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右玉精神发展理念的新意蕴

2018-04-03党志峰苏靖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右玉县政府县委书记

党志峰,苏靖婷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以抗击风沙播撒绿荫的艰辛历程为主线的右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右玉县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其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并要求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时至今日,在传承弘扬右玉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挖掘其新意蕴,彰显其新时代的价值。

一、从无到有,勇于开拓——右玉精神就是创新发展精神

右玉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高寒地带,是西伯利亚寒流东移南下的天然大风口,距离毛乌素沙漠不足一百公里,自然生态环境极其恶劣,自古风沙肆虐、土地沙化严重,素有“不毛之地”之称。同时,右玉因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及其一代雄关杀虎口的要塞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数千年来战火不断,使得本就脆弱的自然生态遭到了更加毁灭性的破坏。“到1949年,全县只有四万余人口,水土流失十分严重,76%的土地呈现沙漠化或半沙漠化状态,人居状况十分恶劣。”[1]2-3右玉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些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黑夜土堵门,白天点油灯。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八月恼龙王,洪水大如蟒。”明朝诗人王越《朔州道中风》写到:“平地有山皆走石,半空无海亦翻波。”《朔平府志》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摧,牲畜亦伤。”这就是历史上右玉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迎难而上,人进沙退,世界历史难题的右玉方案

处于如此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右玉被国际环境专家列为人类最不宜生存的地区之一,建议举县搬迁”[2]17。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摆在右玉人民与第一届右玉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难题,首先是回答人在这样的地方能不能活下去?走什么样的路活下去?毕竟历史上因沙进人退而消亡的文明不在少数,楼兰古国、玛雅文明就是例子!

然而,面对恶劣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不甘沙进人退的被动命运,右玉县委县政府与右玉人民没有选择举县搬迁,而是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扎根右玉,改造右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仅有8000亩残次林,森林覆盖率0.3%,土地沙化面积76%的“不毛之地”硬是改造成了绿树成荫、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目前,右玉县90%以上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54%。如今,人们这样评价右玉:“春天的黄玛瑙,夏天的绿翡翠,秋天的金琥珀,冬天的白玉石,一年四季,季季有景”,更被联合国评价为“最佳宜居生态县”。

右玉人民与历届右玉县委县政府用创造性的伟大实践解答了这个历史与自然的难题,摆脱和打破了楼兰、玛雅沙进人退的历史厄运与诅咒,创造出了人类生存发展史上的奇迹,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新道路,为这个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与自然难题贡献了右玉方案!为世界上因生活在沙漠地区苦恼而想作出改变的人们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二)勇于探索,不断进步,沙化治理思路的历届创新

60多年来,面对沙化治理难题,历届右玉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右玉全体人民艰辛探索,不断总结治理经验、创新治理思路,设定阶段性任务以实现治理目标。

1949年中共右玉县委县政府成立,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树”的主张与号召,从此拉开了右玉绿化大业的序幕。第四任县委书记马禄元提出“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的主张;第五任县委书记庞汉杰与马禄元、解润等面对黄沙洼治理难题提出“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的有效方法;第六任县委书记关毅确定了“一路、二河、三道梁”的造林绿化思路 ;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优质三松引进来”;90年代“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进入21世纪“退耕还林连片栽,右玉大地靓起来”;“十三五”时期“绿水青山秀塞外,金山银山富起来”。他们不断完善治理方法、创新治理措施,为沙化的治理作出了有益探索,体现了右玉精神蕴含的关于发展策略的创新理念。

二、轻重缓急,统筹谋划——右玉精神就是协调发展精神

在右玉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历届右玉县委县政府统筹谋划,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治理次序,体现出了右玉精神蕴含的协调发展理念。同时,历届县委县政府之间能够做到“一张蓝图、一个目标,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这也是右玉精神代际协调理念的体现。

(一)从“先让局部绿起来”到“要让山川皆有树”的地区协调

“右玉要想没有风沙,就得种树;右玉的土地要想打下粮食,就得种树;右玉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种树!”[1]8种树是右玉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出路成了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识。但怎么种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对此他们展开了艰辛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要把窟窿补起来”;90年代“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进入21世纪“退耕还林连片栽,右玉大地靓起来”。从局部绿化到风口位置绿化,到有空地方绿化,再到连片绿化,最终实现山川皆有树,这是右玉人民积极配合右玉县委县政府统筹谋划以大局为重,并且各地区之间相互配合做到了地区间协调的结果。

(二)从“为生存种树”到“为文明种树”的阶段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右玉就存在不种树就是死路一条,植树造林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所以必须一切以林为纲,这是符合右玉实际情况的唯一出路。因此,历届县委县政府与右玉人民一直为此不懈努力。“截至1964年6月,右玉全县完成大片造林14万亩,营造大型防风林带8条(包括公路绿化),森林覆盖率增长到6.88%,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改变了右玉风大沙多的自然面貌。”[2]41右玉初步打赢了“生存战”。

