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哲学意蕴

2018-04-03伊丽娜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

伊丽娜

(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湛江 524048)

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观察、思考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文化自信思想无疑是这个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综合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建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哲学基础。我们秉承“有的放矢”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为切入口,深刻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以更好理解文化自信思想。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修改后的党章。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P33)这是新时代新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也是文化强国的基本方略。文化强国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P3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这种自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并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当对自己文化有了自知之明的认识后,进而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对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理解并认同,且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可见,文化自信是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即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因此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

习近平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P18-19)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也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本质内涵。

这个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二、运用唯物史观构建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前提

要谈文化自信,首先离不开对“文化”的思考。习近平虽未对“文化”进行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阐释,但是通过他多次关于文化发展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文化观。习近平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P33)“灵魂”意为对事物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是主控制、主方向、主属性。习近平认为在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P33)国运的兴达、民族的强盛,核心关键是内在于其机理的文化。可见,习近平对文化的界定。他认为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习近平说我们当今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2](P39)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乃至“强起来”,根本的原因还是文化的作用。“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3]正是因为依据先进理论文化的推动和指导,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胜利,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由此看出习近平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他认为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精神基础,是促进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要素。

众所周知,文化的最原始意义指的是人的痕迹。人的痕迹当中,最根本的是生活方式。在物质社会活动即生活方式中,个体得到了完善,并确立了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规范和社会风范。从人的生存和历史运行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的文化就是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特性表现在,它不是与经济、政治、科技、自然活动领域或其他具体对象相并列的一个具体对象,而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影响人、制约人、左右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层的、机理性的东西。”[4](P15)文化不但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也构成了社会的存在方式。由此可见,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这是唯物史观关于文化本质的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伴随社会存在体系架构产生的观念、诉求、思想文化等社会意识,反过来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习近平正是从唯物史观出发,充分肯定文化来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3]并认为文化对社会存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是一个民族存在兴亡的血脉和基因。“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5]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的核心因素,是“软实力”。习近平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不断推进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实践充分认识到作为观念体系的文化对社会物质生产活动起着决定性制约作用,揭示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为推进文化强国乃至文化自信建设奠定了理论前提。

三、运用唯物辩证法阐释文化自信践行性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文化自信的原因,文化自信的内容、依据以及文化自信的方法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充分的理论阐释,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分析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P18)在习近平看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持久坚定有效执行,需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可以坚定地对以文化意义建构形成的制度、道路、理论执行自信,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建设。为何如此说?因为文化作为社会发展道路、制度、理论的内在机理,影响和制约着它们的运行和发展,所以坚守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决定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模式,实现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因此只有秉承中国模式的文化内核和价值理念,才可更好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提供价值依据和精神动力。同理,文化自信之所以在三个自信提出之后提出,是因为三个自信是文化自信提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道路、制度和理论经过实践证明,确已彰显其优越性、合理性,已证明道路、制度、理论选择的正确性,同时也就证明了内在于其机理的文化逻辑的正确性、合理性,才有了提出文化自信的可能性。可见,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之间是互为存在前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对于四个自信进行了深刻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影响、制约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联系之中,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需要我们确立开放性、整体性观念,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学会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习近平正是准确把握了四个自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文化自信与道路、制度、理论自信之间的互为存在前提,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才适时地在三个自信提出后提出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中更为根本、更为基础的力量。这是习近平运用“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全局意识,正确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运用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统筹兼顾,合理提出四个自信的思想,体现了系统思维。

(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此矛盾分析法处于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重要的理论品质。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研究和解决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所提出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在文化自信的内容上,习近平指出脱胎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的革命文化,以及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 “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核与承续谱系。这个文化谱系代表了当前我们文化发展的主方向,也是我们当前构建的新文化体系的主要内涵。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阶段,如何抓住体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以及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乃至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文化,是我们当前文化发展问题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更是代表中国精神的文化特质。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突出地代表了当前中华文化的立场,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习近平充分利用矛盾分析法,对文化自信内容的思考抓住了中国当前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横贯古今,继往开来,既面向历史又面向未来,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辩证法分析当今中华文化的特质,不但抓住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特标识,而且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运用辩证思维来处理文化发展战略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

同时,习近平运用辩证思维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从对外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之间交融更加频繁以及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的实际出发,突出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世界其他优秀文明包容借鉴。习近平将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起来,以开放的视野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阐明正确处理中外文明的科学态度,既看到文明的独特性,又看到文明的多样性以及平等性,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文化建设原则,努力追求“和而不同”,以达到各种文化相互和谐发展的态势。习近平说“一花独放不是春,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5]包容、尊重、虚心、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文化建设态度和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完美运用。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习近平认为对待传统文化,“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6]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坚持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7]习近平坚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分析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8]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表达形式,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四、运用唯物主义一元论分析文化自信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习近平运用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我国目前基本国情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深刻地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这些实际情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出发点,也是文化自信战略实施的现实出发点。

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发展战略是从我国当实前实际情况出发,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首先,立足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其继承和自信,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能够生成的历史根本。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从历史中走来,都受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影响,也都是从前人已经积累的思想文化材料出发,都有其固定的传统,丢掉传统就等于失去根本。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孕育于5000年文明发展当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的血脉、基因,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任何时期中国文化建设都面临的最大实际。习近平十分看重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实际,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脉和独特标识,他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9]当前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自信什么?以什么为自信?那就是立足我国文化发展的根基、血脉,以已深深影响我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倡文化自信,否则我们的文化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3]正是能够理性地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对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准确的判断和定位,我们才可坚定地进行文化自信。

其次,立足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提倡文化自信,这是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现实根本。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时代的来临是时代发展的历史产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后,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表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当前中国已由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落伍者转变为工业化与现代化最大的翻身者,由经济全球化的边缘者转变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全球经济政治事务的被领导者转变为全球经济政治事务领导者。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事务中的地位和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根本性转变植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基础上快速发展的国家经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已具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力,这充分证明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理论建设的合理性、正确性和科学性,也证明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及中国发展经验将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逐渐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意义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国人文化心态随着国家实力强大带来的文化认可,文化自信心大大提升,因此我们才适时地提出文化自信战略。“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探索找到的,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10]“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1]可见,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是文化自信时代到来的现实基础。

最后,立足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情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日益成熟基础上提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指日可待。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日益成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日益发展,中华民族主体意识日益加强,这使得中华民族越来越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创新发展中国文化,能够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批判价值出发,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取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与创新,实现了对中国文化价值真正的超越,这就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价值逻辑的前提。

概而言之,习近平秉承马克思主义精髓,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全面的视野、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提出文化自信思想,构建新时代文化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奋斗方向。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