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例谈

2018-04-03谢品雷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本高中历史汉字

谢品雷

(福鼎市第一中学,福建 福鼎 355200)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要求: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课程体系。[1]由此,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词,落实核心素养成为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点要求,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新理念和重要目标。

伴随核心素养的提出,作为贯彻国家三级课程重要资源保障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由此再添新使命,即应成为落实历史新课标理念的催化剂,成为贯彻实现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历史校本教材新一轮开发中,尝试从时代性和层次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灵活性和探究性,并围绕有效性和核心素养,积极探索,以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适应学生素养培养的需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目标。下面就以《汉字演变与汉字文化圈》一课为例,谈谈探索与反思,以求同行指正。

一、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校本教材开发应具时代性和层次性

一本高质量的校本教材,是由一个统一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最具时代特色新理念和多个不同内容的具体课题组成的。[2]这种时代特色新理念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素养和校本的高度统一,反映的本质问题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

校本教材开发还因不同的年级及课题内容表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多样性。高一校本的取材范围应立足学校、社区、地方的特色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历史兴趣为主。如《福鼎历史》的校本教材开发,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高二校本的取材范围应立足对课标教材主干知识的递进、拓展或引入史学研究最新成果,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如《汉字演变与汉字文化圈》的校本教材开发,借助高二学生正处于高中阶段的上升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素养基础,教师可对主干知识适当延伸其内容与要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充分发挥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高三学生校本教材开发应立足于时政热点和长效热点为题,通过问题驱动以培养学生素养为主,如《时政热点·分权制衡》的校本教材开发。时政热点是高三二轮复习重要环节,本课结合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古代雅典国家组织机制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原因。以近代英美为例,说明分权制衡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分权制衡的认识。通过以上3个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辨析思维,反思西方分权制衡利弊,合理借鉴改造利用,理性看待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由此构建一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统一的素养培育过程。

(二)教材编写内容讲求科学性和创新性

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建设的科学经验和课程开发意识,做到内容饱含品质,史料出自经典,编排富有条理,语言精准生动。校本教材编写的内容最好源于课标教材,高于课标教材,是对课标教材主干知识科学合理的递进和拓展,并适当引进史学研究新成果。校本教材编写应注重史料实证,取材经典,以提高学生的整理、辨析能力,能恰当运用史料进行探究和论述,富有创新性。校本教材编排的格式应以课标教材为范板,包括整体结构、正文和副文的比例、知识链接、问题设置、课后思考、图文安排、栏目设置等方面,严谨而有条理。语言表达应多次加工、规范精准,并使之形成生动形象的叙述性文字,把复杂深奥的历史过程,叙述成通俗易懂的普及性历史知识。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程度和学习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兴趣。

如《汉字演变与汉字文化圈》的编写,以大纲和课标为依据,面向高二文科班,对高中历史现行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第二节《中国的古代艺术》中的“书法”一目所学知识内容的递进,并拓展了关于汉字国际影响的“汉字文化圈”,与关于汉字今天前景的“汉字梦”两目,衔接了课标教材,扩大了学生视野,引发了对汉字未来发展的思考。编写中查阅了《中国书法概论》《书法鉴赏》《说文解字》、中央电视电《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等经典史料,内容翔实、论证有力,并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教材结构则包含了前言、正文、图表、问题设置、课后提示等栏目,严谨科学、紧凑凝练,言简意赅、精准生动地展示了汉字前世与今生,以及汉字在国内外发展、辐射的历史,可读性强、引人入胜。

