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美学视域下的生态作文教学

2018-04-03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美学生命作文

彭 辉

(达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四川 达州 635000)

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催生出多种多样的教学范式,生态作文以其对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的准确定位,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探究作文教学生态回归的过程中,生命这一因子的作用随之显现出来,它恰好是生命美学研究关注的话题。解读生命美学紧扣人类生命意义的特质,在其视域下对生态作文进行思考与实践,能有效推进生态作文教学。

一、生命美学在语文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科,审美活动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概念决定了美学与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的特殊关系,也明确了它在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美学的众多分支体系中,生命美学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美学苍穹。学界认为人类生命活动一旦与审美发生关系,生命美学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也将熠熠生辉。就生命美学在我国的历史渊源来看,古代圣贤先哲在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中早已涉及到这一领域,比如说,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便把对生命的探索作为其哲学思想的起点和终点,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完成了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从“忧世”转入“忧生”,指出个体生命活动应成为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为传统美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前人将生命追问作为美学的重点探究领域,后人更是借助这把钥匙打开古代经典学说的大门。随着国家民族的整体进步和个体生命的不断演进,生命美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悄然崛起,人们更多地对安身立命、生存超越进行关注,对生命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成为美学的一个热点话题。美学家范藻教授撰文阐释了生命美的要素、价值、内涵、特征、表现,重点强调了生命美化的意义,建构起 “过程论”生命美学。[1]生命美学昂首阔步地走进美学的神圣殿堂,又紧接地气地与人的自由活动和存在思考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哲学经典《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论述,即生命与天人合一、包容万物、和谐发展的交融浸润。不得不强调的是,生命美学在审美活动中有着对真实生命、生命本我的深刻见地和认识超越,也在推动生命审美发展的诸多实践中对各个学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上述认识正是探究生命美学运用于生态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

美学与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孪生兄弟,人们往往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创造文学作品,又用文学的创作成果去扩充美学研究,尤其是在生命这一结点上猛烈碰撞,使得人文艺术之火烈烈燃烧。比如说,生命苦短和儿女情长是文学的核心话题,死与爱同样是生命美学对人存在最为关注的命题。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其学科属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管哪种属性,都少不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审美的关照,语文教育自然而然地打上了生命美学的烙印。作为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栋生老师曾这样的风趣而形象地比喻道:“教语文就像种庄稼,一个学生是否通过学习语文具备了人文关怀,恐怕比他考取一个高分意义重要得多,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有温度的语文。”[2]他点明了语文教学来源生命、成就生命的重要指向,强调了学生、教师、课堂这三大教学生命因子,而审美的视角与方法正是游离其间的鲜活血液。在一线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不自觉地就将生命美学融汇到文本解读和写作教学中,引领学生追问美存在于何处,美以何种方式存在,进而提升到如何表现美,其关注点有自然的、有人性的、有哲思的,最终显现出生命美学坚持的从艺术到美的特质。在生命与语文的对接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流派,如袁卫星老师提出的“生命语文”,李震老师提出的“语文生命化”,董旭午老师提出的“生活语文”。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教学就充满了追求拨动心灵琴弦的美学智慧,使得每堂课都能给学生独特的审美享受。在谈及语文的时候,她认为语文写作的归属是为了学生这一主体,就是要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并以语言为载体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可感的世界便和语言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这无疑是对生命的真实关注与尊重。生命语文倡导者、语文名师熊芳芳老师坚持了10多年的“生命语文”探索,在其出版的教育专著《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中对语文注入生命、文学与美学进行了详实的解读。她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是一种天生的浪漫,是一种足以用来唤醒生命意识、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情怀,是一种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命体验的教育实践活动。”[3]人和生命成长成为她的教学追求,其实质正是语文教育应当遵循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不胜枚举的思索者、践行者将语文教育与生命美学联系在一起,旨在将应用、审美和探究协调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地生根。

