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三姐歌谣文化的生命美学解读

2018-04-03欧造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刘三姐歌谣山歌

欧造杰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山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刘三姐歌谣文化进行了较多地研究,包括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价值、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成绩显著。一些学者还从审美、音乐等角度对刘三姐歌谣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有的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等,但是从生命美学角度对刘三姐歌谣的分析还很少。本文主要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对刘三姐歌谣文化进行分析,指出其生命美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所在,以加深对刘三姐歌谣文化丰富内涵的了解。

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壮族歌圩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以口头语言和口头传唱的方式存在和流传于民间社会,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刘三姐歌谣内容丰富,蕴含深刻,既包含了刘三姐本人创作的山歌,又包含了后人集体创作的一些山歌和民谣。例如,在《刘三姐传世山歌》 、《男男女女做唱——刘三姐歌乡百姓山歌选录》等著作中就包含了刘三姐山歌的许多内容,反映了壮族人民朴素的社会生活。[1-2]刘三姐歌谣描绘了壮族地区的自然山水风光,刻画了壮族的生产劳动,歌唱了壮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本民族的喜怒哀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生命美学意义。诗歌是文学艺术的圣母和奶娘,是文学家的骄子和宠儿,是普罗大众的永远的情人。刘三姐歌谣作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民间诗歌,是壮族人民感情的智慧升华和提纯积淀。刘三姐歌谣在属于壮族口传诗歌文化中的艺术美范畴,是壮族审美文化的最高的形式,蕴藏着最集中典型、最深刻完整的生命和审美规律。这种艺术审美成为了生命美学的重要形式,成为了人们审视壮族生命美学的重要平台。

生命美学呼唤生命意识,珍视生命价值,批判戕害生命、践踏生命、亵渎生命等一切反人道、反文明、反进步的非人性行为。生命美学上承关注生命的人本传统,下启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历史呼唤、现实透视、未来想象等三维、三观世界。生命美学是人本思想的最高阶段,是和谐生态的诗化表现,是科学发展的诗意探寻。生命美学关注人与物、精神与物质、物理与心理、真实与虚幻、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与其说它是诗论主张,无宁说是生命智慧学、生命的诗化哲学。[3]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生命美学中的依生之美、竟生之美和共生之美的内容,体现了壮族文化的丰富内容与包容多样性。

一、依生之美

人来源于自然并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基础而存在,在遥远古代的农业社会尤其如此。刘三姐歌谣的依生之美是其生命美学最早出现的内容,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的高度依赖,体现了壮族人们最朴素、最古老的生态观念和审美思想,符合人类发展与进化的漫长历史与自然规律。传说刘三姐出生在我国的唐代景龙年间,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在边远的人烟稀少的广西地带,一些少数民族甚至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状态,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在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流河寨下枧村,人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生活劳作在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自然界是人民进行劳动和休息娱乐的场所,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的自然条件下,尽管人民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但由于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贫苦农民收获甚微。刘三姐感慨自己卑微的身世,祖宗世代辛勤务农却仍然贫穷,生活艰辛.农民租借地主的田地来耕种,一年到头还要交租,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当时村民的住房条件十分简陋,他们用石头和茅草来修建房屋,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在遥远的古代,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比较困难。“穷苦的人最吃亏,借得米来无柴煨;挑得水来火又断,抹干眼泪又来吹。”传说刘三姐到河边的山上去砍柴,不小心掉还进了下枧河里,几度昏迷过去,但她无怨无悔,继续坚持劳动和唱歌。他们没有什么精神文化生活,辛苦劳动之余,难得的娱乐活动就是唱山歌聊以自慰了。[4]

俗话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下枧村刘河寨一带,位于下枧河与龙江河的汇合点,这里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具有历史悠久的水稻耕作文化。壮族是稻作民族,他们开垦田地,种植水稻,同时修水利、搭水车,引导河水来灌溉良田。因此,对养育他们的自然山水和土地倍感珍惜,同时他们又必须修船开道,以跨过村边的河水出门去劳动,同时还要发展养鱼、种植茶叶,来改善生活条件、发展农业经济。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是下枧河、龙江、柳江等,他们不仅引水入田,喝着村边的江水长大,还要捕鱼养鱼,在河边唱歌传情,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柳江河水长又长,不是覃家养鱼塘;大地本是盘古造,为何不给做歌场?” 表达了人们生活中对山川河流和土地的依赖,也表达了热爱自由唱歌的强烈情感。

