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购房者风险认知的再建构
2018-04-03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上海等大型城市通过优异的政策、宽松的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这些外来务工、创业的人群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可观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了,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房地产市场的“茁壮成长”。但与此同时在隐藏在不断高涨的房价、一个又一个出现的“炒房团”背后的房市泡沫也在渐渐积累。房地产泡沫来自于过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并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社会性风险。风险建构理论认为风险其实是经由社会建构而成,社会对于风险的建构强调了在个人风险认知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从风险建构理论出发,研究城市购房者的风险认知的社会建构路径。
早期购房者对房市的风险认知主要依赖专家系统的分析报告以及传统媒体的信息沟通,虽然这两者通过垄断信息渠道的方式共同建构了一个看上去“健康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但是对于购房者而言与自身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的房价才是评判一切的标准。所以当专家系统无法准确预测房价走向时,过去的信任基石便出现了裂痕,而构建于这之上的风险认知也随之发生解构和重构。
一、专家系统信任的崩塌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血缘亲属信任已然土崩瓦解,社会关系以平等、自由、民主为原则重新组成为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吉登斯(1998)认为这“是一种内在参照的社会关系,即根本地依赖于对那种关系本身而言是普遍性的满足和犒赏”,这种信赖关系仅仅以为个体提供充分的心理回报作为维系,随时可能中断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血缘亲属信任已然土崩瓦解,社会关系以平等、自由、民主为原则重新组成为纯粹关系(Pure Relationship)。吉登斯(1998)认为这“是一种内在参照的社会关系,即根本地依赖于对那种关系本身而言是普遍性的满足和犒赏”,这种信赖关系仅仅以为个体提供充分的心理回报作为维系,随时可能中断,进而缺少其他参照性框架和机制的约束。在购房者对专家系统的信任关系中,信息不平等促使购房者产生了对专家系统的“盲目信任”。这种盲目信任的现象在信息不对称严重的房地产领域中尤为突出。
2005年专家系统主观构建的房市乐观前景与实际的市场走向出现了严重的割裂。政府在经历2004年房价暴涨后,针对性地连续出台了三条调控政策使得2005整年的房价持续下跌,而在此期间部分专家依旧不停鼓吹房市的利好和发布“软文”,这种与现实背道而驰的宣传和鼓吹让购房者逐渐产生了怀疑。
而让这种怀疑更进一步的是专家系统内部自身的激烈冲突。专家群体经常会对某一社会现象或学术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或辩论,而这本身就是现代科学不断进步的动力。当探讨从小范围的社交圈(学术圈)中被媒体放置于公众视野中时,探讨逐步升温成为了辩论,在学术探讨中掺杂了人身攻击。任志强指责易宪容为了搏出名故意歪曲事实来讨好穷人,后者立刻还以颜色强调任志强只会为其代表的房地产集团说话。辩论的双方都站到了由媒体所搭建的拳击台上贴身“肉搏”,主动退让或承认失败的一方不仅将从购房者的视野中消失而且会身败名裂。
辩论双方也被媒体贴上房地产集团与学术公知的标签,个人的交锋俨然成为了两个群体之间的较量,专家系统内部两个群体正式分裂并走向了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专家系统在发表对房地产领域问题意见的时候永远会给出两种“有理有据”却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加速了购房者早期风险认知的解构。这种交锋会严重影响购房者对专家系统的信任,但即便如此为了争夺风险界定的话语权,分别代表房地产集团和代表学术公知的专家不得不将辩论继续下去,而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言辞越来越犀利,交锋越来越激烈。事实上每上演一次交锋就是对科学的一次公开“去魅”(disenchanted),而作为科学代言人的专家系统也在这一次次的公开交锋中褪去了“无所不知”的光环,购房者从“盲目信任”逐渐转向“全盘否定”。
事实上,如果没有网络社区的参与,依照政府与传统媒体对舆论的管控,购房者风险认知的解构之后的重构会在较短时间内、以政府态度为主导发生并完成。但现实却容不得假设,互联网科技进步的结晶——网络社区的兴起在对风险认知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重构。
二、网络社区对房市风险的再建构
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市场带来了腾飞,也给科学技术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互联网技术正是这一背景下崛起的新兴科技。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网民突破1亿大关,在条件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冲浪上网已然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了。早期的网民仅仅只是一名互联网的“访客”,是各大门户网站上“匆匆过客”,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新浪、搜狐、网易等主要门户网站各自组建网络互动社区。