“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右玉已经是山西省乃至全国‘林业先进县’,但综合发展情况不容乐观:1983年全县财税收入只有207万元,粮食平均亩产只有几十斤。”[2]48谋发展成了右玉的头等大事。1983年,以袁浩基为县委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制定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发展方针,打破了过去单一林业的思维。20世纪90年代的“绿色通道”工程、“灌木经济”思想等打破了过去只讲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的观念,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举的格局,右玉“发展战”的大幕逐渐拉开。

进入新时代,右玉已经不再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威胁而发愁,也不再为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担心,新时代的右玉是为文明而战的右玉。以吴秀玲为县委书记的现任领导班子已打破从生态看生态的思路,正从传承弘扬右玉精神的新高度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出发,坚持以新理念为指导,围绕提升绿水青山品质、共享金山银山成果的主题主线,以“生态旅游+”为引领,发挥右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精品化打造,弘扬“右玉精神”。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种树打好“生存战”,到20世纪80年代种树打好“发展战”,再到新时代种树打好“文明战”,历届右玉县委县政府能够根据右玉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发展策略,体现了右玉精神蕴含的阶段协调理念。

(三)“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的代际协调

60多年来,历届右玉县委县政府尽管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但从来没有改变方向与主题:“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历任领导没有上任乱“烧火”,而是持续“烧旺旧任的火”,认真“接好前任的棒”,坚持不懈干好造福千秋的绿色伟业。2011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谈到右玉:“60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沙丘和荒山,现在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较之解放初期已显著增加。”[3]正是历届县委县政府之间“接力赛”般默契与“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功成不必在我”境界的代际协调,为右玉如今成为“塞上绿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保护自然,尊重规律——右玉精神就是绿色发展精神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右玉植树造林,不管是应对环境危机与文明危机的被动举措,还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的主动选择,右玉道路从始至终都是绿色发展道路,形成的右玉精神从始至终都是绿色发展精神。绿色发展已经由最初的生死选择内化到每个右玉人民的灵魂深处与其血脉融而为一,成为右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植树造林,改造自然,执着绿化大地

“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5]74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人对自然的臣服;第二阶段是人对自然无限度的索取,这会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凸显,自然将对人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与挑战;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右玉就是第二阶段的典型案例,“右玉的地越垦越多,粮却越打越少,这种广种薄收、掠夺自然的路,已经越走越窄。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只能加剧土地的沙化,导致右玉人民失去生存的最后依托。”[2]33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右玉的植树造林事业就是在自然已经对人类展开报复的背景下开始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历届县委县政府与右玉人民展开了60多年改造自然的持久战,执着于植树造林事业,不断推进大地绿化。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第二年春就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在苍头河畔种下了第一批树,拉开了右玉大地绿化的不懈接力大赛,也开启了右玉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以后历届县委书记都意识到前任书记为右玉找到的发展之路没有错,只有让大地绿起来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有了“若要右玉富,必须风沙住;风沙何时住,山川皆有树”的号召,有了第十七任县委书记赵向东执着的强调:“一任接着一任搞绿化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在右玉,只有咬定绿化不放松、植树造林不停步,今后的接力才会更加精彩……”右玉县委县政府与右玉人民如此执着于绿化事业的精神,正是右玉精神绿色发展理念的突出显现。

(二)树立理念,融入人心,形成绿化思维

随着右玉大地绿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右玉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沙化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绿色发展理念也不断深入右玉人民的内心,绿色发展方式由最初的不得已而为之成为今天右玉人民自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思维方式。近年来,右玉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坚持“工业生产园区化、园区产业生态化”的方针,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无污染的轻工业,大力开发畜产品、沙棘等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生态农业以绿色环保为方向,生态旅游以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右玉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右玉县委县政府与右玉人民内心的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绿色思维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生态观。在全社会为“美丽中国”伟大目标努力奋进的新时代,我们发现右玉已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先进光辉的旗帜。

四、积极主动,以外促内——右玉精神就是开放发展精神

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5]105。面对树苗、草种、资金等短缺的困境,右玉人民自力更生但却不自我封闭,在内部能够“锄头加窝头、觉悟加义务、苦干加实干” ;对外部能够积极主动引进树苗、草种与资金,当绿化有了成果时又能够积极走出去寻找市场,具体体现出右玉精神蕴含的开放发展理念。

(一)认清自我不足,发现外部优势引进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右玉是国家级贫困县,可用财力有限。面对“有心栽树,无钱买苗”的困难境地,右玉人民没有听天由命消极懈怠,而是积极组织全县有牛车马车拖拉机的人日夜兼程远赴百里外的大同怀仁,帮人家修剪树枝,把剪下的杨树枝压条扦插育苗来解决缺苗问题。1958年,第四任县委书记马禄元到天水参加全国水土保持流动现场会,看到天水地区成功种植草木樨而受到启发,从天水买了10公斤草木樨籽,不顾千里旅途劳顿背回右玉,最终试种取得成功,老百姓高兴地称其为“灵芝草”。为了解决右玉单一小白杨树种的缺陷,县委副书记邢志强专程到平陆县参观学习针叶林栽植工程。在北京林业大学的配合与支持下,全国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沙棘科研基地在右玉成立,引进国外19个沙棘优良品质。为了解决全县天然沙棘干枯死亡的问题专门到河北等地参观学习,成功总结出四条解决经验。“为了使坡梁上的果树能浇上水,专门去河北省定县水库学习连通灌的安装技术。”[2]28……历届右玉县委县政府与右玉人民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不足并积极主动学习引进外部的长处与优势,体现出其不自我封闭的开放发展理念。