在生命美学的迅猛发展和赫然崛起时期,生态学也在人类面临环保危机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后者是对生命体及其环境进行思考,并延伸到各个领域与学科。事实上,生命美学在自身的探究中也在关注生态问题,即对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活动的探寻,这恰恰是生态研究的核心与实质。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对教育改革有着较为显著的助推作用,源于而又超越自然生态的教育生态同样是以“生命观”为基础,着力于人的持续与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育人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恰好把生命美学与生态思想联系在了一起,即通过教学活动这一载体来研究人性与生活,升华人的生命价值。美学家潘知常教授强调了内在生命活动与体验的重要性,并努力去探寻生命意义的秘密,他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再多的理由都不能淹没其中的一个最根本的理由:它必须是给人性以尊严的教育,它也必须是给文学以尊严的教育”。[4]用生态美学观点来审视和实践生态语文教育,势必充满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力,它不仅是生命美学与生态语文的互动,让生命及文字受到审美关照,更是对学生知识建构、人生态度的润泽,从而形成丰富厚重的语文教育生态圈。在良好的生态氛围下,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活中思考人生,并在人生价值和时代使命的追问中建构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将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心、民族使命感有机结合起来。基于对生命美学和生态理念的认识,笔者带领研究团队倡导了生态作文,着力点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有效参与、积极体验、不断反思成为关注真实生活的关键词。如此一来,写作的源头活水自然生成,自由写作、快乐写作落到实处,让尊重生命、点亮生命理念贯穿教学始终。

二、生态作文不可或缺的生命因子

生态作文教学流派在实践中运用了生态学研究的因子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自然社会等因子共同构成完整的作文教学生态系统,这些因子都会互起作用,最终达到良性的动态平衡,完成学生这一主体的生命化唤醒、生态化塑造,从而实现作文、做人共同发展。在操作层面上,我们把“体验、真实、情感、个性、生命”确定为核心因子,生命作为最后一个因子,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子,是前面因子从量变达到质变的一个归结。[5]之所以如此建模,是因为写作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活动,发展于人类的生命活动,理所当然应解决于人类生命活动,完成人类精神世界的完善。换言之,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具有完整性和独特性,有了对自我的关照、对真善美的关照,才能与生命合拍,踏上平坦的生态征程,这正是解决作文教学难题的关键所在。这一模式明确了生态作文教学重视生命因子的基本思路:以需要、平衡、关联的生态理念为导向,重点突出对生命本质及规律的重视,通过各个因子的生态整合,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惜生命,借助写作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使之成为个性鲜明、人格健全、创新发展的生命个体。将生命美学的观念贯穿到作文教学中,势必能激发起“需要性”这一生命物质共有的特质,老师不再成为枯燥无味的写作教学的灌输者,学生也将不再是课堂中的一个旁观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这种生命的感悟,有效完成师生之间个体生命的有效碰撞,其附加值便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

之所以要在生态作文教学中强调生命与生命美学,是因为生态孕育了生命,“生态”与“生命”这两个词恰好是审美现象研究的重要话题。哲学和生命美学都认识到人主宰世界的基础是生命和思想这一根本特性,尤其是生命体存在的真实关注,它是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客观存在。倘若离开对生命的认知和拓展,人就和其他生物体毫无差异,将生命作为哲学、美学、生态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最为客观的判定。在教育的大视野下,理性运用生命美学和教育生态观点审视作文教学无疑是科学的选择。认识和完善写作主体的路径就是对生命重视与关注的过程,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个性体验,从人性角度来适应生命轨迹的多样性,这也为生态作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十分重视对生命主体的探索与实践,哲学家卢梭提出了教育与生命一起开始的观点,叶澜教授曾这样说道:“学生确实当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从教育对象观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6]生物、精神和社会这三重生命构成了完整的人性统一体,美学和哲学视野下的生命成长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受制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浸润,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主体经历、认知与感悟。鉴于这一全面认知,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同样是与自然之境、生活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这三重生态的圆融与互摄,生命定当是作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唯有如此,写作才能成为每个生命的最真实也是最动人的表达,写作活动才能最终走向生命、生活和生长。

