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太极文化产业园建设看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的破解之道

2018-04-03李淑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太极产业园文化产业

◎李淑华

(民盟河南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郑州 45000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场所,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区)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当前国家加快发展中原经济区和河南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机遇期,以文化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强省的跨越成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

一、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产业发展、运行模式等方面。

文化园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的列克星敦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关于其概念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Derek Wynne的文化园区和Hilary Anne Frost-Kumpf的文化特区概念,前者指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集中在一特定的地理区位内,实现文化生产、消费、工作、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后者指一个在都市中文化设施高度集中,具有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对群众有极大吸引力[1]。这两个概念虽然名称有别,但都强调了文化产业的集群特点。

产业发展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核心。Keith Bassett等借鉴城市发展过程中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从成长的起源、阶段、当地集群与全球经济的联系等方面对布里斯托尔自然历史电影制作集群的结构进行了探讨[2];Scott从生产和销售角度分析了文化产业在空间上出现集聚趋势的原因。从生产角度看,文化企业间表现出强烈相互联结性。从销售角度看,当地小生产者网络更愿意加入到被巨大文化媒体团块控制的全球销售网络中[2]。总体上,关于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理论依据、产业聚集等角度展开。

文化园区的运营模式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主要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和以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前者基本以市场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资本自由流动,政府不对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进行过多参与;后者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大力扶持,企业和地方予以配合协调。从实际运行看,相较于政府主导模式,西方的市场主导模式由于更好地因循了产业发展规律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如闻名全球的好莱坞电影产业园区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因素、类型、特征与运营模式等方面。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何选址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王伟年认为影响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资源禀赋、管理体制、产业政策、信息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等,并基于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宜在文化积淀深厚、科研机构密集、艺术氛围活跃和交通通讯畅通的区域选址,以便于同国内其他地区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合作。除此以外,经济基础、地缘条件等因素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3]。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差异和文化多样性,决定了以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依托的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丰富性和特征的差异性。李兰把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类型)归纳为自发型和规划型两类,前者特征是艺术家、商人或企业自发组织在一起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政府不参与;后者主要是政府与投资商合作兴建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在园区发展过程中,给予大量优惠政策支持[4]。此外,樊盛春根据功能把文化产业园区分为产业型、机构型、博物馆型和都市型,不同类型园区的运营模式也有所不同[5]。

作为“说起来好听,吃起来不香”的文化产业园区,其运营模式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是一个难题。许莉结合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特点,归纳了西部文化产业园区的三种发展模式,即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重点城市——增长极模式和联盟带动模式[6];朱海霞分析了西部地区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阶段性特点[7]。另外,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一般都会涉及文化产业集群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大量文化企业、金融机构及相关支持体系在空间上集聚,就形成文化产业园区。

关于河南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尚不多见,现有研究主要涉及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孟博超认为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投入、创新不足,产业链不完整,市场转化和开发能力不足,人才短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与其相近[8]。此外,刘国明从哲学角度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9],方润生等探讨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政策[10]。

综上,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来说,其核心生产要素即为文化资源,其发展问题本质上就是文化产业化,如何把文化因素,转化成文化资本,进而开发成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并最终通过产业集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这一内在机理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太极文化产业园”项目基本概况

太极文化立足中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河洛文化、功夫文化的突出代表。在焦作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投资建设“太极文化产业园”项目,是实施河南“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项目构想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已经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重要实现路径。河南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太极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了“太极文化产业园”的项目构想。

(二)项目定位

项目打出“气沉陈家沟,发力全世界”的发展口号[11],致力于“太极道”品牌矩阵的构建和运营,运用创意动漫形象、编写系列太极道图书、影视作品运作、网络媒体搭建等方式培育太极道品牌,同时,积极推进温县陈家沟太极文化生态园的投资开发和建设。着力打造树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标杆、重建祥和闲适的田园生活、构筑情景交融的慢生活小镇、绽放千年文明的静雅之美、唤醒中国式养老的脱尘之梦。

(三)项目规划

太极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占地约30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太极文化传承与展示中心、太极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和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等板块。其中,太极文化传承与展示中心包括非遗传承文化交流中心、太极别院、大师工坊、太极拳培训交流中心等;太极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区包括河洛集市、温泉精舍等;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包括室外工程、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以满足当地旅游市场的基本需求。

(四)项目意义

建设“太极文化产业园”项目,是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打好“四张牌”[12]中“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力举措,是积极响应国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具体行动,有利于提升河南全省及当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发扬和传承太极文化、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助推河南“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和“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建设。