(二)打破内部困境,绿色发展成果走出去

经过几十个春秋的艰苦奋战,20世纪90年代右玉成为全国首批基本绿化县,但林业的经济效益不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亟待提高。面对如何实现林业资源向经济效益转换,让绿色发展的成果在脱贫致富上发挥成效的新困境,右玉县委县政府“反弹琵琶”积极走出去,实现了这一转化。

早在20世纪50年代,右玉就开始种植沙棘,到靳瑞林接任第十五任县委书记时,右玉沙棘种植规模已达几十万亩。为了让这一资源造福人民,靳瑞林亲自带人四赴北京与汇源集团总公司商谈,最终汇源集团总公司与右玉县成功签订成立汇源集团右玉分公司协议书,从此右玉沙棘借船出海走向全国,为右玉人民开创了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正是借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右玉县委县政府与右玉人民利用开放的发展理念为右玉的绿色发展道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五、为民利民,成果普惠——右玉精神就是共享发展精神

共享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在历届右玉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右玉人民治理沙化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为民利民、人民中心的科学政绩观和全体右玉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出力的建设观都蕴含着丰富的共享发展理念。

(一)为民利民、人民中心,科学政绩观的共享理念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评价政绩等的认识和态度,其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为政的价值取向。”[7]

右玉的历届领导班子面对威胁右玉人民生存的实际问题,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把群众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老百姓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找准右玉“病根”,为右玉的生存发展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活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棵接着一棵载,一道梁接着一道梁绿化”,持之以恒,艰苦奋斗,久久为功,政绩写在山川大地,印在百姓心底,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老百姓的活路就是最好的政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政绩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以右玉人民说:“无边无尽的绿色就是共产党人写在锦绣大地上的政绩。”右玉的历届领导班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政绩观,使得某些急功近利、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官员无地自容。右玉历届领导班子以人民为中心、为民利民的科学政绩观体现了右玉精神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

(二)全民共建,成果普惠,科学建设观的共享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包括着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与渐进共享。右玉的绿化进程就是右玉全体人民与历届右玉县委县政府共同建设逐渐推进的过程,也是绿色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全面共享的过程。

植树造林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右玉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离不开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右玉植树造林从来都是全民动手,王炬坤担任县委书记时每年春秋两季组织造林万人大会战;常禄担任县委书记时搞群众运动,发动全民参战,倡导“男女老少齐上阵,人力机械齐出动,各行各业都有份”;袁浩基担任县委书记时说:“在右玉这块土地上,人不分老幼,职务不分高低,工作不分行业,时间不分过去、现在和将来,植树造林人人有责,抓林业每个干部责无旁贷,不懂得这一点就不配做右玉的干部和公民!”……右玉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右玉人民紧紧站在一起;右玉人民始终以团结奋进为荣以绿化大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断推进右玉绿化事业在共建、渐进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植树造林改造生态的同时,右玉人民也分享着绿色发展的成果。当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改善时,右玉县委县政府能够不失时机将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让右玉人民真正尝到这一艰辛劳动的甜蜜果实。靳瑞林书记与汇源集团总公司商谈合作为右玉人民找到增收路径就是印证。陈小洪担任县委书记时,从2009年开始开展“三个十”工程建设,分别是十大基础工程、十大工业项目、十件惠民实事,分别涉及供水、用电、用网、教育、医疗、住房、生活补贴、养老保障等方面,实现了基本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了绿色发展成果由全民全面共享,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右玉精神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右玉的历任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在改善右玉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共同用心血和汗水铸成的一座精神丰碑。我们今天学习与弘扬右玉精神,就要充分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新发展理念意蕴,让右玉精神在新时代彰显更大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文峰.风从塞上来:中国右玉县六十年生态建设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2] 郭彩.右玉精神党员干部读本[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3]万灵珍.右玉县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右玉精神”的指示精神[N/OL].朔州日报,(2015-01-15)[2017-12-15].http:∥sz.sxgov.cn/content/2015-01/15/content_5426535.htm.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1.

[5] 胡鞍钢,鄢一龙,唐啸.中国新发展理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7] 樊爱霞.试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1-3.

猜你喜欢

右玉县政府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的榜样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红色记忆:国家博物馆藏“衡水县政府印”
遇见右玉蓝
鸡泽县人大常委会 对县政府组成部门开展监督工作评议
右玉的故事
记住右玉故事 弘扬右玉精神
县政府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析
一律作废
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