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2018-04-03刘晓东
刘晓东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足踝外科,河南郑州 450000
现阶段,足踝部关节作为机体与足部负重关节,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创伤性关节炎),出现疼痛、酸胀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理疗等)持续时间长,无法有效缓解疾病症状[1]。手术治疗中踝关节融合术使用较为广泛,随着微创手术发展,采用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2]。该次研究,探究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观察组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创伤性关节炎患者68例,依据随机分数表法分为两组。纳入研究对象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创伤性关节炎,符合《关于骨关节炎概念及治疗指南的更新》[3]中关于创伤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经X线片检查可见关节面严重损坏、大量骨质增生、关节边缘不平滑等情况,且治疗后随访成功;排除健侧踝关节和临近关节有骨强直以及关节其他感染性疾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观察组34例男性24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62.77±15.30)岁,平均病程(123.09±35.11)个月。对照组34例男性1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2.38±15.45)岁,平均病程(123.29±35.5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关节镜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手术位置选择患足踝前正中区域,采用关节镜探查踝关节腔,切除炎性炎性滑膜组织后,充分暴露胫距关节面后,彻底清除滑坏死软骨和组织,修复骨端直至暴露新鲜松质骨面。胫距关节使用克氏针固定,根据踝关节融合部位大小,取自身异体骨填充踝关节融入部。在踝前正中切口处放置一根发负压引流管,皮内对口缝合,加压包扎后手术完成,用石膏固定制动。7周以后逐渐负重,定期更换石膏,于3个月内拆除。对照组采用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患足踝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剥离腓骨,显露踝关节后彻底清除碎裂分软骨、硬化骨以及坏死组织。使用传统胫骨滑移技术,于胫骨下段正前方取出约4.0 cm×2.5 cm全厚胫骨皮质板,踝关节置中立位,建立隧槽在胫骨骨槽相对应的颈部,上下翻转胫骨骨板,桥接于胫骨和距骨鼓骨槽之中。足跟底穿入1枚长2.8 cm、直径8.5 mm的弯型交锁髓内钉,固定胫距关节,保持踝关节跖屈0°~10°位置,螺钉固定胫腓联合,用自体骨和异体骨填充踝合部位加压夯实,术后拍X线片,保持踝关节中交直立位,逐层缝合,包扎。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术后疼痛、治疗前后AOFAS评分和骨性融合率。
1.3 疗效判定
①采用AFOAS踝-后足评分量表判定治疗效果[3],百分制,治疗效果越好,评分标准:显效:100~80分,有效:80~60 分,无效:≤60 分。 ②VAS 评分[4],该法将疼痛模拟成10等分,记做0~10,将一直线均分为10等分,从左至右把等分记录为0~10分,0分示无痛,5分示中度疼痛,10分示极度疼痛。
1.4 统计方法
实验所得数据经全部输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治疗有效率、骨性融合率对比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疼痛评分、AOFAS评分对比为计量资料(±s),采用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显效23例(67.65%)、有效9例(26.47%)、无效2例(5.88%),治疗有效率94.12%,对照组显效17例(50.00%)、有效 8例(23.53%)、无效 9例(26.47%),治疗有效率75.5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7,P=0.000<0.05)。
2.2 术后疼痛评定
治疗后,观察组 VAS 分别为(3.75±1.65)分,对照组分别为(5.64±2.36)分,观察组治疗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3,P=0.081<0.05)。
2.3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AOFAS评分对比
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AOFAS评分是(40.27±2.30)分、(40.29±2.10)分,治疗前,两组 AOF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7,P=0.485<0.05)。 治疗 6 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AOFAS评分是 (65.87±2.41)分、(63.14±2.59)分,两组 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31,P=0.000<0.05)。 治疗 1 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 AOFAS 评分是(75.26±2.70)分、(74.30±2.90)分,两组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3,P=0.081>0.05)。
2.4 两组骨性融合率对比
术后6个月,观察组达到骨性融合率患者30例(88.24%),对照组达到骨性融合率患者20例(58.82%),骨性融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6,P=0.006<0.05)。术后 1 年,两组患者均全部达到骨性融合。
3 讨论
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是关节软骨发生退化变形或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患者主要表现出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等,青壮年发病较多,一般是关节发生创伤后、承重失衡或活动负重过度。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随时间延长出现关节反复肿胀、疼痛持续并逐渐加重、关节活动出现粗糙摩擦音等,加大治疗难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包括药物治疗、理疗等,因见效慢、起效慢,治疗时间较长,久治不愈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身心负担。手术治疗有全踝关节置换术和踝关节融合术,全踝关节置换术在恢复关节活动度方面优势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但手术费用较高,术后极易造成神经损伤、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临床使用受限。踝关节融合术对关节外观无显著影响,经济性较高,效果显著,已成为创伤性关节炎治疗的主要方法。传统性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技术成熟,对踝关节严重畸形、关节腔增生严重患者实用性较高,但因开放式手术需要逐层切开,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且手术切口较大,胫骨骨膜剥离,破坏血运,不利于骨愈合。该次研究采用关节镜微创手术,较之传统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①仅需在前外侧、前内侧性小切口浸入,节约入路和缝合时间,从而有效节约手术时间[5]。②关节面处理时,通过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清除软骨及其骨质,完好保留骨轮廓,骨端对位和关节融合角度较好[6]。③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将骨髓内固定胫骨与距骨之间的融合从单点变成多点,加大融合面积,融合率较高。④微创手术对踝关节周围及其他组织影响较小,破坏性小,加速骨愈合时间。⑤术后疼痛较轻,缓解临床不适症状,加速痊愈。
该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术后疼痛、AOFAS评分、融合率等数据较之对照组优势显著(P<0.05),术后疼痛较少,加快骨融合,治疗有效率较高。有研究显示[7],关节镜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关节严重畸形的晚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纠正踝关节对线不良效果一般,又因手术难度较大,要求医师操作水平较高,因此普遍推广限制性较高。但关节镜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是未来的推广趋势,对早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采取该术是治疗首选方法。
综合上述,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在治疗早期创伤性关节炎效果显著,提高骨融合率,改善足踝功能,针对其限制性,需要临床医师全面评估疾病情况,采取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