反思当前作文教学的不良现状,较为突出的是缺乏对生命应有的主体关照和审美情怀。任务式的写作很难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彰显自己独特的经历感受和情感抒发,为写作而写作势必不会尊重对生活和精神表达的真实需要,四平八稳的固有模式带来的就是立意的简单、构思的固化、语言的堆砌以及表达的套路,创新与个性也成了陈窠,生命的体现微乎其微,作文自然缺乏大家最想看到的生机与活力。深究其因,作文评分标准成了唯一的尺度,它没有与作文教学的生态系统接轨。写作技巧层面的东西丰富多彩,本是各有特色的生命个性成了统一的表达,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全然一体,这明显是违背写作规律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的经历与感悟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体验生命的真实才是学生成长的客观需求,它们构成了生命价值与写作价值的最小因子。比如说,不同年龄阶段的生命感知与思维层级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低阶段学生重视的是形象思维培养,重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高阶段学生重视的是理性思维培养,重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感性经验来自于体验后的认知,理性经验来自于体验后的分析,其间都少不了生命主体意识的参与,包含着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到生命本质的思考的这一演进过程。如果忽视教学客观规律,错位引导乃至安排写作任务,势必忽略互动对话、审美认知的生命历练,即与自我、自然、社会对话的过程。事实上,审美趣味和审美关照理论也提醒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重视生命状态的把控,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做到自然回归与生命理性的融合,形成完整的作文教学神态系统。我们倡导在尊重生命、打开生命、引领生命的过程中,全面达成作文教学工具价值和育人终极目标。实践证明,把作文教学放置于生命审美的广泛关联之中,突出生命因子的重要作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为学生营造起诗意的心灵“栖居”,激发出他们拥抱生命的热忱。

三、生命美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运用生命美学理念促成作文教学生命化、生态化的策略上,我们认为应抓好写作主体生命美学意识的培养和写作对象生命审美关照两个关键环节,将作文当作生活中的一种生命常态,将生命当作作文中的一种生活常态。事实上,文学作品中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元素,利用这一载体进行生命美学的赏读是奠定写作基础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命审美的关注,诱发其生命成长。在对孙犁《荷花淀》的赏析中,笔者和学生一道对小说细节进行解读,水生参军杀敌必然会有生命的危险,水生嫂得知此事后手被苇眉子划破的细节水到渠成地展示给读者,字里行间体现的正是对丈夫的担心和关爱,渗透着人性美与崇高美。再进一步生命化的审美分析就能得出如下认识:作者笔下的乡村农民形象是极富人性美、人情美的,是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人生也应该是美好、进步和幸福的。恰到好处地对文本生命元素进行解读,不仅能更好地领会恒久的艺术魅力,有效培养审美趣味,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还能给学生叙写生命、感悟生命、讴歌生命的写作范式。与此同时,阅读和写作的交互性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生命感知与素材积累平台。比如说,通过《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的阅读,学生能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如何发现生命美学,如何走进人性的深处。而《诗经》《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文学、哲学作品恰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生命审美意识。另外,推荐一些美学通俗读物也能给学生或多或少的生命启迪,比如说,在以苏轼诗词为主题的教学中,笔者巧妙地将美学家范藻教授对苏轼诗意人生的生命美学价值论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和美学家一道在人生旅途中看苏轼得得失失的风雨人生,在诗词歌赋中膜拜东坡的千古风流,在哲思智慧中认同才子的出世入世选择,在漫漫时光中追问生命的意义。一个人性化的苏轼,一个诗意化的苏轼深深地留驻学生心间,他们不仅受到了美学的熏陶,也为写作涂亮了生命美学的底色。

