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

2018-04-03王秀美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韶关文明绿色

王秀美

解决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是新世纪我国永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共产党交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答卷,并经历了由遮蔽到彰显、由民众的绿色诉求到国家顶层设计的重大转变。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价值引领、战略保障、制度支撑、实践渗透、人民幸福等重大举措,建构了中国绿色发展新体系。韶关是广东省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于2008年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绿色发展方面积累了近十年的地方经验。结合韶关实施和推进绿色发展的基层实践,总结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纵深推进,无疑十分必要。

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绿色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转变

所谓绿色发展,是指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以绿色渗透人类生活实践的全部环节(包括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为途径,以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民幸福为价值旨归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破解发展难题的科学答卷,它经历了由遮蔽到彰显、由民众的绿色诉求到国家顶层设计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对环境保护是重视的,如1972年我国派代表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毛泽东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它们都是有利于工农业的重要因素。他指出:“南北各地在多少年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2]但1978年以前,由于发展导向(如政治主导)等因素,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并未突出。而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加速时期,也使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矛盾突显出来。与此相应,1987年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明确提出,在1992年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3]总的说来,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尽管我国在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上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由于发展方式未能发生根本转变(指粗放型、资源耗费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进入新世纪之后,非绿色发展使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即从自然界到日常生活世界,从森林、气候、水、空气、土壤到日常生活的工农业产品等方面积淀了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中国老百姓在衣食住行上饱受着沙尘暴、雾霾、有毒空气、有毒产品(毒奶粉、毒大米等)、激素农产品等的侵害。这使得以往蕴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发展在日常生活的全部环节凸现出来,同时老百姓的绿色发展诉求也从环境诉求深入到日常生产生活领域的全部环节,即老百姓不光是要求生态环境要良好可持续,更重要的是在衣食住行上要安全绿色环保。因此,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亟需中国共产党加快理论创新,从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环节,探索和建构适合中国的绿色发展新体系。

新千年伊始,民众的绿色诉求逐步上升到国家层面,被遮蔽的绿色内涵逐步得以彰显。2003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协调等价值理念,突出了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被纳入进来,绿色发展的实质内涵得以凸显;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2007年,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文化、文明角度突出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2010年6月,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首次提出绿色发展概念,绿色发展剥掉其它外衣作为实现永续发展的前提走上中国发展的历史前台;2011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呈现出渗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实践诉求,即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渗透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上升到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问题,从制度角度为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新发展观的其他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开放、共享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最终成就用“美丽”来概括,并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放在一起,构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至此,从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上交出了科学的答卷,建构了系统性的当代中国绿色发展新体系。

二、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

纵观中国共产党推进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是内在统一并相互促进的。并在这一进程中建构了由价值引领、战略保障、制度支撑、实践渗透、人民幸福等构成的中国绿色发展新体系。结合韶关推进绿色发展的基层实践,研究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进程。

(一)价值引领:加强对绿色发展思想体系的研究、宣传和培育,形成全民价值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上的理解、认同是落实践行的前提。从理论上讲,绿色发展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有自身的概念、范畴及复杂的思想体系。如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内涵、实质、结构体系、实现途径等;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内在关系;绿色发展与生态产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制度体系、绿色财税体系等等。加强对绿色发展思想体系的研究、宣传和培育,引领全民形成绿色发展价值共识,为推进绿色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

新世纪我国对绿色发展思想体系的研究出现了研究机构和研究智库涌现、研究投入倍增、研究视域不断拓展、研究论题不断深入细化等现象。如全国相继成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文明珠海研究院、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河北保定生态文明研究院、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韶关学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地等相关科研院所和研究智库;从国家到地方不仅有诸如大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如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等等)和小到地方项目(如韶关学院省市共建项目 “韶关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的立项,而且对绿色发展思想文化研究的经费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此外,从出版和发表的相关论著看,研究的视野既关注自身,也关注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的经验教训;研究的论题从宏观论题深入到生产生活环节。如郇庆治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祝光耀的《基于分区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与绩效评估》、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等等。诚然,这些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层面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但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相比,目前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绿色发展实践的现实需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对绿色发展思想体系及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仍是当前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研究基础上,加强对公民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培育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课本、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等等;加强对相关职能部门、各级各类政府工作人员的绿色文化培训教育;在大中小等各级各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相关课程和相关活动,如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的成立,清华大学给本科生开设《生态文明十五讲》通识选修课程;各类新闻媒体媒介平台相继成立并积极宣传绿色发展文化,如中国环境新闻网、环卫科技网、E20水网固废网、中国给水排水、中国大气网等等。总的说来,对公民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培育在形成全民价值共识方面是有成效的。但相对于培育提升13亿公民的绿色观念和绿色素养来说,目前的价值引领成绩还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因为 “如果13亿人口中真正具有绿色观念、环保观念、节能减排观念和生态文明观念的人越来越多并进入不同级别的领导岗位,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就会很快见效”[4]。

