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毕业离校前情绪调查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18-04-10杰,荀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离校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张 杰,荀 兰

(山西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夕,自身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不仅有诸如离校手续办理等亟待处理的具体问题,还有远比平时复杂得多、敏感得多的思想和情感问题,更有因就业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心理焦虑和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心理冲突和情绪变化尤为明显,会出现焦虑、茫然、不知所措等心理现象。马英等[1]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疆师范大学的2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并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邓晓红等[2]采用一般心理健康量表(GHQ-20)对武汉地区550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本科毕业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家庭环境、生源地、学校类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段姗姗[3]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阜阳师范学院 2006 届15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该校2006届大学毕业生的状态焦虑分值及特质焦虑分值均高于国内常模,且状态焦虑差别显著(P<0.01)。曹世雄等[4]采用意愿评价的方法对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2所高校的48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有关心理状态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毕业前产生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较大,焦虑程度也明显高于他人。因此,即将毕业之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一种主观体验,是通往内心活动的一扇门。通过情绪变化,可以明白导致情绪变化的内在原因,这些原因得到理解和解决之后,我们的工作生活会更加轻松愉快。通过对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成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山西农业大学拥有110多年的建校历史,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学科专业多元化、综合化,每年本科毕业生达到五千人以上。本文选取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即将离校的大四本科毕业生的情绪状态进行调查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本文采取整群系统抽样法,以自填式问卷调查为主,随机个案访谈为辅,探索即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随机抽取1000名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2份,问卷回收率为96.2%。其中,有效问卷931份,占93.1%。调查样本涉及63个专业,其中男生423人,占调查样本的45.4%,女生508人,占调查样本的54.6%,具体样本分布见表1。

表1 样本分布

(二) 研究方法

李克特量表是一种心理反应量表,属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属同一构念的这些项目是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单独或个别项目无意义。该量表常在问卷中使用,而且是目前调查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量表[5]。本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法(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对应5、4、3、2、1分)设计调查问卷,量表涉及29个题项(见表2)。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即为他对每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以反映他对毕业所持的态度。本文运用Excel2007和SPSS19.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 量表描述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分进行汇总,从绘制量表总分分布图(图1)可以看出,分值主要分布在“无所谓(不确定)”(3*29=87)右侧,总分均值为105.7,标准偏差为14.853,表明群体态度倾向于确定选项。以3*29=87为零假设H0,经单样本T检验,量表总分均值与零假设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44.578,p<0.001),说明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毕业季持有确定性态度。

(二) 量表分析

信度分析指评价量表的稳定性,它代表反复测量结果的接近程度。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克朗巴哈信度系数,评价该量表的内在信度,将0.9作为评价标准,通过SPSS的分析尺原则将问卷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其中,平均分值高于84分为高分组,共计848人;低于84分为低分组,共计83人。通过区分度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1、4、23—26题项区分度较低,将其淘汰,其余题项用于本文统计分析。

表2 调查问卷题项设置

图1 量表总分分布图

评价因子综合平均值高分组平均值低分组平均值平均值之差去留情况13.783.833.170.66删除23.903.972.881.09保留33.783.882.441.44保留43.863.913.20.71删除53.663.752.51.25保留63.763.852.681.17保留73.453.522.491.03保留83.503.602.271.33保留93.613.702.381.32保留103.573.672.231.44保留113.553.652.321.33保留123.393.482.171.31保留133.263.342.231.11保留143.523.592.670.92保留153.533.632.291.34保留163.573.662.451.21保留173.663.732.711.02保留183.803.872.880.99保留193.713.782.681.10保留203.733.822.551.27保留213.863.932.921.01保留223.383.452.480.97保留233.593.633.000.63删除243.723.773.030.74删除253.653.693.120.57删除263.743.803.020.78删除273.763.842.681.16保留283.653.722.701.02保留293.833.912.801.11保留总计105.77107.9776.940.91

