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2018-04-03徐晓宗刘永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徐晓宗,刘永亮

(四川文理学院 a. 校办公室;b.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提出这一发展理念是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称之为新发展理念,之所以“新”,就在于与过去的发展理念相比较而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发展,在实践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理论上也取得了有许多巨大指导意义的突破。但是,中国在过去发展实践中也存在着相当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认识上讲,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紧密相关。[1]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理论上做出科学规范、系统严谨、简洁明快的概括总结,以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成果,是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不仅开辟了我国发展实践新境界,也将对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新发展理念是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对中国与世界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科学解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关系的改善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发展,各国社会财富总量有了巨大增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时期。不仅发达国家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一些落后的国家也晋升为中等收入国家乃至高收入国家。同时,各国也都面临发展难度增大、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产业空心化、贸易和财政赤字率高、债务负担沉重、失业率高、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区域和产业发展失衡、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

各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一些问题在一些国家比较突出,一些问题则有相当的普遍性,为此,世界各国建立了类似G20这样的全球性协调机制以及诸多的双边和区域多边国际组织来共同应对国际性经济问题,这些机制的建立及其运行实际上也凸显了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2]

各国为走出发展困境,在实践中逐步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理论及办法。在实践中,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完整提出并作为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在各国现实中还没有发生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既是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和世界的巨大理论贡献。

普遍性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的可能性。新发展理念所致力解决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新发展理念对国家发展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将适用于其他国家。可以说,新发展理念完全可以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发展的“普世价值”。与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强力推销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领域的所谓“普世价值”相比,新发展理念这种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真正“普世价值”不需强制推广,但却会更加有益、更可接受。[3]

新发展理念之所以是对中国与世界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科学解答方案,是因为新发展理念具有五大特点及优势,即发展动力的强韧性、发展结构的平衡性、发展进程的持续性、发展格局的外向性、发展结果的公平性。

(一)坚持创新发展,体现了发展动力的强韧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内外环境条件,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应该不断地有所变化。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近40年,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历史性变化,最突出的是由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世界后列的国家转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国家。同时,过去支撑发展的一些动力如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低端产业和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改革开放早期政策见效快等优势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同时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失衡严重,等等。这些新变化表明,我国必须从原有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转变到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方式,而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则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意味着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尤其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对应措施,即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强落后地区与重点薄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要构建发展新体制,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不必要干预。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4]强调要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倡导创新文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在当今世界上,坚持创新发展,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摆脱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局限,才能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和持久的动力。坚持创新发展,体现了发展动力的强韧性。把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充分体现了创新发展在引领发展新常态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二)坚持协调发展,体现了发展结构的平衡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效和持久的发展,都应该是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全面、平衡的发展,应该实现各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就是要体现出发展结构的平衡性。发展结构失去平衡性,体现为一手硬一手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正常现象,这样的发展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增强发展平衡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中国是一个大国,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坚持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在过去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一方面是由于客观上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发展任务艰巨和紧迫,另一方面也受认识的局限,在处理很多关系时,采取了非平衡发展战略,如东部发展优先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优先于文化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尽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领域的适度优先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长时间严重的发展失衡已经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后果,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道德失范,贪腐严重,犯罪增加,社会秩序不稳定等,在一些地区、一些时期、一些领域问题还十分严重,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5]

十九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阐述,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就是解决协调发展的问题。重点处理好区域关系、城乡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等等。这些重大关系一方面是我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同时也是过去发展中产生问题较多、深化发展难度较大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能够大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坚持绿色发展,体现了发展进程的持续性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发展进程的长期持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很低,起步很晚,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需求量大,对环境承载力要求高。但是,我国几乎所有重要的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际的环境承载力也相当有限。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比较紧张,易于发生环境灾难,坚持绿色发展非常重要,但难度也很大。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性上,受技术水平、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发展观念、道德素质等因素影响,中国社会单位产出消耗的资源量大,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发生恶性污染事故,给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绿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的清洁能源体系,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倡导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这些要求切中了时弊,找准了对策,对推动绿色发展能够发挥有效的保障作用,将从根本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体现了发展格局的外向性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之中,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要素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会有其不足和短处,只有在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中才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利用国际条件解决好国内问题,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加速自身发展。闭关自守只能导致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大差距,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境地。

中国过去饱受闭关锁国的危害,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百年国难。中国过去近40年快速发展的主要特色和基本经验就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但不应该也不能够排斥对外开放。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着众多的人口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发展起点低、发展空间大,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资源自足率低,环境承载力有限,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高端人才缺口很大,生产能力和国内市场容量矛盾突出,这些劣势和不足决定了对外开放不是我国的一项权宜之计,而是必须永远坚持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大门一经打开,就不能够再次关上,对外开放永远在进行之中,闭关自守的回头路是走不通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会是一厢情愿,而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需要。