对大自然的尊敬和崇拜,构成了刘三姐山歌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树木崇拜和山林崇拜。至今在刘三姐的故乡许多村头都有一颗参天大树如榕树、木棉树、龙眼树等,村民们认为这些树木具有灵性,能够保护村屯的吉祥平安,因此不能随便砍倒这些生命之树,而只能让它们自然衰老。后来壮乡人民还传承和发展盘刘三姐的山歌文化,歌颂古人开天辟地的内容。这些山歌歌颂了“九州”、“五岳”和“八仙”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以及他们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体现出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文化心理。这些崇拜是古代壮族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强烈迸发,也是对生命的渴求和对生产的呐喊。

物质决定意识,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古代的劳动人民必须依赖自然、顺从自然,才能获取基本的生活物质,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刘三姐歌谣之所以体现出一种依生之美,原因在于其古代以来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物质与环境的高度依赖,他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山水和风调雨顺等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对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植被如山林、河流、田地等产生了敬畏与崇拜的心理,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集体无意识,成为他们歌谣文化中歌唱和赞颂的对象。

二、竟生之美

刘三姐歌谣还具有生命美学中的竟生之美,即不同生命之间相互竞争和斗争而体现出的一种壮美的精神力量。刘三姐歌谣表达了劳动人民驾驭自然、现实智慧人生的思想,而且表达了追求现实生活的爱情幸福和反抗压迫的精神,体现了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和展示本质力量的过程。首先,刘三姐歌谣颂扬了人民改造自然的精神和劳动光荣的思想,促进人们形成独立自主、热爱劳动、用双手去创造未来的人生态度。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在古代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农民们尤其需要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报酬并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刘三姐从小就学会了做家务,她常常上山砍柴火,和哥哥相依为命,并培养了勤俭朴素和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在她的山歌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表现人们的劳动场面,表达了独立自主、勤劳致富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壮族人们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其次,刘三姐歌谣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追求爱情自由和反抗压迫的美好理想。刘三姐不仅聪明能干,而且还会唱山歌,常常以山歌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同时嘲讽当地不劳而获的恶霸地主,并击败前来对歌的秀才们。莫老爷嫉妒刘三姐的才华,还规定限制她自由唱山歌,刘三姐则用山歌勇敢地开展斗争:“大梁不直用刀砍,眼见不平把口开”。人民要求能够自由唱歌、自由劳动,以唱歌来娱乐和抒发自己的情怀,但是当这种合理和基本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他们就会起来反抗和斗争。刘三姐跟三个秀才和媒婆的对歌则充分展示了她的聪敏机智,她既通情达理、毫不留情地讽刺、挖苦他们的丑恶嘴脸,又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世界观和爱情观,还流露出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众人在鲜明的对比中更加敬佩刘三姐高超的智慧和对歌艺术。刘三姐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妇女的勇敢形象,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大胆反抗黑暗统治、追求爱情自由的优秀品质。

最后,刘三姐歌谣的竟生之美还体现在歌圩活动中。壮族歌圩的举办地点、青年男女歌手等无不体现出一种优雅灵动之美。参加歌圩的人民都讲究穿着得体,梳妆打扮一番,他们随身携带的装饰物品和礼物等用品显得比较的朴素、自然、小巧,呈现出一种淡雅、简朴、灵巧之美。壮族歌圩通常实在春天开始和秋收前后的农闲时候,特别是春季的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壮族歌圩的地点一般多是山清水秀的山坡上,这是正事春暖花开的季节,阳光明媚,绚丽多彩,给人们带来一种清丽和秀雅的美感。大自然和这些美景和参加歌圩的青年男女们相互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参加歌圩活动的人是壮族的青年男女,他们梳妆打扮,身藏绣球,容光焕发,洋溢着青年的活力和爱情的期盼,这种场面很容易让观众陶醉在鲜艳的美感之中。歌手们在这里尽力歌唱情歌,追寻自己的恋人。他们在这里经历了青春和洗礼和恋爱的考验,男女歌手们抒发自己缠绵悱恻的情感,歌颂自己热烈的爱情,出发展现自己的机智与灵巧,伴随嘹亮的歌声,整个歌圩体现出一种清丽、悠扬、壮观之美。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认为,事物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才能彰显出本质的力量,从而达到一种崇高和壮美的审美境界。刘三姐歌谣以优美的歌谣方式歌颂了本民族的崇高品质和心灵之美,使其成为了壮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并经历时间的考验而传承下来。刘三姐歌谣所表现的竟生之美,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壮大要求战胜自然的必然趋势,彰显了人类勇于和自然开展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坚强毅力与良好品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不断改变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刘三姐歌谣以审美娱乐的方式既唱出了自己个人的喜怒哀乐,也表现了壮族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文化内涵。