(二)战略保障:加强对绿色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与具体区域、领域的实施规划,强化战略保障

绿色发展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其实践推进既需要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又需要详细到具体区域、领域的实施规划,从而为推进绿色发展构筑战略保障。新世纪我国对绿色发展构筑的战略保障措施主要有:一是把绿色发展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逐步上升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高度。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绿色发展”置于纲要第六篇;2012年“绿色发展”正式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思想体系中,“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与“创新、开放、协调、共享”共同构成新发展观;2016年“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绿色发展”渗透于国家十三五规划工作实践的全部领域和各个环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用“美丽”进行表述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且写入新党章。二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对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生态资源优厚区和匮乏区进行合理划分,优化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主体功能。如截止2016年由国家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分别主导的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先行)示范区有125个(包括19个地级市和2个跨行政区域或流域的试点)和102个(5个省区、53个市州和16个特色区域和流域)。三是通过国家规划将绿色发展融入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中等。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

(三)制度支撑:加强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确保制度支撑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5]作为举措来说,实现绿色发展需要政府制订和出台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以确保绿色发展的制度支撑。顺应绿色发展的制度诉求,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对绿色发展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完善。如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列》《公共机构节能条例》《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体制机制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问题,改革密度高,推进力度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38次会议有20次提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问题,先后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出台改革文件84份,其中包括《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 年 9 月)、《新环境保护法》(2015 年开始实施)、《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17年)等等。至此,我国绿色发展制度、政策、法律法规已涉及宏观政策到具体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分为约束非绿色发展型制度、激励绿色发展型制度、保障绿色发展支撑型制度三种,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撑。

但与绿色发展的现实境况相比,仍须进一步加强完善和制订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为此,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6]50-51如可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写入宪法;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和绿色金融政策;尽快出台环境税(也叫生态税或绿色税);研究制定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探索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地方立法的体制机制等等。就韶关来说,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韶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在整个广东省功能规划区域的重要性,2017年9月27日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通过《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高标准将韶关、清远打造成连片的、规模较大的生态保护区,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此,韶关应抓住机遇,加快制订《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优先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从韶关发展战略高度规划韶关市绿色发展示范区、县、镇、村,并制定出台适合韶关生态特别保护区和绿色发展的相关条例,突出韶关生态特别保护区和绿色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实践渗透:践行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筑牢实践根基

推进绿色发展不仅需要价值引领、战略保障和制度支撑,同时更关健的是实践落实和实践渗透。而实践落实和实践渗透的基本途径在于践行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或者说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因为,造成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是非绿色发展的实践方式(生产生活方式)。马克思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会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遍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7]因此,反思我们的实践方式,从生活的根基处,即生产生活方式入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关健环节。

1.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所谓生产方式,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而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是指通过对生产方式的绿色改造,使绿色发展理念渗透生产方式的全部领域和全部环节,从而在能源、资源、环境、产品等方面做到绿色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求任何生产活动都要做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如通过建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体系,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绿色化,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建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真正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的绿色化。新世纪我国在推进生产系统的绿色化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如2007年以来,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多年的综合名录制定工作,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简称“双高”产品)和环境保护重点设备进行名录登记,掌握和监控“双高”产品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量、重金属等[9]。十八大后我们党专门成立中央环保督查组对各省区市生产方式绿色化进行督查整改,目前已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对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就广东韶关来说,韶关的最大优势在生态,在韶关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韶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关转停了诸如韶关水泥厂等许多“双高”企业和工厂,实现了“两个充分发展”,即充分发展旅游业和充分发展绿色农业。近年来,为把韶关打造成为珠三角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韶关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大旅游的实施意见》、《韶关市旅游发展规划(2015-2025)》等纲领性文件,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开发、利用和推广,使丹霞山、南华寺、云门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大峡谷、珠玑巷、梅关古道、古佛岩、金鸡岭、满堂客家大围、曹溪温泉度假村等40多处景点景区,初步形成山水观光、温泉休闲、生态体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在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韶关被列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于2017年荣获最美中国榜“生态、自然旅游城市”称号。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 922.40万人次,同比增长18.79%;旅游收入167.71亿元,同比增长20.95%,真正践行和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10]。