(三) 大学生毕业离校前情绪总体状况

通过对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情绪总体状况进行统计(见表4),结果表明,对毕业之际感到淡淡忧伤的(包括非常同意、同意两项)人数占80.00%,感到遗憾的占74.50%,感到有压力的占72.80%,感到迷惘和彷徨的占67.70%,感到纠结和郁闷的占58.70%;而性别因素对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情绪总体状况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综上所述,毕业之际大多数毕业生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波动情绪。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时关注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情绪变化尤为重要。为排除调查样本中不同性别比重的影响,表5中男女生百分比为非常同意、同意的人数与男女生总人数的比值(表7、表9同理)。

表4 毕业生离校前情绪总体状况统计表(%)

(四) 大学生毕业离校前消极情绪的来源

对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消极情绪来源进行统计分析(见表6),可以发现,他们主要消极情绪的来源集中在未来陌生的工作模式和学习环境、未来存在的不确定性、时间过得太快等方面。其中,67.00%的学生对未来存在的不确定性感到烦躁,64.60%的学生对未来陌生的工作模式和学习环境感到忧虑,63.10%的学生对时间过得太快感到有压力,62.70%的学生对于与朋友和恋人的分别感到沮丧,62.40%的学生对未来没有着落的工作感到焦虑,61.00%的学生对以后的社会生活感到迷茫,60.90%的学生对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不知所措,55.00%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紧张不安,34.70%的学生对于毕业十分茫然。综上所述,只有少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际能很好管控情绪,多数学生存在不同方面的消极情绪。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消极情绪来源,合理应对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对于学生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表5 性别差异对毕业之际情绪总体状况的影响

通过分析性别差异对大学生毕业离校前消极情绪来源的影响(见表7),可以发现,性别与评价因子9呈显著性相关(p<0.05),同评价因子12、13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不同性别在毕业之际是否有消极情绪的问题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评价因子13对毕业之际感到茫然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4.14%、47.05%;评价因子12对毕业论文感到烦躁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8.87%、44.49%,且44.6%的女生回答均为同意而不是非常同意,说明对于校园内固定式的考核模式,女生的消极情绪比男生要小,但是对于未知事项,女生的消极情绪比男生要大。

表6 毕业生离校前消极情绪来源统计表(%)

(五) 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积极情绪来源

通过对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积极情绪来源进行统计(见表8),73.80%的学生对收获到同学朋友的深情厚谊感到幸福,73.10%的学生对能够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证感到愉悦,71.50%的学生对能够找到好工作感到激动,69.50%的学生对马上能够回家感到欣喜,69.40%的学生对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较为憧憬,67.80%的学生对马上开始的新生活感到兴奋,63.20%的学生对能进一步攻读研究生感到振奋,52.00%的学生对于毕业感到平静。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毕业离校前存在消极情绪的同时,也同时存在着积极情绪,且积极情绪来源不尽相同。

表7 性别差异对毕业之际消极情绪来源的影响

表8 毕业生离校前积极情绪来源统计表(%)

根据表9,性别与评价因子29呈显著性相关,同评价因子22、28均呈极显著相关。其中,在即将毕业之际没有产生积极情绪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4.61%、38.78%,且女生对该因子均持同意态度。对可以进一步攻读研究生感到振奋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67.14%、59.84%。对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感到激动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72.58%、70.67%。综上所述,毕业之际产生积极情绪的女生多于男生,且不同积极情绪来源男女生的比例不同,对进一步攻读研究生感到振奋的男生比例明显多于女生。

表9 性别差异对毕业之际积极情绪来源的影响

三、结论与探讨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消极情绪上,离愁情绪较为明显,毕业之际大多数毕业生表现出情绪较为低落,容易波动,不稳定,这期间学生工作者对即将毕业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和谈话技巧。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毕业季来临之际,由于顺利毕业、升学成功、找到理想工作等原因,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同学持积极态度,对毕业感到幸福的同学也不在少数。从性别角度看,对毕业论文、未来陌生的工作模式和学习环境感到有压力等的消极情绪来源方面,男生比例明显多于女生;对进一步攻读研究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感到幸福等的积极情绪来源方面,男生比例明显多于女生,这可能与男、女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有关。基于上述调查结果,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情绪动态,抓住有利的因素积极引导,主动作为,帮助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走出情绪低谷,顺利毕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性开展工作。

