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状况探析*
2018-04-03郝正春
朱 燕,郝正春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已然由一个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随着中共历史地位的变化,其历史任务相应发生了转变,即由革命转变为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当时,中共面临两大危机:其一,党员人数在广大新解放区域仍十分有限;其二,“强干弱枝”的形势。然而,面对如此危局与困境,中共该通过何种机制实现其政治秩序建构?诚如学者杨奎松所言:“按照中共的历史经验,只有牢固地掌握和巩固住基层政权,中共中央的权力和地位才有稳固的可能。”[1]可见,基层群团组织的建设事关新生政权的巩固,事关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事关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而共青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成立之初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5年1月26日,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其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为行文方便,本文统称共青团。参见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精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29、66页。作为一个以先进青年为主体的基层群众组织,更是任重道远。毛泽东早在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提及过,青年在革命运动中起着带头作用,并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2]。刘少奇在195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3]。此外,鉴于中共早期党与共青团的实力,基本上处于旗鼓相当的状态,甚而出现团组织先于党组织建立的现象*在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过程中,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就曾考虑到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作为党的后备力量培养。期间,陈独秀明确提出,组织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以期吸收较多的青年,作为中共的后备军。于1920年8月22日,在俞秀松的主持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参见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精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29、30页。;且共青团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组织,又是中共的助手和后备军,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状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共青团组织发展史的研究,还有助于对中共实现其政治秩序建构的机制有一概观。本文拟以山西共青团基层组织为研究对象,尽可能地挖掘其历史资料,还原其生存的历史情境,探析山西共青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组织建设状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西共青团组织建设情况
山西共青团的产生,早在1920年便有迹可循。其雏形是山西省立一中学生于1920年夏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小组;1921年5月1日,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山西第一个正式的青年团体应运而生,山西省立一中的学生王振翼担任了该组织的第一任书记,后因受阎锡山当局的监视,被迫于同年冬天离晋,且团组织工作转由省立一中的贺昌负责。1922年9月,太原地区的青年团员已发展到40余人,成立了7个团支部,当月在青年团太原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委执行委员会(简称青年团太原地委),受团中央直接领导[4]613。
1923年9月16日,太原团地委按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改选。此时,团地委下辖8个团支部,团员共41名(其中,学生团员占48.8%,工人团员占46.3%,教师团员占4.9%),此外,还有一人负责秘密工作,一人去忻县负责群众工作。当时,团组织就已经掌握了以开展群众运动的工作方式来壮大团组织队伍的精髓。到同年12月底,团支部就已增加到12个,团员总数达61人[4]613,624。
1924年4月,太原团地委的领导层进行了改选,之前的12个团支部也重新调整为5个团支部。5月17日,团中央二届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组织法,太原团地委通过召开各团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和改组团地委领导机构的具体行动落实了新组织法。6月17日至18日,太原共青团组织的负责人参加了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直(隶)晋区委员会,之后青年团太原地委改归团直晋区领导;直至7月初,团中央因团直晋区委委员长张同连被捕,取消了团直晋区委,青年团太原地委又改属团中央直接领导。9月14日,青年团太原地委因本届委员任期已满,按照团章进行了改选;此时,青年团太原地委主要领导中除王世益为团员外,其余皆为中共党员。自此,由中共太原支部领导下的青年团太原地委有了很大的发展。
1925年1月,团地委因省城一批学生离开太原,不得不对全市团员重新进行了登记摸底,经组织整顿后的基层团支部共有12个;此外,团地委还领导汾阳、榆次2个团支部,所属团员总数重新增加到61人。本月26日,“中共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委”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改称相继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太原地委”。同年8月10日,中共太原支部与团地委共同组成了党团联席会以领导太原地区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10月8日,共青团太原地委及汾阳、榆次等特别支部均归共青团北方区委领导。11月下旬,共青团太原地委书记因基层团组织工作做得不到位被团北方区委调离原岗位,其不到位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工作上缺乏系统的计划、没有深入群众和领导不力三个方面。加之,因上级决策的调整及一些客观因素(一些团干部被调离山西,一些团员被吸收为中共党员,还有一些学生团员因毕业离开太原),团的基层组织不但没有得到扩大,反而缩减到了30人[4]624-626。