从生命美学视角来看,写作本就是生命的流转,学生却因没有生活体验和生命感知催生出大量的“枯死”作文。排除应对考试所采用的押题、死记框架和素材畸形成长,生命审美的弱化是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也不排除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一线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唯分是从,安全责任远离了亲近自然的体验,网络影视僵化了社会现象的认知,物质生活与时尚潮流改变了理性的言行。如此氛围下的学生对社会现象认识的肤浅,对人生目标的思索、对大千世界的全面感知必然是缺失的。换句话说,本应全方位走进、感知世界的触角就这样被麻木、被束缚。它也同样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我们要有意识、有目标地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引领学生在直接、间接经验中明白写作是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有效避免感知和体验始终停留在别人的生命世界里。同样是写水,学生往往写出来的是这水好深、好清、好急,显得空洞干瘪,就是没有产生生命体间的共鸣。而南朝文学家吴均笔下的水却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孟浪若奔” ,水一下子就有了生命,活跃在读者的视野里。美文大家沈从文笔下的景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源于他有基本的审美认知:“生命”是超越“生活”层面的属于人生高尚理想与情操的活动,而“生命”又表现为“人性”与“神性”高低两个不同的层次,“生命”的基本属性是对抽象的“美”与“爱”的执着追求。[7]如果我们的学生也有了生命美学的认知,自然会树立起自己是写作主体的意识,完成“要我写”向“我要写”的根本转变,成为抒发情感、讴歌生命的主人。

当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确立后,就应对写作对象进行生命审美关照,尽量鼓励学生诗意的行走,从每一处风景中读出生命的光滑,最终达成“心中有生命”“笔下有生命”“文章有生命”的华美嬗变。不少学生常为无处下笔而感到烦恼,因为不具备生活经验和对象关照,没有激活审美认知,读写期待或图式自然不能实现,写作兴趣和内在动力也逐渐弱化。殊不知,要让笔下之人、笔下之物、笔下之事生动起来,必然需要生命审美的参与,并以一种喜爱、亲近之心对待写作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将生命与写作融为一体,将写作看作是小草的破土,树木的抽芽,花儿的开花,岁月的延伸,最终成为青春的绽放,生命的花开。为避免落入写典型事件、代表人物的应试作文陈窠,突出个体生命感知的鲜活性,我们可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注入生命体验、投入想象并将其作为生态写作的关键环节。倘若你的学生对绘画、对足球有了审美关照,不仅能自主地、自然地用心灵去描绘出活动本身的特质和快乐,也会从中找到直接、轻松的审美愉悦,写出的文章自然生动感人,也就有了生命的气息和思维的光芒。学生不仅要有对生物界中的生命体验,还要进一步拓展到生活世态中去,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具有同质性,都是生命的延续和永存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学生不但要从关注一草一木中催动生命的成长,也要从关注自我生活、社会现象中推动生命的成长, 自由地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切身感受,在不断反思中进行生命审美的升华。这样一来,学生关注的写作对象才富有生命力,写出的文字才更具鲜明个性。倘若如此,看到枯木发新芽,就会产生没有坎坷就没有厚实人生的感悟;看到乌云遮艳阳,就会产生误解最终会被理解的顿悟,写作对象的生命审美式感悟和理解自然会成就出精品佳作。

生命,将美学思考与生态作文紧密联系起来,用生命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生态作文教学,想必能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增添一道亮色。

[1] 范 藻.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14(06).

[2] 王栋生.最好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N].新京报,2015-07-13(D12).

[3] 刘 祥.生命需要点燃——读熊芳芳老师《生命语文》[J].人民教育,2009(8):123.

[4] 潘知常.我爱故我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7.

[5] 彭 辉.生态作文教学“5X5”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新作文,2017(10):72.

[6] 叶 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3.

[7]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2.

猜你喜欢

美学生命作文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妆”饰美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