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毛竹基地,广东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库,也是珠江三角洲的绿色屏障,森林资源居全省首位。这种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近年来韶关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打造成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金山银山”。至2016年累计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2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6个,示范点15个,全市建立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翁源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2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番灵饲料有限公司),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有23家,新三板挂牌的1家;全市登记的家庭农场737家,其中被认定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9家;全市工商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 944家,成员78 723人,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14亿元,市级以上示范社160家(含国家级示范社24家、省级示范社101家)。2016年韶关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67.57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7亿元,增长4.1%;此外,韶关近年来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优势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如优质稻产业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目前已在南雄、曲江、始兴、仁化、乐昌、翁源等县(市、区)31个水稻主产乡镇建成100万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稻生产基地,总产量超过40万吨,并形成了“白马牌”和“金友牌”两大省内知名优质米品牌。优质水果方面,浈江、始兴、仁化等浈江流域已初步形成主要种植沙田柚、柑橘、杨梅、枇杷等特色水果的产业带和翁源、乐昌、曲江等区域主要种植桃、李、梨等特色明显的落叶果树产区,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近60万亩,产量突破50万吨。茶叶产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全市种植面积7万亩左右,其中仁化红山、城口和乐昌九峰、大源的传统白毛茶,曲江罗坑、新丰黄礤、乳源必背和洛阳的高山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11]。此外以翁源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为核心的国兰生产基地,目前兰花种植面积近1.5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

2.生活方式绿色化

所谓生活方式,指人们用来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求和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精神生活需求的方式。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指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和渗透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环节,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生活方式绿色化成为基本生活习惯,在生活的根基处筑牢绿色发展坚实基础。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 号)指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12]对于如何践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6]51新世纪我国在推进人民生活方式绿色化方面提出了许多举措,如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全国妇联在北京、沈阳、福州、贵阳、青岛、库尔勒等地举行启动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仪式,倡议社区居民从日常生活的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使用节能电器等方面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入选了全国低碳城市;2007年 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下发,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 2008年 6月 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 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2015年环保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力争到2020年,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公众绿色生活方式的习惯基本养成,最终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和民众的努力,骑车上班、拒绝塑料袋、双面打印、“光盘行动”、极简生活等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理念正成为许多人生活方式的底色,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6]5但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突出问题相比,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消费方式的绿色化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关健,但新时代民众的消费已从“物质性生存消费”向“精神性发展消费”转变,民众对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需求非常旺盛。但讽刺的是许多人本身的消费行为又不“绿色”,如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现象不但存在,甚至在社会生活中“符号性消费”的攀比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应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办法,尽快从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出台“加快践行生活方式绿色化行为准则和指南的意见”,使政府、企业、个人行为用绿色底色统一起来,促使美丽中国早日实现。

(五)人民幸福:确立人民幸福的评价标准,摆正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是否提供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全部现实条件是幸福的必要基础,这些现实条件里边,衣食住行游上安全放心的绿色产品、绿色宜居的住房、便利的交通、清新空气、绿水青山蓝天鸟鸣的环境等等都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那样:“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3]习近平也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4]因此绿色发展是保证人民幸福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条件,或者说人民幸福是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推进绿色发展所作的规划、布局、决策和实践举措等,已经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6]5-6今天的中国已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有实力、有信心、有魄力为人民幸福创造全部的条件,包括生态上实现天人和谐、建构美丽中国的绿色梦想。

三、结语

对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绿色发展历史进程的梳理,呈现新世纪中国绿色发展由遮蔽到彰显、由民众的绿色诉求到国家顶层设计重大转变的历史逻辑。并结合韶关绿色发展的地方经验,总结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国绿色发展新体系的路径,如通过对绿色发展思想体系的价值引领,形成全民价值共识;通过绿色发展国家顶层设计与具体区域、领域的实施规划,筑牢战略保障;通过加强绿色发展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确保制度支撑;通过倡导践行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筑牢实践根基;通过确立人民幸福的评价标准,摆正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等等。这无疑为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纵深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韶关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