三、共生之美

共生之美是生命美学的高级理想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之美,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刘三姐歌谣文化之所以体现一种共生之美,根本原因在于壮族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态度上。他们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自然具有支配人类的不可战胜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守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尊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应。同时,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应该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者的文化,这样才能相互依存,和平相处,以求得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刘三姐唱歌离不开美丽的河流、山峰、大树、田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管是在刘三姐的家乡唱歌,还是在她传歌的岭南地区,大多数都是傍山依水、山水相连、风光秀丽、风景宜人,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自然经过历史的造化孕育出龙江、柳江、漓江等美丽的河流,并孕育形成了河岸壮观秀丽的风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成长,人民显得朴质无华、纯洁开朗;在这样秀丽的环境中唱歌传歌,自然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刘三姐经常用山歌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歌颂家乡山水的灵动迷人之美。如:“三姐出生龙江滨,家住下枧村流河寨;门前河里鱼欢跳,屋后青山鸟长鸣。” 就连在刘三姐的传说、戏剧和影视中,都有那明亮的月光、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树林、秀气而挺拔的山峰等。这些生动优美的景色给人以无限审美的享受,令人留恋忘返并喜欢上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美景。而影视《刘三姐》的拍摄场景宜州市下枧村、柳州市鱼峰山、桂林市阳朔县大榕树等,都山清水秀,良田美景,成为了广西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为旅客最向往的人文景观之一。

刘三姐歌谣还表达出向往人际关系纯洁和社会和谐的思想。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异化的阶级矛盾,刘三姐用诗歌发出了内心的呼唤,她向往一种没有剥削压迫、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希望各族人民能自然交往、友好往来、和睦相处。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刘三姐歌谣文化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刘三姐乐观自信,能歌善唱,并具善于劝说救苦救难的大众。刘三姐用山歌来安慰大家战胜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困难,鼓励众人努力克服生活中的矛盾纠纷等。刘三姐还用山歌来劝人友好往来、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如“只要记得三件事,戒懒戒馋与戒贪”等。刘三姐通过山歌的自由发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人们收到心灵的启发和教育,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平衡,提高了内心的修养,这是其歌谣文化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所在。保持个人内心的宁静平衡,才能修身养性,健康体魄;具有纯洁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建构和谐理想的社会,从而达到社会生态的共生之美。刘三姐歌谣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之美,是一种很高的社会理想和哲学追求的原则。

总之,刘三姐歌谣具有多方面的生命美学意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整体和谐发展的状态,是依生之美、竟生之美、共生之美的有机结合。“依生,产生聚力;竟生,形成张力;聚力与张力的平衡与统一,也就有了动态中和。”[5]刘三姐歌谣的生命审美形态是多样的,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韵味无穷的。它以艺术美的最高形式,表现了壮族地区生活的自然生态之美,流露出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态之美,实现了生命美学的高度统一和理想典范,体现了壮族人民高度发达的审美创造能力。刘三姐歌谣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具有自然、朴素之美,真挚地表达了壮族人民的感情和理想,而且在表达方式上还具有含蓄、委婉的音韵之美,欣赏起来令人耐人寻味、心旷神怡。刘三姐歌谣不仅具有壮乡的民情习俗和地方色彩,体现着当地的自然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而且还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朴素的理想之美。从刘三姐的歌谣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壮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内容。我们要用现代的审美眼光来审视刘三姐歌谣,认识它与壮族文化生态的密切联系及其所反映出的壮族人民的集体无意识和象征意义,才能在当代语境中全面弘扬其山歌文化与艺术魅力。

[1] 李海峰,邓 庆.刘三姐传世山歌[G].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26.

[2] 黄柯云,莫瑞扬,谢树强.男男女女做唱——刘三姐歌乡百姓山歌选录[G].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48.

[3] 谭为宜,蓝 柯,龙殿宝.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79.

[4] 谭桂清.刘三姐纵横[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85.

[5] 黄秉生.壮族文化生态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猜你喜欢

刘三姐歌谣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山歌
《春天的歌谣》
苗山歌
苗山歌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