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与话语表达艺术研究
2018-04-03姜仕华
姜仕华
(四川文理学院 党委宣传部,四川 达州 635000)
话语即言语,是人与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言环境中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具体语言行为,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环境、话语对象等要素组成,是意识形态传播的文化载体。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是话语主体表达意识形态主张、话语体系和话语内容,传递思想理论、教育内容、情感色彩的重要交流工具,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形式;话语表达是连接意识形态话语和受众对象的桥梁与纽带,话语表达效果受话语体系、话语方式、话语设置、话语规律、话语转换、话语媒介等因素的制约。话语转换和话语表达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时代化、实践化、生活化的重要形式与方式,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一项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效果不突出、质量不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话语转换的质量和话语表达的艺术效果,科学合理的话语体系和艺术性的话语表达在视觉和听觉上能给受众对象留下深刻地印象,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共振,从而实现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和发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质量与水平,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文化安全。
一、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和话语表达艺术的价值与功能
(一)可以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意识形态“供给侧”质量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过多的使用政治性话语、宣传性话语、政策性话语和抽象的学术性话语,话语表达形式单板、单一、乏味,不“接地气”,缺乏温度和亲和力,致使收到的效果不佳,很难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使得解决国家意志与个人意志的融合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1]习近平同志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是培养党和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主阵地、主战场。高校意识形态“说什么”“如何说”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困境的源头和关键环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坚持以生活化、通俗化、形象化的话语代替单调、枯燥、晦涩的话语,构建贴合话语对象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的话语体系,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校意识形态“供给侧”质量,扩大高校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可以提升话语体系构建的质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观的外在表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阶级性、时代性、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实践指导性等特征。话语体系反映了特定时期话语主体的立场和根本利益,是话语主体实现思想表达的重要方面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提与基础。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话语转换和话语表达,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形式有有形的和无形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直接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有书面语言、课堂语言、口头语言、生活语言、文件语言、政治语言、学术语言等,且有不同的形式和艺术风格。当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和话语表达要努力构建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符合教书育人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话语内容和形式,做到信、达、雅的完美结合和有效统一,综合提升思想舆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有效传播,筑牢高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可以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和价值,凸显高校文化特性和文化品位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文化载体,话语转换和话语表达是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使话语转换与话语表达具有文化的属性,内含着以文化人的目的和价值。坚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务求实效的基本遵循”。[2]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这决定了我国高校意识话语体系建设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借助于文学语言、艺术语言、网络语言、行为语言等,以故事、事例、比较、榜样示范等形式和各类阵地、载体实现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并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精神、办学思想、办理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和载体实现思想理论宣传和以文化人的“双核双驱”并向并行的发展模式,提升高校以文化人的功能和校园文化建设品位与质量。
二、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转换、话语表达的特点和基本遵循
(一)话语表达的规范性和艺术的感染性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组成单元和构成要素。高校是知识文化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也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话语表达必须遵循语言文字表达的规范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不能标新立异和无中生有,不能够使用带有歧义、异议、晦涩的话语和生僻的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不能含糊不清;逻辑必须严谨,结构必须合理,形式和手段必须科学化、规范化,表情达意须准确无误,传递的思想信息要具有直观性、感染性和思想教育性。
艺术感染力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特征和显著特性,科学有效的话语表达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不能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不能够一味采取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注入方式,要持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与文学艺术语言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有效结合,多使用有个性、有自身特色的语言,力戒千篇一律和封闭僵化,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努力形成别具一格和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范式和表达风格,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传播形式,使高校意识形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话语内容的现实性和实践的指导性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者不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着实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3]任何理论不解决现实问题就只是海市蜃楼和空中楼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求是高校意识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遵循,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从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青年学生易喜欢、易接受的方式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找准意识形态话语与青年学生实际需求的契合点,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实践指导作用。
当前,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着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习近平同志说:“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引领和道德教化,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相结合,着力破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
(三)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思想的统一性
意识形态建设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的变化和推陈出新,话语传播媒介和载体也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是多样化、多形式、多形态的存在;话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还受话语内容、传播载体、话语对象、话语主体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虽然是知识分子群体相对集中的地方,但受学科背景、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师生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形式、多层的,这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要不断地探索新经验,创造新形式,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与话语表达方式的有效融合和多样化发展,努力适应差异化、分众化的发展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声部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格局。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在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下,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社会的期望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探索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有效融合,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将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上,统一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上,实现思想观念的广泛认同与价值观的普遍遵循。
三、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转换质量与表达艺术效果的路径
(一)优化话语设置,创新话语表达形式
话语设置是话语转换和话语表达的基础与关键环节。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国家先后设置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话语体系,这些话语体系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共识、巩固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意识形态要在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引之下,进一步优化话语设置,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转换为学生日常生活话语体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高校意识形态在话语设置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要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注重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四是要遵循思想舆论传播的基本规律;五是要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积极适应话语表达方式多样化、多形式的发展需求。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和工作经验创新。高校党委要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的合力。在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把握好时、效、度的辩证关系,始终做到因事而谋、因势而化、因时而进,“要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5]多创作有温度、有厚度、有感染力的话语体系和表达形式,充分实现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等的有效融合,不断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
(二)构建多样化传播体系和传播格局,提升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影响力
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体系和传播格局与传统以课堂教学、报纸报刊等为主阵地、主载体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差异,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和载体要主动适应新事物、新现象的变化发展趋势,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和认知新媒体传播规律,努力构建意识形态多样化、多形式的传播体系和传播格局,实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宣传教育效果。
高校意识形态在构建多样化传播体系和传播格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新技术实现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有效实现了意识形态传播图、文、声音、影像的有效融合和线上线下的互通交融,极大的改变了过去单向的教育模式,使高校意识形态呈现出立体化、交互式的传播和融合,能极大的提升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质量
推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促进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艺术化、生活化,话语主体是核心和关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设置和话语转换能力,把握时代脉搏和青年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点,打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切实担负起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责任。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这对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传播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中坚力量,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质量和效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改革创新,掌握话语设置和话语体系转换的方式、方法与基本原则,遵循思想舆论传播规律和艺术表达规范,不断提升高校意识话语转换与话语表达的水平和能力,提升意识形态在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不断开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能力和水平。
[1] 郭凤志.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及话语体系创新[J].红旗文稿,2015(18):26.
[2] 王 帅.在以文化人中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6):83.
[3] 徐春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7(1):9.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5-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
[5]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38.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