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翻译研究
2018-04-03贯丽丽
贯丽丽
(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生态翻译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理论,对现存的生态翻译现象提出的翻译概念,是指在进行翻译时,应适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对翻译文本进行不同维度之间的适应转换,使翻译文本可以最大程度的符合双方的生态语言环境,文化内涵及交际目的。生态翻译视角围绕着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三个层面对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指导,探讨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生态翻译维度的指导下做到各维平衡,基于生态翻译维度的概念对其诠释和指导翻译实践。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翻译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体现。因此就旅游翻译文本而言,译者需要对生态翻译及其维度和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特点做到充分掌握,了解英汉翻译文本中的联系、影响并加以重视。
一、生态翻译维度
(一)语言维度。语言维度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语文本所处的语言环境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及差异进行分析,注重原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将语言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应用于语言的结构、风格、逻辑、词汇、句法、语境、文化背景各方面。“汉语的句子不一定有主语,而英语句子通常情况下都会使用主语来组成句子;汉语表达突出语义特征,而英语表达强调结构形式。”[1](P101)由于两种语言在口语习惯与行文习惯上存在着很大不同,因此译者不仅需要积累不同语言知识,还需要增强不同语言的语言功底,根据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所处的现实环境选择贴合度较高的词汇、句子,将译语文本最大程度的还原译语文本所处的生态语境,使处在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可以无阻碍的理解并且接受译语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
(二)文化维度。文化维度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不同语言所处的文化内涵的交流与阐释,关注原语文本语言文化和译语文本语言文化在本质和内容上的差异,“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适应目标语背后整个文化系统,同时又尽量保留原语文本文化内涵。”[2](P78)将翻译活动理解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译者需要承担转换语言的作用。一方面,译者若只是语言方面的单纯转换,从生态翻译角度来说,不仅满足不了文化维度的翻译需求,同样也无法满足不同文化层面的翻译需求;另外一方面,在英汉翻译中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一般差异巨大,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译,译者翻译时不仅要整合优化英汉不同的文化差异,还要具备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素养,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产生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无误的传递原语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三)交际维度。交际维度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注重语言维度转换与文化维度本质之外,还应该将关注点放在语言交际上以达成交际目的,同时促进交际成功。首先译者应注意还原原语文本的交际目的,使其在译语文本中得以体现,从而能够促进交际成功;其次,从生态翻译交际维度来看,译者必须做到在翻译中符合语言生态环境,符合交际目的的适应性选择。如在旅游翻译中,站在交际维度的视角进行翻译时,译语文本需要做到使译语文本受众理解接受翻译文本,并且达到宣传和推介旅游的目的,从而增加译语文本受众的游览兴趣;无论哪一种语言都带着属于本身强烈的文化色彩。[3](P69)语言产生自不同的语言环境,在将完整的原语文本信息有效传达后,还需要将关注点放到交际维度的层面上,并且以译语文本行文习惯为主导,实现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这与旅游翻译目的不谋而合。
二、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特点
(一)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词汇特点。词汇是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中重要组成部分,特定词汇的使用可以将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区别于普通语言文本和其他体裁文本。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中的措辞需要表现出外宣文本的特质,与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功能相符,可以使用特定词汇达到旅游宣传的目的。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大多重意不重形,语义的理解需关联前后结构,注重词语形式,所以在措辞上多使用华丽的词藻,多注重对感觉的空泛联想,来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而不是逐句对事物的逐条描写。
(二)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句法特点。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行文句式多按照时间推移和移步换景,尽少使用关联词来达到使动词集中的目的,使用多个动词词组,将需要传达的信息逐步介绍,依据时间顺序的流水句、连动句的特点。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倾向“动词突出”为主,在景点介绍上多使用小句,句与句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词,少有明显的逻辑联结词,多使用逗号连接,这就是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句法的明显特点。如:青城山的风,穿过指尖的雨,抚过晨间的雾,透过太阳的光,摩梭着乡夫的脸,肆无忌惮的跑过这人间。
(三)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文化特点。旅游即体验不同文化,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出特殊历史、地方特色、民族风情,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现当地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世界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历史、社会活动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同时也赋予了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丰富的文化特点。华夏文化自古受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主张“天人一体”的思想观念,主张“意”与“形”相互融合、偏好“倚景言情”“寄意于物”,字画、建筑、歌赋均偏重“神似重于形似”,隽永简约。
三、生态翻译维度在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中的应用
(一)语言维度。
1.词汇特点。语言产自不同环境,因此行文造句时在选词的方法上也千差万别。[4](P120)比如在英译汉中,英语原语文本常会被译成使用大量四字词或形容词的汉语译语文本,主动贴合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行文习惯,讲究行文对仗的工整;但在汉译英中,因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措辞雅致,用意重复,译者在翻译时会在英语译语文本中侧重于描写对象的客观存在,追求理性用词的特点。
例1.The city,frontier Hubei and Sichuan provinces,is a finest space for visitor with its bird’s eye views dashed with lovely hills,lake and scenic and historic sites.