到1926年6月下旬,共青团太原地委共领导7个县的团员特别支部和2个团支部。北京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方地区团的工作大都被迫转入秘密状态,随即太原团的工作也转入半公开活动状态。
1927年是团组织颇有成就的一年。太原团组织仅在省城青年工人中就发展了100余名团员[4]627,超过了以往团员总数。然而,高潮只是昙花一现。紧接着就因阎锡山拥蒋反共,白色恐怖氛围浓重,中共太原地方团组织和地方组织的活动不得不完全转入秘密状态。之后,阎锡山还在太原进行了清党,且派警察将团太原地委领导机关驻地包围。幸而,团的文件被打入国民党第三军的中共党员赵晋之等人及时取出且转移,山西省的共青团组织才免遭重大损失,但共青团太原地委也被迫随之解体,仅有一小部分团支部和共青团员得以保留下来。显然,共青团在太原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可见,在革命时期,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历程异常曲折,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治局势的变动,且不能逆势而为。
1928年3月到1930年10月间,山西共青团组织屡遭破坏,于是共青团北平市委娄海山等人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到山西具体负责团省委的相关筹建工作。1930年11月23日,团山西省委在太原重新成立。1931年4月,全省团员人数再次发展到近40人,团员中青年约占三分之一。同年10月,娄海山等人因被叛徒出卖,均被捕,共青团山西省委和太原团市委再次解体。
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山西一直未成立全省性的共青团领导机构,但是个别县和少数工厂、学校仍有团的组织,甚至有些地方仅有团员而无团的组织,此时山西省共青团工作改由中共山西地方组织领导。随之,因时局所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于1935年12月20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同胞宣言》,宣告“共产主义青年团改变为抗日救国青年团”[5],欢迎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青年加入。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国民党区域内,原有第二党式的共产青年团的组织应该取消,所有青年团团员,都应该依照各地的具体环境与需要,去参加一切现有青年群众的合法的与公开的组织。”[6]依据上级指示,中共冀豫晋省委于1938年6月作了《新形势下省委工作的新任务》的决定,指出:为了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要在县以上的党委内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此后,山西境内青年的抗日救国联合会在全省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直至1946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指示下,兴县才建立起第一个毛泽东青年团团小组。紧接着,晋绥分局于次年2月23日正式发出《关于在土改中建立青年团的通知》,于是,山西范围内普遍开展了建团工作。其中,浑源、五台两县率先建立起了青年团;1948年春,阳城等地也陆续开展了试建青年团的工作。1949年1月1日,全省各解放区响应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定》,普遍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建团阶段。同年3月1日,中共太原市委在榆次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太原市委筹备委员会。4月24日,太原解放,筹委会迁址到太原,共下辖20个县(区)和3个专区的青年团筹备机构;直至9月1日,山西省各专市、县都正式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和团县委,这时全省团员人数首次突破5万,占全省青年总数的3.3%[4]630。
由上可见,新中国成立之前,山西共青团的组织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其建设成效受政治环境、中共政策、党团组织的领导方式及群众工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当地时局的变动起伏。同时,共青团既是连接党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又是中共的后备军。因此,基层团组织建设状况既关系到中共的群众基础,又关系到中共的自身建设。此外,山西共青团在29年的探索、建立、解体、重建的反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共青团组织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共青团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应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执掌了全国政权。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执政党的历史任务发生了转变,巩固执政党的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成了该时期的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经验显示,做好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全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山西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状况而言,当时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群众基础仍显不足。因此,1949年10月20日至29日,中共山西省委在太原组织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西省代表会议。会议明确指出:要通过大力发展团组织,密切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扩大和巩固团的力量。次年4月20日,中共山西省委还做出了《关于加强对青年团领导的几个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青年团工作的重视,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使其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以协助党的工作[4]630-631。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说,“共产党的优势并不在于它一贯正确和不犯错误,而在于它能够根据实际情形不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错误,让形势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7]的话,那么,山西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组织,同样具备这种优势。为了进一步壮大团组织的力量,就必须正视其时团组织建设中的困境。
