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经验

2018-04-03李青文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民

李青文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源泉,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农业搞上去,不仅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也要保障他们的政治权利。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带领下,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实践创新的成果,不仅在经济上农村取得了迅猛的增长,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等方面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农村工作积累的基本经验,对进一步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农村的工作原则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落实者,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对农村改革的领导。4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的就在农村。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1]我国的改革滥觞于小岗村的生产责任制,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可以说,党在农村政策不断改革调整的过程就是基层党组织不断带领广大农民实现致富的过程。新时期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始终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了一些列政策。从十二大到十七大,党中央始终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战略意义,必须长期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机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土地问题是农民的根本问题,在此期间,党对农村的土地政策也是在不断地变革。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提高土地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2]

十六大首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三权”分置制度。要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且长期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农村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短板,而贫困问题是其最关键的环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一直致力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实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扶贫方略由以县域为单位到以村再到以户为单位的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决打赢好脱贫攻坚战。通过党中央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物质方面的需求,正在朝着美好生活需求而奋斗,继而为建设全面社会小康而奋斗。

坚持党管农村的工作原则,就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3](P190)十九大报告指出:“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4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是最根本的政治方向和原则。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是推进农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党在农村基本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末梢。农业要强、农村美、农民要富,所有这一切,都要依靠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工作。[4](P1009-1010)改革开放新阶段新世纪,党的农村工作始终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促进粮食生产,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朝着全面小康社会奋进。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改革中的领导,始终围绕“三农”问题,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民富裕。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还要处理好“两委”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理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农村党组织是村级各项事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村委会和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如,江苏的华西村、广东南岭村、黑龙江兴十四村等,这些先进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带领本村其他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另一方面要规范各项工作制度。在村建立“两委会”联席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委会三个制度,三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在党支部的领导之下开展活动。

二、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农村各方面的工作

改革创新必将带来进步,封闭保守只能导致落后。改革创新是决定当代中国繁荣富强的关键一招,也是关乎党的农村工作建设的关键一招。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时,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党的农村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邓小平曾指出“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即所谓的“两位一体”(经济、文化)。江泽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即“三位一体”(经济、文化、政治)。胡景涛在十七大上将“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四位一体”上升为“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正是由于从“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党的农村工作才能越走越宽,农村才能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经济体制,实施土地保护政策;进行了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党支部成员的产生方式从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到“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模式转变。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制度,完善了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提升了村民民主管理的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5](P606)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村民在社会上的诉求,一直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快构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实行分级诊疗,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抗洪救灾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残障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农村分别建立了一大批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警务室、健康活动中心等,加强了党在农村社会方面的治理与创新,为农民提供了社会服务方面的诉求。文化是农村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四十年来,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逐渐加快,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乡村振兴正在努力构建,一批又一批的“文明村”“文明家庭”“最美农民”等不断涌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放入国家的议事日程,不断解决农村的生态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P493)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建设一个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九大提出要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农村治理格局。农村是一片净土,是广大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党一直高度关心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始终贯穿于党的农村工作的始终。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改革创新,将改革创新嵌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才能推动党的农村工作不断前进,农村才能呈现一片繁荣兴盛的局面。

三、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方针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只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政策,才能实现农村繁荣富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构建。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围绕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产生力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村全面发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广大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变,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党的农村工作始终围绕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奋斗,不断满足村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诉求。根据时代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加强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农村工作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广大广大农民群众来推动。如果脱离农民群众,党的农村工作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7](P1094)邓小平曾经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指导。[8](P382)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盛于衰亡。胡锦涛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治本,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把群众路线上升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高度,强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40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路线,关心广大农民的利益,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亨廷顿说:“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9](P241)中国农村是千百年来基于血缘、地缘要素而稳定地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共同体。党的农村工作内生于乡土社会,与乡土社会存在着多元复合型的关系。[10](P53)费孝通将中国的乡土社会概括为“熟人社会”。改革开放40年来,这种熟人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融入乡村社会之中,往往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社会中的人。所以,与农村其他社会组织更具有平等性,能够更容易的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敢于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是党的农村工作不断完善的重要因素。组织和尊重农民必须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40年来,随着改革民主进程的推进,党的农村工作已经实现“替民做主”到“为民做主”的转变,已经实现“把农民组织起来到”让“农民组织起来”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农民的主人翁精神。

四、必须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办好中国事,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包括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关键是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建设。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关键是看领导班子是否足够强大。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改革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1](P380)40年来,农村各地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如甘肃天水市实施“双培双带”工程。青龙村的马骏明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加强培养大学生村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的希望。农村的今后的发展繁荣富强需要新一代的青年来打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一些列政策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担任村级领导班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年龄结构。三是要更加自觉的遵守党性。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群众的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确保党的生机与活力。

法律是治国的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千头万绪,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来支撑。制度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些列的法律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学习习近平一些列重要讲话。妥善地解决好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党内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推行“公推直选”制度,积极推行“两公开、两票制、三轮选”,党员管理规范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完善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制度,将制度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正是因为有良好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层工作才少走了许多弯路,农村也因此更叫富荣、富强、和谐、民主、生态。

苍蝇虽小,危害不小;蝇贪成群,其害如虎。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直接面向群众,其作风问题直接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认同。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12](P165)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首先解决了“文革”遗留下来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风。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发展中不断总结作风建设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迷信,牢记“两个务必”思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决反对“四风”,经得住“四个考验”。结合“三讲”教育,将作风建设与基层党组织相结合。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全面纠正党内“四风”问题,坚持反对特权现象。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加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查处力度,坚决做到“老虎”“苍蝇”“猎狐”一起打,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过一些列的整治措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面貌、村民的面貌、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民
清华党组织公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