译文:该市地处巴山楚水之地,湖光山色、名胜古迹、自然景色相互融合,如星盘罗列,是向往的人间仙境。
例1中,原语文本只是将城市景色简单罗列,使用客观、简单的词汇构句子,但是在译语文本中四字词占据了大部分,并且反复的使用形容词,渲染气氛。译者站在生态翻译语言维度的角度主动贴合译语文本,结合译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词汇特点,满足译语文本受众的需求。
2.句式结构。一般来说,在同一文化情境中,相同类型的语言都有基本相同的语言结构,不同的语言情景所产生的语言文本结构也是不同的。例如,西方人习惯先说结果,然后用连接词将其与原因连接,而中国人的更倾向于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因此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翻译是为了让处在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最大程度的理解与接受翻译文本,译者翻译时应站在语言维度的视角对译语文本的句式结构适应改变,互相转换。
例 2.One ofSichuan’s wonderfulplace is Huanglong(Yellow Dragon),which describe is Spongpan Countryjust near Xuebao,the crestoftheMinshanMountain.It’shasgreenwoods,potpourri,brook andsongbirds,arerichinhistoricalinterestaswellasnatural.
译文:在四川西部,有一个奇妙的地方。它依偎岷山主峰雪宝顶,林木葱翠,花香扑鼻,鸣叫动听,涓涓溪流。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因英汉两种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在语言差异上的原因,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句子的结构方面不可能一致,因此译者需要从结构上对原语文本进行重组。例2中可以看出第一句结构紧凑,前后关系明显,是明显英语句子结构风格,若按照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惯用小句、分句的特点进行翻译,就必须拆开用小句、分句表达,否则就会结构混乱,前后语义不对照。“林木葱翠”“花香扑鼻”等都是译者站在生态翻译语言维度的角度,为符合译语文本受众的句式结构习惯做出的适应转换。
(二)文化维度。
1.附加解释。英汉两种语言因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生态环境,所以存在着对待相同的事物却可以有着不同的描述方法的现象,不同语言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如:汉语存在于传统中华文化的语言生态环境,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就带有明显的文化特点,因此为了使翻译过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更加符合译语文本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译者需要在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增加大量新词,对原语文本进行附加解释。
例3.Towers,stadium,balanced stone,and arches have been shaped donkey’s years of air-slaking and corrosion,and continuing,incessantly remodeling this antic rock park.
译文:年华苍老,风吹雨淋,成就了这里独特的地质外貌:放眼望去满是“巨塔高耸”,“不倒翁”昏昏欲睡,“大拱门”腾空而起,姿态各异,浑然天成。大自然脚步不停,还在孕育新的神话。
原语文本虽用词简练,但又将景色逐句翻译出来。译语文本却增加大量新词,几乎完全改写了原语文本。“tower”译成“巨塔高耸”,“balanced rocks”译成不倒翁,原语文本可以将词独立成句,但是在汉语中这样却是逻辑不通,语义混乱。因此为了更加符合译语文本受众的文化背景,译者应根据汉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句式特点对原语文本独词成句的部分,使用四字形容词、分句进行附加解释,增加新词对景物稍加解释,适应英汉双方的不同文化。译语文本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新词和二次解释,但是并未改变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大量新词的增加反而将原文字词之间隐藏的意义描述出来,还增强了修辞效果,表达也更为生动。
2.文化替换。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在措辞使用上常使用大量专有名词,特殊词汇,例如:民俗习语、诗词歌赋、成语典故。这就使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在词汇的使用上成为了旅游翻译的难点。当中国人使用英语时,大部分会受汉语逻辑思维的影响将日常的行文习惯反应到翻译文本中,而对于没接触或不了解汉语所处语言环境的西方游客来说,是无法对有着强烈中华文化色彩的译语文本做出正确判断理解的。民俗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在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中难免会使用到谚语、成语等词汇,包含该民族的知识、文化、信仰、道德、法律、风俗甚至是网络上的流行语,可见文化是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于译者而言,从生态翻译文化维度看待这个问题,就需要译者在审视翻译材料的同时,也要寻找可以相互替换的文化意象,站在生态翻译文化维度的视角下进行文化意象的替换。
例4.His youngest daughter was the apple of his eye and built a palace for she.