1.当时团组织面临的困境。它集中表现在“只管先进,不管落后;只管使用,不管教育和只管生产,不管生活”三方面。
其一,关于“只管先进,不管落后”的偏向,在不少县的团组织建设中极具普遍性。如万荣县薛店村有三个团员比较落后,开会往往不参加,即使参加了也不发言;对此,团支部书记说:“少他们几个也没什么,不叫他们还省得麻烦呢。”[8]同样,很多县的团组织干部及团员都存在类似想法,他们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落后青年是负担,要教育落后青年,就会耽误他们的工作进度。显然,这种思想在片面强调先进性的同时,忽视了团组织对后进青年的教育任务。放松甚至放弃对落后青年教育,不仅落后的很难进步,先进的也会变落后。这样不仅不利于团群关系的密切,还削弱了团组织原本的实力,从而制约了共青团基层组织的发展与壮大。
其二,关于“只管使用,不管教育”的主观窒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青年人思想单纯,工作热情高,接受新的东西快,不教育也能搞好工作;二是把中心工作和教育青年完全当成两回事。如汾阳县阳城乡的团总支书记刘福贵所说:“对青年多加教育,倒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可是,要没时间了,不教育也同样会搞好工作。”[9]同时,他还用植树造林和积肥运动中的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事实上,如果光凭这种热情,不经常加强对青年的教育,这种工作热情也是不能巩固的。鉴于青年人思想单纯和缺乏工作经验,教育青年是共青团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因此必须彻底扭转只使用不教育的偏向。
其三,关于“只管生产,不管生活”的桎梏,主要是由三种观念所致:一是认为青年生活问题应该管,但是不好管;二是认为生产和学习是团的工作,但生活是家长的事;三是认为生产是“中心”,不搞好就不行,只要生产搞好了,生活问题就是“小事”,管不管没啥。如毕可官的一幅名为《不关心青年生活》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这一问题。漫画里的一个青年说:“听!小两口吵架都动起手来了。”团支书回答道:“清官难断家务事——管不着!”[10]再如平顺县羊井底乡的一个女青年,原来工作、学习都很积极,因为婆媳关系不和,最后闹得该青年工作也不积极了,会也不参加了。该团支部不仅没有予以帮助,还开除了该青年的团籍[11]。可见,团组织对青年生活的忽视,既不利于生产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执政党群众基础的扩大,更不利于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
2.对基层团组织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及应对。当时主要从三方面用力。
其一,做好后进青年的团结教育工作。对后进青年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在中心工作中通过先进人、先进事,进行活人活事的实际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如浮山县张庄乡的团员王永官在劳动时只挑轻活和工分多的活儿干,后来团支部经常和他接近,跟他谈话,说明社是自己的家,只有人人为社,社才能为大家。同时,还用郭某爱社如家的先进事例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后来,王永官真的变了,春耕时,他犁的地不光犁得好,就连以前没犁过的也犁了,而且工作劲头越来越大[12]。该乡团支部对后进青年的团结教育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其二,使用和教育两手抓。教育青年是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团组织应予以青年正确的指导,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如代县八塔乡团支部就在生产运动中兼顾了使用和教育的统一,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春耕时该团支部组织大家七天学习一次技术,还和老农经常交流经验,思想教育工作也很及时,从而取得了不少成绩[13]。所以想要搞好工作,就不能对青年只管使用,不管教育,或者在教育当中忽冷忽热,有头无尾。
其三,全面关心青年的生活,做青年的知心朋友。关心青年的生活和青年的工作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关心青年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才能把他们团结到团的周围,才能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工作。如潞安县琚寨乡五星农业社团支部帮助社里具体安排了青年们的劳动、学习、开会、休息和娱乐时间,青年们不仅生活愉快了,而且生产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14]。这些事情足以证明做好中心工作和关心青年生活是完全一致的。
综上所述,山西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历史困境的积极应对及反思呈现了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的成熟品质——自我净化、自我纠错与自我革新。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优良品质,共青团组织才能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展、壮大,进而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成效
山西共青团基层组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适应新的历史任务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和社会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山西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实力日趋壮大,自身的建设也日趋步入正轨。据统计,1949年山西省团员数量为52905人,到1956年,全省团员已达712698人*《团省委关于全省团员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等情况的统计报表(1956年)》,山西省档案馆藏,共青团山西省委档案(C83-1·1·1-51)。,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团员的数量扩大了将近14倍,足见共青团组织规模扩张之速。
