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绿道旅游开发与管理优化设计

2018-04-03袁晓亮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步行街绿道全域

孔 伟 袁晓亮

(1.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1;2.巢湖学院 安徽巢湖 238000)

“全域旅游”是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有机整合、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与模式[1]。近年来,全国各地秉承“全域旅游”的创新理念,积极编制规划各自旅游发展的绿色交通网络系统,助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慢生活”和绿道旅游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在此背景下,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的步行街景区,如何运用全域旅游思想来统筹推进绿道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是景区目前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城市步行街开放景区往往位于城市老城区中心地带,是城市历史上有名的商业街,以步行街和公园为主体,这需要景区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水岸,公园等历史遗址遗迹近在咫尺,共同构筑集购物、旅游、文化、宗教、休闲、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文化商业步行街[2]。

一、城市步行街开放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全域旅游发展浪潮下,一些步行街开放景区拟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然而,很多景区却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在旅游资源、产业融合、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品牌影响等方面的提升力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一)全域旅游格局有待加强。首先,由于受过去体制机制的影响,旅游发展规划通常是由旅游部门“单打独斗”出来的,缺少国土、交通、文化、宗教、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的通力配合,很难有效调动和发挥景区内各项资源的综合价值和整体优势,不能充分体现全域旅游的本质特征。其次,尽管很多景区内商业贸易繁荣,文化景观众多,生态资源丰富,但是商业、文化、生态等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还较低,各项资源与旅游产业间的价值转换有待加强。第三,由于受一些老城区地理发展空间的限制,景区内交通线路拥堵,可进入性与疏散性都明显欠缺,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不高,景区景点利用率、开发率尚有潜力可挖。

(二)交通环境有待综合治理。一方面,作为老城区的中心地带,人流量大,经济文化活动频繁,而土地资源十分有限,造成了步行街及其周边令人堪忧的交通拥堵问题,具体表现为景区内缺乏专门的旅游交通系统和环保设施。另一方面,交通拥堵又直接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质量。域内开敞活动空间狭小,道路十分拥堵,很多道路还承担城市交通主干道职能,机动车噪音严重超标,直接破坏了游客欣赏文化景点的雅致和心情;街巷中的小摊小贩十分混乱,违规搭建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挤占了本已捉襟见肘的商业道路,迫使景区交通更加拥堵和混乱,严重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此外,拥堵造成域内紧急消防和医疗急救设施设备可进入性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总之,很多景区内拥堵的交通环境问题有待综合治理。

(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不充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能让传统文化资源“活化”,也能进一步提升旅游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很多步行街景区坐拥古迹、河桥、遗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谓十分富集。然而,目前景区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缺乏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中缺乏对区域历史文脉的有力彰显。比如,合肥对古逍遥津、古教弩台等历史古迹旅游品牌的打造缺乏创新和特色,没能将文化资源转化成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目前,缺乏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载体和媒介,将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起来,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文化体验式旅游产品。

(四)公共空间缺乏绿色生态元素。绿色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降温降噪、保水防风、遮荫挡尘、净化空气等。然而,大部分开放景区坐拥老城区中心地带,人口密集,土地稀缺,大部分地理空间让位于商业发展,植物景观与商业设施比例搭配严重不合理,发挥不了步行街景区的环保功能和审美功能。加之商业利益驱动,各种广告牌林立期间,导致以步行街为主体的道路绿化明显不足,公共空间严重缺乏绿色生态元素。

(五)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历史上很多步行街的发展都是基于城市经济中心考虑,发展定位上侧重于商业贸易,致使旅游品牌元素长期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比如,步行街沿线的建筑设施、道路标志以及沿街广告等都具有很强的商业色彩,却缺乏对当地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同时没能有效整合周边历史人文古迹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发挥不了当地各种旅游元素的协同作用,旅游品牌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综合影响力还比较微弱。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步行街景区绿道旅游开发的优化设计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该深刻把握和践行全域旅游理念,建立和完善多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建设与管理体制,为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好顶层制度设计,科学规划绿道发展项目;另一方面,在景区绿道旅游开发与管理上,实行文化与旅游部门牵头、其他相关产业部门通力配合的协同机制,紧紧围绕打造精品绿道旅游这个共同目标,将各项资源进行科学有效配置,使景区内商业、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实现合理转换和价值创新,实现共建共享,稳步推进全域绿道旅游。

(二)开展综合治理,完善绿道设施。首先,对传统商业街巷进行升级改造,按照相关标准规划建设都市绿道,结束交通环境拥堵和乱搭乱建、违规占道等混乱现象,为绿道旅游发展清除障碍[3]。其次,完善标准化的绿道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绿道旅游指示系统,完善旅游自行车、旅游公厕、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将“智慧旅游”技术应用到景区解说系统之中,以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下游客的个性需求。第三,完善接驳点和驻足空间设施建设,将绿道与商业街区、居民小区以及重要交通枢纽相互连接,提高游客出入景区的便捷性和体验绿道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三)挖掘文化内涵,推进产业融合。在绿道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古迹、河桥、遗址等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将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穿插于绿道设计之中,开发特色文化景观和旅游纪念品,从而提高整个步行街绿道的文化特质。绿道沿线的装饰装修以延续历史风貌为原则,尽量与历史古迹文化环境相协调,可以借鉴典型地域建筑的元素对绿道沿线进行装饰点缀,以地域文化为主线赋予绿道精神品质,打造具有浓厚文化特质的绿道街区。同时还可以利用绿道两边的配套设施来展示“大湖名城、创新高低”的现代文化元素和科技产品,体现城市创新的发展定位。

(四)增加绿色元素,回归生态本质。绿色生态是绿道最本质的特征。绿道景观的设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根据游客需求,在商业步行街景区大幅增加绿色元素,建设人性化的绿道旅游空间环境[4]。可以在步行街及周边绿道沿线广泛种植桂花、广玉兰等市花市树,充分展示城市绿色都市名片和生态旅游特质;在绿道开阔空间中开辟主题文化草坪广场,设置树下桌椅,增添名人雕塑等旅游元素,规范和减少商业广告牌,提倡绿色公益属性,形成富有绿色生机和张弛节奏变化的游憩空间,回归绿道绿色生态的本质。

(五)整合周边资源,提升品牌影响。统筹运用全域旅游理念,充分发挥步行街开放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破周边各景点之间相互孤立、各自为战的局面。首先,整合利用古迹、河桥、遗址资源,以“名人古迹绿道游”为主题,加强产品包装和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其次,科学编制绿道网络,建设特色绿道旅游线路。建设河桥沿线绿道,使之与步行街开放景区汇织成一片绿道旅游风情带。同时,通过绿道将附近的古迹、河桥、遗址景区以及周边其他旅游景点串联成片,合力打造城市都市绿道旅游升级版。第三,开发“绿道旅游+互联网”“绿道旅游+体育”等新业态。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打造“智慧旅游”APP,游客在绿道沿途旅游过程中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自主学习和了解感兴趣的自然地理或历史人文景观,还可以利用绿道举办竞走、短程马拉松等运动赛事,提升绿道旅游的整体品牌影响力。

结语

城市步行街开放景区历史人文内涵丰富、商业休闲经济繁荣,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针对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应该立足全域旅游视角,加强绿道开发及旅游发展中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稳步推进绿道旅游发展;在老城区升级改造和综合治理中完善绿道旅游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以绿道为载体和媒介,串联起周边景区景点,打造精品绿道旅游品牌。通过对景区内绿道旅游开发与管理的优化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美好休闲旅游生活向往的需求。

猜你喜欢

步行街绿道全域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购买”快乐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