作为网络交流的主流形式之一,网络社区具有明显的本质特征,包括:体系开放性、非地域性、成员身份符号性、非线性文本。而网络社区的兴起正是得益于这些本质特征所带来的交流成本、交流频率方面优势。网络社区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其关键在于信任,信任不仅可以降低交流成本,同时还可以提升交流的频率。B.Barber在指出,期望、风险、行动这三者间的循环构成了知识信任的基础,这一过程中知识信任方必须主动并自愿将自己置于暴露弱点、利益受损等风险较大的位置,从而使知识的提供与接收双方顺利地进行交互、分享彼此的知识,于此同时也期望对方不要做出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购房者在现实世界中进行信息共享,反观网络社区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社区克服传统媒体受时空限制交流的局限性,任何时候成员都可以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文本的交流,并且在里面填充自己回应及批评,在这里读者将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者而是成为了作者的合作者,并且激励成员共同参与知识文本的创造,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社区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加社区交流,从而提高知识互动频率。
除了自身的优势外,相对于受到政治、资本束缚的传统媒体而言,轻装上阵的网络社区更为贴近城市购房者,报导主题的选择也更具话题性。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的质疑。天涯社区是第一个引爆这一话题的网络媒体,天涯杂谈版主党指挥枪成为这一事件中的“意见领袖”。由网络社区引发的热点话题不仅吸引了大量购房者参与讨论,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进而重新构建了购房者的观念和认知。在这些受到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也使得一些具有“特质”的网民成为了网络公众人物。网络公众人物具有一部分专家系统的特征:高学历、行业精英、知名人士等,但是同时也具备一些其他特质:敢说真话、敢于挑战权威、抱有浪漫主义想法。这使得他们十分容易获得购房者的信任,并且其想法和观点往往能使许多人受到感染而成为其追随者。这些网络公众人物不仅是话题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引发思考来重新建构购房者的风险认知。
网络社区不仅是话题讨论的平台,也成为了一些网络公众人物发起集体行动的平台。2006年4月26日,邹涛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封《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并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房子烂到炒房人手中。”此信一时间引起社会巨大轰动,被广为转载,成了多个网站的热门大帖。而不买房行动的倡议也在当时成功鼓动力大量购房者选择观望,一时间购房者对于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感知达到了顶峰。然而现实却无情地给了这些人当头一棒,2006年全年,深圳的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依旧比上年上升了12.3%,比上年涨幅扩大了4.8个百分点。一位网友也响应号召加入了不买房的阵营,结果到2007年初,由于结婚,无奈最终买了套房,仅一年时间,每平方米多付出千余元!当被问到为何不再等一等时,痛心疾首地回答“再等,我怕就买不起了!”邹涛的“不买房行动”虽然以失败落幕,但是其随后的“万人买房团”给购房者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不管是抵制买房也好、万人团购也罢,网络社区给购房者个人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互相抱团的平台,并且掌握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界定的部分主导权,从而重新建构了购房者的房市风险认知。
【参考文献】
[1]贝克, 邓正来, 沈国麟. 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 社会学研究, 2010 (5): 208-231.
[2]郭小平. 论传媒对受众 “风险认知” 的建构[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2): 32-35.
[3]李艳红. 以社会理性消解科技理性: 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环境风险话语[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 19(3): 22-33.
[4]李文魁. 中国住房政策研究: 文献综述[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3): 75-76.
[5]秦文宏. 风险场域的建构—2003 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行动和事实[D]. 上海大学, 2013.
[6]Cottle,Simon."Ulrich Beck,Risk Society'and the Media A Catastrophic View."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3.1 (1998): 5-32.
[7]Douglas M, Wildavsky A.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