(五)效益预期

太极文化生态园作为文化旅游综合性开发项目,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休闲配套、独特的文化主题、多元的人群组合、组团式的结构、独特的生活方式,核心吸引力极强。因此,此处将成为游客来河南尤其是焦作旅游的必选之地。2017河南接待游客6.65亿人次、总收入67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17.1%。[13]2016年焦作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2.62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门票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10%。2012—2016年五年间游客的平均增长率为12.09%,旅游收入平均增长100%。温县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也是焦作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县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2012—2016年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50%。2016年旅游收入4800万元,2012—2016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长100%。以2016年陈家沟景区接待人数15万人次为基数,假设建设期三年接待人数不变,预测2020年太极文化生态园建设完成后旅游人数可达17.25万人次,未来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按照SWOT态势分析法,对项目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大要素的分析得知,项目地温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但是,也存在知名度不高、资源利用不足、规划不科学、基础设施落后等劣势,存在文化深度挖掘、文化传承新突破、弥补当地市场空白的巨大发展机会,还存在过度盲目开发和资金的不足等严重挑战。在陈家沟建设太极文化生态园项目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投资建设正逢其时。

三、河南文化产业园项目发展困境及剖析

通过对太极文化产业园的实地考察和对河南各地文化产业项目的综合分析,一些项目长期无法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太极文化发源地温县的文化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经济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产业标准分类来看:温县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在2015年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4∶2.7∶95.9,“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相对偏低。其中,温县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务”共占4.1%,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仅为2.62%,形成了“核心”不够核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县文化产业的规模。因此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加大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以及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政企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不一致

中央明确要求,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是,在具体运作中,政府与引进的投资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方面存在一定偏差。

由于长期以来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文化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地方就业、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主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和引导资金,搭建发展平台。

投资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希望在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国企,长期以来以“年度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模式,致使企业更加追求“短平快”的投资开发方式。同时,企业还要考虑职工薪酬、社会保障等人力成本,项目论证、规划设计等经营成本,以及房屋租金、水电气暖等管理成本。诸多现实因素,使企业不得不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文化产业园往往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太极文化产业园”项目为例,通过考察项目周边的旧址改造工程发现,复建措施“人为”因素较重、“自然”体验不足。旧民居群落中存在外露的现代钢架结构,旧集市改造中过多使用水泥仿古模式,没有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特征,无法实现原生态的生活体验。在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上,对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旅游发展方向洞察力不够强,对“深度游”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深,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整体项目开发理念尚处于初级阶段。在项目特色和项目规模上,地方特色旅游项目和主题文化衍生产品品种少、模式单一,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旅游需求;供游客可观赏、可游玩的“点”不多,对游客的深度吸引力不够,无法形成“回头客”效应和产、供、销经济链条。

四、文化产业园项目的思路调整及推进建议

(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给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推进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举措;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树立“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发展理念,为外来投资者搭建方便、快捷、优质服务的平台。同时,要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落实优惠政策,让外来资金放心进来、安心住下,长期发挥作用,带动地方经济。投资方要充分发挥文化策划能力和资金优势,帮助地方政府谋划好发展蓝图,建设好文化产业项目,让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国有资金充分发挥效能。双方应本着知己知彼、优势互补、平等互惠、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合作项目定准、干好、见到实效。

(二)注重文化产业综合效益

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文化企业因此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文化产业园建设,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要制定完善文化企业双重效益考核办法,形成科学、高效、完备的体制机制,用制度限制文化企业的逐利行为,防止盲目上马、急功近利、重复建设等现象,造成不必要资源浪费。要把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把规模和效益统一起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同时,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观念、长远目标,保持政策连续性,各届政府要接力把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旅游已经进入休闲度假时代,深度体验成为大众游客的普遍需求,市场越来越倾向于有地方独特个性或者时代文化特点的文化产业项目。因此,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开发出具有地方独特个性或者时代文化特点的文化产业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太极文化产业园”项目来说,要综合考虑陈家沟古村复建、河洛古镇、太极养生小镇各项目的关联因素,充分利用好太极拳、怀药、温泉三大核心优势,以陈家沟古村落为根,顺势而为,通过怀药田园、艺术聚落、生态林地、自然水系等构筑生活与旅游的空间网络,打造以中式养生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养生“宜居”地,拉长地方文化产业链。向其他省市成功案例学习,不断丰富园区的项目类型及数量,加大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打造“太极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体验,有效提高特色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五、结论

以太极文化产业园为切入口,借鉴国外文化园区发展的运营模式,通过对项目构想、项目定位、项目规划、项目意义、效益预期以及实施过程和建设困境的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发现造成文化产业园项目推进瓶颈的主要原因是“项目所在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政企目标不一致、项目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提出了“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注重文化产业综合效益、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解决建议。各地应以此个案为镜鉴,重新审视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举一反三,把文化因素转化成文化资本、开发成系列文化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猜你喜欢

太极产业园文化产业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太极
游太极洞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太极+』,未来可期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太极Ⅱ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