坚持开放发展,需要制定正确的开放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互通有无,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针对中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世界经济形势,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措施。 这种对外开放战略思想,有别于历史上和现实中一些国家奉行的损人利己的零和思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条件加速中国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国际风险损害,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与相关各方的互利共赢。

(五)坚持共享发展,体现了发展结果的公平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事业,发展成果理所应当地要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坚持共享发展,就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的和成功条件。共同利益是共同意志的前提,只有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有效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共度难关、共创辉煌。

社会贫富分化状况,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和政策选择等因素影响。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提出坚持共享发展,致力共同富裕,不是要在每一阶段都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努力消除贫富悬殊,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中低收入者生活,实现社会公正。在当前阶段,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坚持共享发展,致力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小康。

实现共享发展,在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高难度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许多相互关联的协同措施共同保障。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具体途径包括: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这些措施覆盖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发展等民生重要领域,为促进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二、新发展理念能有效解决中国发展出现的问题,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破解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在深入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从实践变化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党的自身建设,改善了党的形象,提高了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水平和实效,获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难题,包括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进程、发展格局、发展结果等,给予了科学系统的解答,将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长期指导方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间大约历时70年时间,而2012年党的十八大大约处于二者中间。经过近35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大台阶”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作了高度概括。这些历史性变化的深刻理论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引和带动了成功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些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趋于完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代。

虽然党的十八大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但从十八大至十九大五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形势下,认真践行了新发展理念,有效克服了我国过去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取得了发展的巨大成就,开辟了我国发展的新境界。从与过去阶段的比较来看,新发展理念的实施所带来的中国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政治民主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权益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依法治国水平提高,社会秩序良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获得更大发展,社会道德风尚良好,人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生基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生态文明观念逐步确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并逐步得到遵守,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国防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军队保障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核心利益的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增强;党的建设更加完善,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治国理政实效更大。

总的来看,如果说过去40年的实践有着较强烈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尝试性、开拓性特点,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发展进程不够稳定,那么未来30年将有更多的“按图索骥”“顺藤摸瓜”的程序性、规范性、制度性特点,发展水平和质量更高,发展进程更加平稳,此前40年不时出现的惊心动魄、起伏不定的场景很少会再次出现。中国发展新阶段将能够有效解决过去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三、新发展理念圆满回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奥巴马之问”

中国的发展成就主要取决于中国党和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全国人民的顽强奋斗,但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中国发展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改革开放前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孤立,改革开放后也偶尔受到过一些国家的孤立和制裁,这些孤立和制裁都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制造了很大的阻力,产生了很大的损失。这种情况说明,中国不能只顾自己埋头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世界大国和周边国家的相互关系,在维护与增进中国利益的同时,要尊重与维护他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关切。

当中国国力比较弱小的时候,中国在国际事务上采取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低调策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不高,因此,中国如何发展以及中国发展起来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多少国家在意。但是,当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增强,一些世界大国以及中国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表示严重关切,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包括“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化威胁论”“意识形态威胁论”“生态威胁论”等。

“中国威胁论”实质上是西方及周边相关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因素,用来制约中国崛起的一种宣传手段,是冷战时期“零和”思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体现和反映。尽管中国威胁论并没有现实的根据,而且中国政府反复宣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国与国关系,但在过去中国发展处在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下,中国发展确实消耗了中国和世界相当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加上内部贫富分化和腐败问题严重,群体性事件不时发生,中国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经济扩张才能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的观念很普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威胁论夹杂着中国崩溃论,仍然困扰着中国的发展。如果按照过去的增长方式延续下去,那么中国确实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对环境将对产生更大的污染,这不仅将危及中国人民的利益,也将推动世界资源价格高涨,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负面影响。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澳大利亚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奥巴马这段讲话真实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繁荣的排斥和担忧,暴露了这些国家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偏见和歧视,理所当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谴责和反对。但是,奥巴马的论述实际上也揭示了中国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难题,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中国发展如何让世界放心?撇开对这个问题的情绪化反应,如果把这个难题简明地表述为“奥巴马之问”,那么中国社会就要充分认识到,“奥巴马之问”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在个别场合发出的“不经意”疑问,而是外部世界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疑问。能否回答好这个疑问,关系到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基本态度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也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发展质量、发展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大小。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圆满地回答了“奥巴马之问”,中国领导人找到了既能让地球可承担又能让中国人富起来的“新模式”,向中国、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将如何发展。从逻辑上可以说,是“奥巴马之问”催生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中国领导人对“奥巴马之问”时隔四年之后给出的“习近平答案”。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发展难题变成了发展动力,形成了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将形成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方式,实现各地区、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将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与进步,中国人民将共享国家繁荣强盛的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变成现实。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新长征,2015(12):4-6.

[3] 颜晓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5-10.

[4] 辛 鸣.论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11-17.

[5] 释清仁.从容淡定应对“中国威胁论”[N].中国青年报,2012-04-06(09).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