(一)积极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针对大学生毕业离校前最容易出现的焦虑、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问题,学生工作者必须及时敏锐地发现这些苗头,并且通过有效的谈心谈话进行疏导和安抚,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由于背景、智力、阅历、个性、情趣和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个体所体现出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差异。学生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注意差异性特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交流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谈心谈话引导。临近毕业季,即将离校的大学毕业生总体存在情绪不稳定的状况,学生工作者在教育管理方面要着力挖掘毕业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信心,对他们的优秀品质或出色表现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努力提升自己。

(二)按需分层,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工作

引导同学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与角色转变,加强就业指导,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多渠道就业。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只顾学习文化知识,忽略了对就业形势的考量,因而缺少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他们在面对突然到来的就业压力时,显得惶恐和迷茫,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6]。帮助其结合所学专业、个人兴趣志向、能力特长等进行客观正确的估价,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做好知识技能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准备、信息准备、资料准备、心理准备,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自信、积极参与竞争,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尤其对女生,更要以自信、自强的信念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引导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尽量减少其对于未来工作环境产生的压力。针对毕业后继续读研的同学,积极开展一些关于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情况的介绍和工作经验交流,帮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同时,鼓励低年级在校本科生参加实践活动,早日做好今后的人生规划,并为之付诸行动,从而减少毕业季时来自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压力。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男、女生情绪状况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积极做好未来规划,及时排除心理健康隐患,维护校园稳定与社会和谐,使毕业生在离校前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状态。情感关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成熟,并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学生对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理解,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7]。毕业之际可以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面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关于大学总结、自信训练、未来适应等主题的团体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变化,从而使毕业生的离愁别绪得到相应的宣泄。

(四)提前做好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工作安排

学生工作者要将工作重心前移到毕业生寝室、自习室等活动场所中,详细了解学生需求,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的有关规章制度,为毕业生离校提供方便,简化离校手续办理程序。同时也要针对不同毕业生情况进行明确的分析研究,要突出考研学生、就业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每个时间节点都制定具体方案、操作步骤[8]。离校教育方案要尽早发放到毕业生手上,帮助毕业生合理设计离校计划,提升毕业工作的服务水平,消减毕业生因时间紧、事情多而造成的烦躁和不安,提升毕业生的幸福感。

(五)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用积极行动带动积极情绪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场所,而与大学生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应属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集体心理、校园氛围、校风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及相应的校园物质环境等各种文化要素的综合体。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毕业生的影响,可以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个人才艺展示、就业前的恐慌与应对等题材的活动,使大学毕业生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悟、情操的熏陶,进而提高他们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为自己树立信心,缓解紧张心理,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六)积极利用新媒体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

“接受”是一个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毕业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主的自我教育者,运用多样的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所接受。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具有超媒体性、超时空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自由的网络接入使大学生有了更多信息选择权。因此,应当主动抢抓网络阵地,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大好形势,通过电子信息的互联互通技术在毕业季开展线上教育,如积极开发学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专用 APP 、微信公众号等,将所有毕业生聚集在同一信息接收窗口,将毕业就业信息第一时间告知每一位学生,使得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 马英,杨俊敏.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况调查[J].读书文摘,2015(14):126.

[2] 邓晓红,徐锦芬,李欣晏,等.武汉地区本科毕业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2):54-55.

[3] 段姗姗.大学生毕业前焦虑心理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5):121-122.

[4] 曹世雄,陈丽,关立新,等.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36-39.

[5] 吴清.基于李克特量表的消费养老方式认知度调查[J].技术与市场,2013(8):188-189.

[6] 王炜丽,毕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5(27):171-172.

[7] 田良苏,吴三美.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的情感关怀策略[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119-122.

[8] 程建华.高校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问题及其对策探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离校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静心
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家长的应对策略
——以三门峡市H区幼儿为例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学生放学后未离校被烫伤谁来担责
基于流程可配置的数字化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离校出走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