(三)课堂教学活动体现灵活性和探究性

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特色教材,其课堂教学应更显灵活性和探究性。这是校本教材区别于课标教材的最有利因素,以此充分展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践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较多体现自主性、对话、合作、探究等多样化、开放化特征。充分利用导学案、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慕课、微课等多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意取材与设问的层次性、灵活性和时代性,注意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批判思维,体现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内在逻辑,以利于学生形成对所学历史史实的意义建构即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汉字演变与汉字文化圈》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了导学案,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导学目标和方法、内容要点、问题思考和课后检测等项目,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该文本,并自主完成导学案的预习要求。正文编排中,设置了三个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探究问题,如1.以“国”字为例,指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和特点。[3]结合校本教材,分析在这演变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4]2.汉字文化圈的传布与发展历程呈现出怎样的规律?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谈谈对实现汉字梦的理解?供学生课前阅读思考、课堂合作探究。这样,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疑问等探究环节,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运用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实践评价围绕有效性和素养性

课程目标与评价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教育发展势必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评价的转向与落实。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实践有效性的评价,以是否体现特色学校和学生发展为核心。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课程目标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评价应提升为核心素养的重要评价指标,以培养新时代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为内容,形成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首先,校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围绕核心素养的五大指标进行贯彻与渗透。其次,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也应依据五大核心指标,对照它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适时、充分体现,观察课堂教学是否有主题、有情节、有史料、有对话、有观点,是否能深入把握历史内容的纵横联系,以多元视角,开拓学生视野,点燃学生智慧,增添学生的营养元素。

《汉字演变与汉字文化圈》观摩课后,听者对本课进行热烈探讨和对话:有认为课题富有时代感,本课富有示范性、创新性和探索性;有的对本教材编写体现的明显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意识和家国情怀持充分肯定态度;还有的对课堂中板书体现汉字演进的时空意识,师生在问题驱动下进行的历史解释,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进行鼓励性点评。更多的是对如何更好的落实贯彻核心素养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认为核心素养之一是提高教师的阅读素养;核心素养未必一定要在一节课中全部体现;核心素养的课堂应以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辨析问题为特征等等。让探索者们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感性认识,对课堂有效性做有深入的体会,产生共鸣。

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出发点和归宿

“一切为了学生”是学校教育永恒话题。教育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获得、成长与进步,促进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全,促进学生自我内在价值的提升。当今,国家教育发展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养,教育逐渐经历了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立德树人”的提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直指人的初心,成为当今时代焦点的教育目标。校本教材更能体现校情、生本理念,校本教材开发的探索,从教材编撰到课堂教学,应努力减轻学业负担,确实有效地平衡学生营养,为学生所需要、所吸收,以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师自身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关键

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将编、导、演的功能集于教师一身,对教师自身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要求。首先,认真学习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关系。不失时机把握省地市不同层次的集中面授培训的机会,主动搜集相关历史学科素养的当前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案例,积极参加校际校素养探究活动,多方创造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其次,加强史料阅读。要求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做到精准阅读,实现精神上的越狱,升华自身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时代营养。第三,优化设计课堂教学,将校本教材与课堂实践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让理想变成现实。[5]

本节课的实践,确实花费了比常规备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研发教材,学习和培训了大量课程开发和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论,然后翻阅大量有关书法名家著作,从中比对高于教材的内容,摘选精准的资源,按一定的教材编写模式组织文本,这对中学教师而言,极具考验和挑战。而后又要优化课堂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婉转千回,化蛹成蝶。

(三)同行的协作与专家的引领是最佳捷径

校本教材开发的科学性和理论性较强,内容选择与主旨确定,要求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其间如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甚至大学教授高屋建瓴的点拨,必将大大提升开发的效率与质量,尤其是史学研究新成果,由于近年发展迅速、更新变化大,中学教师接触甚少,无法与新高考要求相适应。同时,校本教材的课堂实践,如能在同行的几番研讨中不断修改和完善,那也将对学生素养的提升,产生直接的效力。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体现,它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才多元化。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赋于它新的内容、使命和目标。教育者只有勇于实践与探索,才能共同奏响时代的凯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2014-03-30.

[2]张红.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选择的时代性原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12).

[3]释广元.中国书法概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5-13.

[4]钟明善.书法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5-36.

[5]边芸.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青海教育,2011(11).

猜你喜欢

校本高中历史汉字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