就团员的自然构成而言,主要包括团员性别和团员年龄两个方面。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团员达492464名,女性团员为220234名*同①。。男团员人数足足超过女团员人数的1倍多,可见男性团员占绝对优势。团员数量之所以出现男女比例悬殊的现象,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息息相关。显然,基层团组织干部也深受传统男女观念的影响。彼时,很多史料以漫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如《山西青年报》就刊登一幅名为《团员同志,不要丢下我们妇女》的漫画[15]。从年龄分布上看,14—18周岁的团员共203360人,占28.5%;18—25周岁的团员共440472人,占61.8%;25周岁以上的团员共68866人,占9.7%*同①。。可见,18—25周岁的青年占主体地位。显然,这与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定位有关,共青团本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团员年龄方面也有明确限制。
就团员的社会构成而言,笔者对团员的民族、文化程度与成分略作分析。从民族分布看,全省团员中,汉族共711229人,少数民族共1469人。可见汉族团员占绝对优势,这是由于山西地处中原,汉族人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迁徙是有限的。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137443人,占19.3%;初小文化水平的230953人,占32.4%;高小的198589人,占27.86%;初中的106332人,占14.93%;高中的32588人,占4.56%;大学的6793人,占0.95%*《团省委关于全省团员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等情况的统计报表(1956年)》,山西省档案馆藏,共青团山西省委档案(C83-1·1·1-51)。。可见团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其中初小水平以下的团员几近占其总数的一半,这必然会影响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成效。从社会成分上看,农村团员413863人,占58%;工矿团员104143人,占14.6%;文教团员132396人,占18.6%;机关企业团员51292人,占7.2%;其它团员11004人,占1.6%*同①。。可见,农村团员占绝对优势。这与山西自始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息息相关。
概而观之,山西共青团基层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已初具规模,其建设成效也颇为显著,但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就男女比例不平衡来看,团组织干部受传统男女观念的影响较深,对女青年的动员还远远不够。就文化水平而言,整体偏低的文化水平必然制约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成效。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基层团组织而言,一方面要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自身建设,如何协调并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仅需要丰富的人力,而且需要成熟的经验,但在当时的客观环境限制下,显然难以兼顾,或者说,这些困境之所以不可避免,均因时势所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和共青团的工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6]可见,不同时代的青年团员均担负着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在历史的绵延中不容懈怠,其建设历程中的经验亦弥足珍贵。故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和经验当为一种必需的历史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共青团作为中共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其组织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彰显了山西共青团组织的良好运行态势,这对执政党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大有裨益。此外,对该时期山西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既有助于深化对山西团组织发展史的认识,又有助于正确估价其在新政权初建之时的历史作用,还可为当今的共青团组织建设提供历史鉴戒。
[参考文献]
[1]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38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1-56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76.
[4]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党派群团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598.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101.
[7] 李里峰.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1.
[8] 这样对待落后团员是不对的[N].山西青年报,1956-04-26(3).
[9] 刘福贵.不教育也能搞工作[N].山西青年报,1956-01-15(3).
[10] 毕可官.不关心青年生活[N].山西青年报,1956-02-15(3).
[11] 牛双景.必须关心青年生活[N].山西青年报,1956-02-29(3).
[12] 乔治家.只要耐心教育就行[N].山西青年报,1956-05-04(2).
[13] 曹栓恩.不能光凭热情[N].山西青年报,1956-02-05(3).
[14] 杨保山.要全面关心青年[N].山西青年报,1956-06-07(3).
[15] 丁聪.团员同志,不要丢下我们妇女[N].山西青年报,1956-01-10(3).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