酒,一应俱全,商业呈现高度繁荣。

第三类反映了古代运城盐池的生产情况、盐工的生产生活。以明朝朱裳的《捞盐诗》为例:“序和诗曰:捞盐之诗,何为而作也?劳盐丁也。所以劳盐丁者何也?捞盐最苦,故劳之,使忘其劳也。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③(P23)

二州十县,盐丁万余,

夏五六月,临池吁且。

临池吁且,炎暑薰灼,

且勤且惧,手足俱剥。

手足俱剥,亦既劳止,

载饥载渴,亦既病止。

亦既病止,公事靡盬,

彼此想念,岂敢辞苦。

岂敢辞苦,不日不月,

岂不怀归?宪法明切。

宪法明切,岂敢离伍,

陟彼条山,瞻望父母。

瞻望父母,谁共饔飧?

弱妇稚子,忧心如醺。

忧心如醺,何云归哉!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③(P23)

朱裳曾出任河东巡盐御史。他亲眼见过盐工们是怎样工作生活的。这首《捞盐诗》用了《诗经》中篇章的格式,真实地反映了盐工的苦处。从诗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统治者征用了几万名盐丁,去盐池上从事捞盐工作。他们顶着烈日辛勤劳作,很容易就累病了。即使病了,也不能停下工作。家里的父母双亲,“弱妇稚子”,心中挂念却远隔天涯。盐工之苦,可见一斑。

四、结论

大多数学者研究盐池文学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研究,而从空间的角度研究较少。本文借助文学地理学这门学科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盐池文学,主要从传说、歌谣、诗词等展现的运城文学作品的分析角度;然后从文学产生的地理环境方面探讨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运城文学发展的关系,为运城文学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盐池文学属于景观文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运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可以从盐池文学中寻找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提高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我们从盐池文学中可以看到盐池历经岁月所发生的变化。盐池对于古河东地区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美丽吸引了文人墨客的目光;它对生产生活的贡献,也为历代诗人所称颂。但近些年来,运城盐池的水域、湿地面积萎缩,工农业、城市废水排入盐湖,对盐湖的水体破坏很大,许多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对盐湖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我们痛心不忍。所以,我们更应该把与盐池有关的文学呈现出来,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让大美盐池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能够为运城地区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①魏征,文学传·隋书卷七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②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③吴钧.南风歌——运城盐池咏诗抄[M].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④王禹偁.王黄州小畜外集卷七(第133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9.

猜你喜欢

盐池运城文学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我们需要文学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盐池湾野生白唇鹿种群的发展趋势调查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映像畜牧业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