译文:他最年轻的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并且为她建造了一座宫殿。
在充分了解汉语、英语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所处文化背景后,可以将“The apple of one’s eye”替换成“心爱之物”,“The apple of one’s eye”出自《圣经》,字面意义为“眼中的苹果”,实际意义是“心爱之物”,可以替换为“掌上明珠”。虽然是在语义十分相近的情况下对文化意想进行替换,丢失了原句的文化意蕴,但是为了更加符合对方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词汇特点,将信息传递的更加完善,充分表达译语文本语言效果。译者不能固执于原文的文化意象,这样很容易让游客陷入理解上的误区。因此以生态翻译的视角,利用文化维度理念对进行处理,更好的实现翻译目的。
(三)交际维度。
1.语言环境。在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当中,能否将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本质正确转换的关键,是需要译者对存在的语言环境因素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所以,译者除利用本身的语言知识在整体文本中筛选出准确信息外,还应按照语言环境所给条件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推理,辨别,找出原文在背后真正的交际目的和交际意义,结合双方语言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特点,根据游客的需求确定翻译策略。
例5.he former address of Tian An Men Square was a yard of the Imperial Palace where the everyman shouldn’t into it.It was expanded into the exiting vast area in 1959 and the latest face-lift will enable it to proudly stage the grand Gala(festival)of the 50th anniversary i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October 1.
译文:广场原址本是皇城的一方院子,寻常人家不得进入。1959年它被改造成现在的规模。此次改造是为了庆祝本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在译语文本中出现两次“改造”,译者是结合上下文对原语文本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译语文本选词是相同的。第一次出现的“改造”紧接“规模”;第二次出现的“改造”是为修葺天安门的外观而存在的。改造一词,在原语文本中第一次选用了expand,但第二次却选择了face-lift。因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环境的不同,在译语文本中译者都是用了“改造”分别对应原语文本的不同词汇,并且考虑到了译语文本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特点,根据译语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正确选词,有效的将原语文本信息融入译语文本,达到交际目的。对词语的选择并不是拿字典生搬硬照,需要考虑前后的语言环境,发现原语文本的交际目的,有效地选择最合适的词。
2.施为功能。语言的施为功能是对交际的最好概括,语言存在于某种特定的文化中,这就导致他们在各自不同语言生态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交际方式、表达习惯。因此,在旅游翻译中,虽然不同的语言存在着语义上的共同之处,但是在交际方式上确实五花八门,这就要求译者在不修改语义的情况下,准确翻译文本。
例6.pen Daily
译文:每天开放
例7.uty Free forAll
译文:一律免税
公示语可以使游客在公共场合或陌生环境提供便捷的自助服务,简单有效的传达交际信息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旅游文本。公示语常使用短句进行翻译,在例10、例11中,译语文本中的“开放”“免税”均是动词,表示的是状态,因此将原语文本的形容词译成动词,转换词性,达到提示、标识的作用,同样也使译语文本符合汉语文本动词为主的句式特点。翻译的词性调整就达到了公示语的施为功能,以简单有效的短句并且符合译语文本句式习惯的方法更好的达到提示、警示游客的交际目的。刘宓庆先生说:“转换是翻译中用的最广泛的变通手段。”[5](P54)此译者应根据施为功能区分各类情况,站在不同的视角、变换思维模式,站在生态翻译交际维度考虑问题,将原语文本所要传达的施为功能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来。
[1]陈金莲.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旅游翻译的三维转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6(1):117-124.
[2]王雪群.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65-68.
[3]王欣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4):69-71.
[4]栾颖.ThePADClassTeachingofBusinessEnglishTranslation[J].海外英语,2017(3):120-121.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